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海岸带采用不同混交方式建立的木麻黄与湿地松试验林,结果表明:行间混交方式中的湿地松呈被木麻黄挤压状态,有19.36%的植株因得不到正常光照而枯死.插花混交中的湿地松有8.95%的植株枯死:而块状混交中湿地松仅有3.92%的植株死亡.建立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林,应采用块状混交配置较佳.林分蓄积量可达161.761m3/hm2,仅次于木麻黄纯林.试验观测表明,5种林分由于营建的地点为沿海基干林带之后,常年的风速危害小,不构成经济损失:每年在台风袭击中,平均仅2%~4%的木麻黄植株断梢;而湿地松纯林中每次台风发生后,仅有6%的植株的侧枝被风折.因此,沿海沙地发展湿地松用材林是有潜力的.  相似文献   

2.
李杏芬 《海峡科学》2007,25(4):72-73
通过建立木麻黄与湿地松不同混交方式的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行间与插花2种混交.湿地松呈被木麻黄挤压状态.分别有11.4%与8.95%檀株因得不到正常光照而死亡;块状混交中的湿地松仅有1.52%的植株枯死,因此要建立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林,应采用块状混交配置较佳,林分蓄积量可达149.7868 m3/hm2.仅次于木麻黄纯林.观测还表明,5种林分由于建立于基干林带后沿,降低风速均达到88%~98%,常年风速不构成经济损失.林分经10年台风袭击,木麻黄仅有5%~9%的植株断梢;而湿地松只有纯林9%的植株侧枝折断.几乎没有危害.因此.沿海沙地发展湿地松用材林是有潜力的.  相似文献   

3.
海岸带木麻黄防护林更新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木麻黄老林带分别采取不同采伐宽度种植木麻黄优良无性系以及建立多树种混交配置更新,结果表明10m×30m、20m×30m及30m×30m采伐带宽度更新木麻黄平18无性系生长显著差异,以30m×30m采伐宽度更新林木生长最佳.采用木麻黄、厚荚相思、湿地松纯林更新效果较好;木麻黄与厚荚相思、厚荚相思与湿地松单行混交,存在不同程度的种间矛盾,林分生长不稳定,因此不宜采用.木麻黄与厚荚相思、刚果12号桉与湿地松以及厚荚相思与湿地松采用多行混交,其更新效果普遍较好,两者之间竞相生长,种间关系比较协调.多行混交不仅可以避免树种之间挤压,而且整个林分形成多层次空间结构,从而形成防护林树种的多样性和较好的森林景观.  相似文献   

4.
滨海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纯林与混交林叶片热值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东南沿海防护林4种主要树种纯林及混交林共8个林分类型成熟和衰老叶片的热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4种纯林中,厚荚相思叶片中热值最高,湿地松次之,都高于木麻黄和桉树:木麻黄纯林、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林、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中木麻黄小枝热值差别不显著,都高于与桉树混交的木麻黄小枝;厚荚相思纯林和混交林成熟叶及衰老叶热值都高于湿地松和桉树:在所有的林分类型中,衰老叶中的热值都高于成熟叶或差别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应用平均标准木法和样方收获法对相同密度不同混交比例的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木麻黄纯林和湿地松纯林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与纯林的生产力大小顺序为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比例11>23混交林>木麻黄纯林>湿地松纯林》14混交林.随混交比例增大.生长效果变差.混交比例为11的混交林,其蓄积量和生物量分别为61.47m3/hm2和197.64t/hm2.是混交比例14混交林的3.47倍和2.80倍.营造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混交比例控制在11为佳.  相似文献   

