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之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处于刚成立的起步阶段,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干部力量,其基础都非常薄弱。苏联通过提供武器装备、派遣军事专家赴华工作以及接收军事留学生进入苏军院校学习三种方式对中国空军实施技术援助。苏联对中国空军的技术援助是真诚的国际无产主义形式的援助,但同时也是有偿的和有限度的。整体而言,苏联技术援助使中国空军在较短的期限内实现了现代化的改造任务,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空军的发展和正规化建设具有奠基性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1):97-102
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是中苏基于趋同一致的意识形态与互惠互利的国家利益需求,在国际冷战背景下建立的中苏同盟关系领域内实施的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技术转移。苏联从武器装备、人才培养、国防工业三方面对华实施了全面的军事技术转移。这次技术转移缩短了新中国军队走向正规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是在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制衡与较量中前进的,体现出军事技术国际转移中的三个特点:国家利益的至上性、技术转移的限度性、消化吸收的关键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中国的技术援助是中国近现代技术发展历程中一次大规模的技术转移,这次技术援助主要是在经济和军事两个领域,从工业、科学技术、教育三个层面展开的。本文从苏联派出专家援助中国军事教育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参与空军教育建设的苏联专家的数量规模、分布范围、专业领域和专家所做具体工作等方面的分析,得出结论:在空军领域工作的苏联专家对空军院校教育的援助是最优先的也是力度最大的,他们的援助为建国初期中国空军院校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苏联对中国核技术援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研发核武器初期,苏联对华提供了积极的核技术援助,然而由于中苏领导人的政治分歧导致苏联最终停止了对中国核武器研发工作的援助,两国同盟关系也随之解体.文章简要回顾了这段历史并深入分析了苏联停止核援助的原因,提出中苏两国领导人个人层面的冲突、两党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认识分歧、对重大战略问题的不同考虑以及当时中共处理两国关系的立场和方式是使苏联终止对华核技术援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张柏春、姚芳、张久春、蒋龙著:《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529页,定价55.00元,ISBN:7-5328-4801-9。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的援助计划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同类计划,对援助国整体经济的意义大于20世纪晚期的任何发展援助项目,甚至大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马歇尔计划。苏联的目的是将中国未来的各个方面与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后产生的计划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创造一个亚洲社会主义现代性,使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为苏联的坚定盟友,并为亚洲邻国树立一个通过与莫斯科合作可以获得成功的榜样。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50年代,中国在苏联援助下相继创办了黄埔军校、南京军事学院、各军兵种技术学校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苏军的办学思想、编制体制、培养目标、教育训练内容和方法等,对中国军事院校尤其是军事技术院校的创办,产生深刻影响。苏联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军事教育体系乃至中国国防正规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头七年接受苏联技术援助从总体上看是比较系统、比较完整、效果较好的一次技术引进。从学习苏联和引进技术的历史进程来看,大致经历了起始和高潮两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出现过一些难以避免的偏差。1956年以后,中国共产党正视苏共二十大的教训,《论十大关系》和八大前后的经验总结,对偏差进行了有力纠正。毋庸讳言,在整个过程中确有深刻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汲取。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施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在这一建设进程中,苏联派遣了大批军事专家赴华给予援助。本文首先对这一时期赴华苏联军事专家的数量规模进行了统计,然后从中苏双方关于苏联军事专家在华工作条件的谈判以及军事专家在华的实际待遇两方面考察了苏联军事专家在华生活的基本状况,最后梳理了援华苏联军事专家的主要工作及贡献。  相似文献   

9.
苏联技术哲学与其工业化道路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首先,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不能把苏联技术哲学当作其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其次,二者存在着间接的、内在的联系,认为苏联工业化道路与其技术哲学思想没有任何关系的观点也是错误的;第三,苏联技术哲学与其工业化道路之间是一种共生共荣、一损俱损、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本文对上述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指出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中,苏联在看待和处理技术哲学与其工业化道路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经验丰富、教训深刻,对发挥自然辩证法为国服务的功能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04,(8):53-54
概述:美国联邦实验室通过企业援助计划、走出去创业计划、中介机构的建立、孵化器和技术园区创办、教育培训等活动,帮助当地发展经济,既给其所在地区带来利益,也给实验室自身带来实惠.  相似文献   

