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木麻黄一湿地松混交林、木麻黄纯林土壤含碳率及其碳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碳率和碳贮量在不同林地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木麻黄一厚荚相思混交林>木麻黄纯林:含碳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随土层加深差异逐渐减小,到100cm时差异基本消除.  相似文献   

2.
海岸带木麻黄防护林更新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木麻黄老林带分别采取不同采伐宽度种植木麻黄优良无性系以及建立多树种混交配置更新,结果表明10m×30m、20m×30m及30m×30m采伐带宽度更新木麻黄平18无性系生长显著差异,以30m×30m采伐宽度更新林木生长最佳.采用木麻黄、厚荚相思、湿地松纯林更新效果较好;木麻黄与厚荚相思、厚荚相思与湿地松单行混交,存在不同程度的种间矛盾,林分生长不稳定,因此不宜采用.木麻黄与厚荚相思、刚果12号桉与湿地松以及厚荚相思与湿地松采用多行混交,其更新效果普遍较好,两者之间竞相生长,种间关系比较协调.多行混交不仅可以避免树种之间挤压,而且整个林分形成多层次空间结构,从而形成防护林树种的多样性和较好的森林景观.  相似文献   

3.
木麻黄与厚荚相思混交林的土壤碳贮量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发育阶段的木麻黄一厚荚相思混交林和同年生木麻黄纯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含碳率和碳贮量.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层含碳率和碳贮量在不同林分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木麻黄一厚荚相思混交林>木麻黄纯林;含碳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随土层加深差异逐渐减小,到100cm时差异基本消除.  相似文献   

4.
对福建东南沿海防护林木麻黄低效林不同发育阶段小枝中养分(氮、磷)状况、内吸收率和热值的比较研究表明,木麻黄低效林小枝中氮含量分别高于正常林中相应发育阶段的小枝,而磷的含量在幼嫩小枝中低效林高于正常林,在成熟和衰老小枝中正常林高于低效林;低效林氮的内吸收效率稍低于正常林,而磷的内吸收效率则高于正常林:正常林和低效林小枝中的N∶P比都高于16:低效林幼嫩和衰老小枝中的热值与正常林差别不显著,而低效林成熟小枝中的热值高于正常林.  相似文献   

5.
沿海木麻黄防护林不同配置模式的防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配置模式对海岸防护林防护效应的影响,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3月在东山岛用野外调查的方法对海岸木麻黄防护林的防护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林(1∶4)的防护效应>厚荚相思×湿地松、刚果桉×湿地松>厚荚相思×湿地松(3∶1);木麻黄林防护效应随林分密度和郁闭度增大而增大,密度为2205株/m2的林分比3375株/m2的林分提高2.4%,比875株/m2的林分增大15.7%.  相似文献   

6.
厚荚相思在沿海沙质海岸更新造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改变沿海地区造林树种单一状况,提高森林群落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1990年在福建东山县海岸后沿沙地引种厚荚相思、马占相思、大叶相思、肯氏相思、纹荚相思及毛绢相思;1998年选用厚荚相思、木麻黄、刚果12#桉、湿地松等树种在木麻黄基干林带下套种更新和带状采伐更新;1999年选用厚荚相思、肯氏相思、马占相思、纹荚相思在风口沙地造林。研究结果表明,在海岸前沿风口沙地厚荚相思造林成活率高,受风害轻微,对沙荒风口不良生境适应力强;在海岸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中,厚荚相思保存率高,生长迅速;在林带后沿沙地厚荚相思成活率和保存率高于其它相思类树种,树高,直径及材积生长量最大,降低风速明显,林内凋落物多,提高土壤肥力显著。  相似文献   

7.
沿海防护林优良适生树种造林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沙质地沿海防护林优良适生树种木麻黄、湿地松和厚荚相思的生长特性及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立地类型与林分生长关系十分密切,泥炭性风积沙土最适宜这3个树种生长,水化性风积沙土和不均一性风积沙土相对不利于这3个树种生长。木麻黄、湿地松和厚荚相思在沿海沙质地的生长表现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各有优劣,林木生长速度表现为厚荚相思最快,木麻黄次之,湿地松较慢;抗强风能力则是湿地松最好,木麻黄次之,厚荚相思较弱;海岸前沿耐潮湿海风能力表现为木麻黄最好,厚荚相思次之,湿地松较差。木麻黄目前仍然是沿海防护林海岸前沿不可替代的造林树种,湿地松抗风能力最强,而厚荚相思最能适应沿海沙质地干旱瘠薄的恶劣立地条件且生长迅速,对土壤改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以木麻黄和厚荚相思混交林及同年生木麻黄纯林为对象,对乔木层各器官的凋落物含碳率和碳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枝、叶、干、皮和根整体含碳率在不同林分类型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混交林中的碳含量表现为:叶>皮>根>枝>干,而纯林中的碳含量表现为:根>叶>枝>干>皮.两种林地碳贮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所占比例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9.
郭清明 《海峡科学》2008,(3):71-72,83
为改变福建沿海防护林造林树种匮乏的局面,应用马占相思、厚荚相思和大叶相思在沿海沙地开展造林选择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三种相思造林6a保存率都在90%以上,生长量表现为厚荚相思>马占相思>大叶相思>木麻黄:马占相思、厚荚相思和大叶相思6a生时防风效能分别为56.6%、71.6%和74.4%;三种相思6a生林分与同龄木麻黄相比,土壤肥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马占相思、厚荚相思和大叶相思可作为沿海防护林更新树种.  相似文献   