6.
沿海防护林优良适生树种造林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沙质地沿海防护林优良适生树种木麻黄、湿地松和厚荚相思的生长特性及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立地类型与林分生长关系十分密切,泥炭性风积沙土最适宜这3个树种生长,水化性风积沙土和不均一性风积沙土相对不利于这3个树种生长。木麻黄、湿地松和厚荚相思在沿海沙质地的生长表现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各有优劣,林木生长速度表现为厚荚相思最快,木麻黄次之,湿地松较慢;抗强风能力则是湿地松最好,木麻黄次之,厚荚相思较弱;海岸前沿耐潮湿海风能力表现为木麻黄最好,厚荚相思次之,湿地松较差。木麻黄目前仍然是沿海防护林海岸前沿不可替代的造林树种,湿地松抗风能力最强,而厚荚相思最能适应沿海沙质地干旱瘠薄的恶劣立地条件且生长迅速,对土壤改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柳杉马尾松不同混交模式造林试验研究表明,柳杉与马尾松混交是成功的,也是沿海高海拔贫瘠山地培育柳杉用材林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混交方式,其适宜的混交模式为:混交比例1柳杉:2—3马尾松,行状或插花状(星状)混交,造林初植密度为4995彬hm^2—6660彬hm^2;并根据种问关系、林分郁闭度及立地条件等因素,在10年生左右时,应适量地进行一次间伐,最终保留密度以1600株.hm^-2-2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8.
沿海木麻黄防护林不同配置模式的防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配置模式对海岸防护林防护效应的影响,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3月在东山岛用野外调查的方法对海岸木麻黄防护林的防护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林(1∶4)的防护效应>厚荚相思×湿地松、刚果桉×湿地松>厚荚相思×湿地松(3∶1);木麻黄林防护效应随林分密度和郁闭度增大而增大,密度为2205株/m2的林分比3375株/m2的林分提高2.4%,比875株/m2的林分增大15.7%.  相似文献   

9.
林恩 《科技信息》2008,(20):311-311
在闽南沿海山地开展火力楠马尾松不同混交模式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火力楠与马尾松混交是成功的,是闽南沿海贫瘠山地培育火力楠用材林和植被恢复较为理想的混交造林类型。其适宜的混交模式为:混交比例1火力楠:2~3马尾松,混交方式为行状或插花状(星状),造林初植密度为4995/hm^2-6660/hm^2;并根据种间关系、林分郁闲度及立地条件等因素,在10年生左右时,适量进行间代,最终保留密度以1600株,hm^-2-2000株hm^-2。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木麻黄海岸林的防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海岸木麻黄林分的风速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3月在福建东山岛测定了不同发育阶段木麻黄林分内外多点的风速.应用等值线图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木麻黄林分各测点风速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从空旷地到林分内10h之间风速呈下降趋势,在10h之后风速呈增长趋势:空间分布呈向上的V形曲面,其中有部分凸出和下凹区域;等值线分布疏密相间,有部分闭合区域.  相似文献   

11.
海岸防护林林间空地套种木麻黄生长效果与防风效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平潭岛海岸木麻黄林为研究对象,探讨老木麻黄林间空地套种一年生木麻黄壮苗的生长效果,并开展复层结构的异龄防护林降风效能观测。结果表明:采用林间空地套种木麻黄壮苗生长较快,近5年树高平均可达8.6m,胸径8.75cm。经观测表明,有套种的林分平均降低风速可达84.95%,比无套种木麻黄老林带提高了14.45%,有效地发挥防护功能。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林带结构,而且有利于提高林分生产力,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混交模式防护林中湿地松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在福建东山赤山防护林场对不同模式混交林中湿地松的光合特性进行野外测定,结果表明湿地松的CO2补偿点为163 μmol/mol,羧化效率为0.0171,暗呼吸速率为0.28μmol/(m2@s),光补偿点为40 μmol/(m2@s),光饱和点为1 100μmol/(m2@s);湿地松林冠下层和林冠上层的净光合作用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且林冠上层叶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在营造湿地松-木麻黄的带状混交林时,为了提高湿地松的光合效能,湿地松带的行数应不少于3~4行;对稀疏木麻黄林带下套种湿地松光合效能的研究表明,在郁闭度小于0.28的稀疏林带下套种湿地松,可作为老林带更新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东南滨海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量与能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R-3500型氧弹式热值仪测定了福建省东山县赤山林场木麻黄林、厚荚相思林和湿地松林的能量现存量,结果表明:木麻黄林现存生物量为156.82 t/hm2,各组分热值(总能量与总生物量的比值)处于19.84~21.70 kJ/g,整个林分平均热值为20.26 kJ/g,能量现存量为3 177.95 GJ/hm2,干的能量最大占总量38.09%,果的能量最小占总量0.77%;厚荚相思林现存生物量为149.51 t/hm2,各组分干重热值为19.98~23.48 kJ/g,整个林分平均热值为20.59 kJ/g,能量现存量3 079.16 GJ/hm2,干的能量最大占总量57.67%,果的能量最小占总量3.06%;湿地松林现存生物量142.22 t/hm2,各组分干重热值处于20.53~21.54 kJ/g,整个林分平均热值为21.00 kJ/g,能量现存量为2 986.28 GJ/hm2,其中干的能量最大占总量35.08%,枯枝的最小.3树种林分具有较高的现存生物量、能量现存量、各组分热值和整体平均热值,体现出较高的太阳能利用率.可见从热值与生物量的角度看,木麻黄、厚荚相思和湿地松是海岸沙地造林的良好树种.  相似文献   