11.
希特勒对于中日战争,并未置之度外。根据他自己的利益,他自始与日本侵略者抱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日本的真正敌人是苏联,日本应当作好与德国从东西两面夹攻苏联的军事准备,对于蒋介石,应当拉过来作为反苏反共的伙伴。日本把大量兵力消耗在中国战场上,不能不影响对苏作战的任务。根据德国外交部档案,  相似文献   

12.
斯大林1953年去世之后,苏联试图以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和结束印度支那战争为切入点改善与西方的关系.而此时,朝鲜半岛的战事已经结束,中国也决定为越南提供大力援助.所有因素迫使法国不得不尽快结束印度支那战争.法国政府明确要求驻法指挥官纳瓦尔将军尽快结束战争.  相似文献   

13.
2012年9月25日,中国将会永远铭记这一天,21世纪的中国海军史上最伟大的一天。因为"辽宁"号航母的入役,在中国海军史上升起了一面猎猎飞舞的大纛,它的意义不亚于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辽宁"号航母的入役,使中国海军加入本世纪全世界最强大的海军之  相似文献   

14.
文章面向英文武器装备名的自动识别,构建了涵盖陆海空等多个军兵种武器装备名称的基础数据库,并通过人工标注方式,对英文武器装备名的构成类型与构造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总结出英文武器装备名的主要构成要素和模式。文章还利用武器装备名的测试数据集对提出的模式规则进行了实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文章提出的模式具有较好的描写能力,能够以较高准确率识别出武器装备名称。文章的研究方法与成果不仅能够有效支持军事领域的信息处理和相关教学工作,同时也对其他语种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南沙1946     
<正>历史将会永远铭记这一时刻,公元1946年12月12日。在这一天,中国海军"太平"号护航驱逐舰与"中业"号登陆舰驶抵南沙群岛主岛,代表中国政府收复了南沙群岛的主权。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科学的苏维埃化促进了苏联物理学的快速发展,50—60年代苏联物理学一度处于繁荣时期。但是,在科学苏维埃化过程中,很多科学家遭受迫害,意识形态对科学严重打压,苏联科学界与世界科学界被人为隔离,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苏联科学的发展,为苏联物理学在20世纪70年代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04,(12):59
小资料志愿军空军米格-15比斯喷气战斗机米格-15是米高扬-古列维奇飞机设计局设计的高亚音速单座战斗机,大约在1946年开始设计,1948年在前苏联空军服役,主要改型是装BK-1涡喷发动机的米格-15比斯和双座教练机乌米格-15,米格-15于1954年停产,各型米格-15共生产了16000多架。美制F-86A“佩刀”喷气战斗机“粪桶”名称的由来朝鲜战争中,在苏联的援助下,志愿军在中朝边境鸭绿江到清川江上空划出了一个令美空军飞行员闻风丧胆的“米格走廊”。面对谜一样的“米格走廊”,华盛顿迫切要了解情况。为此他们向中国东北和苏联空降武装间谍,结果却都是…  相似文献   

18.
此文为纪念俄罗斯技术哲学诞生100周年而作。П.К.恩格迈尔奠定了工具主义的,即把技术看成是与价值无涉的中性工具、手段的技术哲学的基础;而Н.А.别尔嘉耶夫则对技术中性论的观点提出了尖锐批评,指出了技术使人、人的精神和生活产生了异化。工具主义的技术观在苏联时期达到极致,但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一观点走向衰落。在当代,技术型文明带来了全球性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恢复人本主义在技术哲学中的本来地位。俄罗斯技术哲学的任务就是引领走出技术型文明的危机。  相似文献   

19.
一、联合国太空委员会的观点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航天技术(又称空间技术)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世界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大事件,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进程中在技术上的一个飞跃,是一项新的技术革命。从此,航天技术迅速发展,不断进步,在不少方面很快就从探索试验阶段进入实用和商品化阶段,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1982年联合国太空委员会指出:利用航天技术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  相似文献   

20.
抗美援朝从武器装备上来说,中国要单独应付这样一场现代化战争是不可能的。仅供应足够的弹药这一项任务中国本身就根本无法完成。如1951年第一季度,朝鲜战场上所需弹药约14100多吨,而国内的军工生产能力只能完成1500多吨,当时国际上唯一可能供应武器弹药给中国的国家只有苏联。斯大林基本满足了中国军队在战场上的要求,特别是在停战谈判开始以前几乎是有求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