14.
对闽南沿海山地营造的福建柏、火力楠、湿地松与马尾松混交用材林的不同经营管理方式的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效益最优的混交经营模式为福建柏或火力楠+马尾松-30%透光伐-中度或强度疏伐(间伐30-45%).  相似文献   

15.
在福州郊区丘陵山地通过湿地松引种栽培表明,该树种生长较快,适应性强.通过集约经营32年,其平均树高、胸径及蓄积量分别可以达到33.9%、54.9%与203.4%;而一般造林的湿地松(对照)林分仅为12.1m、18.4cm、189.6m3/hm2相比,前者比后者林分平均树高、胸径、蓄积量三项指标分别增长幅度为33.9%、54.9%与203.4%,是福州市郊县较大面积引种湿地松培育大径材成功的实例,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紫椴、黄波罗混交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世纪50~90年代在吉林省中东部生态区营造的紫椴、黄波罗混交林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紫椴与落叶松(红松、班克松),黄波罗与落叶松(红松、山槐)混交较好.混交方式以4~6行窄带或块状(0.1~0.2 hm2)混交为宜.  相似文献   

17.
木麻黄防护林基干林带更新改造与降风效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木麻黄基干老林带,分别采取不同采伐面积进行更新改造.结果表明三种不同面积(20m×20m、20m×30m、30m×30m)采用木麻黄惠安1号优良无性系、挖大穴、下客土拌磷肥、雨天造林等配套技术更新改造效果较佳.6年生时平均树高已达7.9m,超过木麻黄老林带平均5.8m的高度.但新林带受风害程度随采伐更新面积增大而加剧.试验还表明,木麻黄新林带20m×30m处理,明显比其它3种处理降低风速提高0.9%~2.5%.老林带更新不仅成功,而且都具有较好的降风效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混交度、角尺度及以大小比数为权重的空间优势度和树种优势度4个空间结构参数,对比分析不同强度(中度34.4%、强度47.1%和极强度69.5%)择伐下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变化,探讨择伐强度对杉阔混交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混交程度看,择伐强度越大,越易导致林木单种聚集.与伐前相比中度择伐后林分和主要树种的平均混交度都有所增加,强度和极强度择伐后林分平均混交度明显降低,杉木平均混交度增加而木荷则显著降低;不同择伐强度在一定程度上都改善了林木的空间分布格局,中度择伐后林分的单木聚集分布改善最为明显;从空间优势看,中度或强度择伐能够维持及提高林分和主要树种空间优势度,有利于发挥林分生长潜力.综合来看,中度择伐后林分空间结构趋于合理,建议采用中度择伐作为优化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对木麻黄一湿地松混交林和同年生木麻黄纯林的枝、叶、干、皮、根和凋落物含碳率及碳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枝、叶、干、皮和根整体含碳率在不同林地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纯林中碳贮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15a生木麻黄一湿地松混交林碳贮量比同年生木麻黄纯林增加了18.67%.基金项且: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3A14-01),福建省重大科技专项(2006NZ0001-2).  相似文献   

20.
林带结构对木麻黄海岸防护林的防风效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林带结构和空间层次对防护效能的影响,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3月在东山岛对不同林带结构和空间层次的海岸木麻黄防护林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疏透结构的林带防风效能明显地优于通风结构和紧密结构;木麻黄与湿地松、厚荚相思组成的复层林比木麻黄单层林的防护效能提高了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