10.
应用平均标准木法和样方收获法对相同密度不同混交比例的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木麻黄纯林和湿地松纯林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与纯林的生产力大小顺序为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比例11>23混交林>木麻黄纯林>湿地松纯林》14混交林.随混交比例增大.生长效果变差.混交比例为11的混交林,其蓄积量和生物量分别为61.47m3/hm2和197.64t/hm2.是混交比例14混交林的3.47倍和2.80倍.营造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混交比例控制在11为佳.  相似文献   

11.
在石砾山地开展不同类型林分造林试验,研究其持水能力和改土特性.结果表明湿地松厚荚相思混交林和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具有较强的持水性能,能较大地提高土壤肥力;而湿地松和马尾松纯林保水效果差,土壤肥力低.建议在石砾山地选择适应性广的阔叶树或针阔混交林造林以保持水土和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2.
对木麻黄一湿地松混交林和同年生木麻黄纯林的枝、叶、干、皮、根和凋落物含碳率及碳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枝、叶、干、皮和根整体含碳率在不同林地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纯林中碳贮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15a生木麻黄一湿地松混交林碳贮量比同年生木麻黄纯林增加了18.67%.基金项且: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3A14-01),福建省重大科技专项(2006NZ0001-2).  相似文献   

13.
对福建东山赤山林场8龄短枝木麻黄纯林小枝衰老过程中K、Ca和Mg元素的含量及其内吸收率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短枝木麻黄成熟小枝中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CaKMg,而衰老小枝中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CaMgK.随着小枝的衰老,K和Mg含量下降(Mg在冬季除外),而Ca含量显著上升.K的内吸收率达60%以上,Mg的内吸收率较低(在冬季累积),而Ca在不同季节累积达90%以上.K的内吸收率在夏、秋季要高于冬、春季;Mg的内吸收率在夏季达到最高值;而Ca的内吸收率在各个季节并无显著差异.成熟小枝中不同的元素含量与其内吸收率之间的关系不尽相同,其中K、Ca含量与其内吸收率不相关;Mg含量与其内吸收率存在显著正相关(r=0.811,p=0.001).小枝衰老过程中较高的K的内吸收率反映了K是木麻黄林生长的关键元素之一,高的K的内吸收率是其重要的营养保存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4.
通过桉树二代萌芽林补植降香黄檀后林地N,P养分、酶活性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关系,分析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桉树纯林林间和根区土壤N含量与混交林均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纯林桉树根区比混交林的N含量高87.7%,而P含量差异不明显;2)桉树纯林林间土壤脲酶活性是混交林的2.2倍,酸性磷酸酶活性以混交林为高.在根区土中,磷酸酶活性与脲酶的变化趋势相同,即混交林桉树根区显著低于桉树纯林桉树根区、混交林降香黄檀根区;3)桉树纯林根区土壤总酚和复合酚含量均比混交林桉树和降香黄檀根区高,林间土水溶酚含量低于混交林.降香黄檀根区土壤的水溶酚含量极显著高于两个林分的桉树根区,差异幅度达到32.40%,43.86%;4)两个林分桉树根区土N/P无显著差异,但纯林林间土比混交林高238.8%;土壤N/P与P含量存在极显著关系,与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负相关,而与酚类含量关系不显著;水溶酚与复合酚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李杏芬 《海峡科学》2007,25(4):72-73
通过建立木麻黄与湿地松不同混交方式的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行间与插花2种混交.湿地松呈被木麻黄挤压状态.分别有11.4%与8.95%檀株因得不到正常光照而死亡;块状混交中的湿地松仅有1.52%的植株枯死,因此要建立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林,应采用块状混交配置较佳,林分蓄积量可达149.7868 m3/hm2.仅次于木麻黄纯林.观测还表明,5种林分由于建立于基干林带后沿,降低风速均达到88%~98%,常年风速不构成经济损失.林分经10年台风袭击,木麻黄仅有5%~9%的植株断梢;而湿地松只有纯林9%的植株侧枝折断.几乎没有危害.因此.沿海沙地发展湿地松用材林是有潜力的.  相似文献   

16.
在海岸带采用不同混交方式建立的木麻黄与湿地松试验林,结果表明:行间混交方式中的湿地松呈被木麻黄挤压状态,有19.36%的植株因得不到正常光照而枯死.插花混交中的湿地松有8.95%的植株枯死:而块状混交中湿地松仅有3.92%的植株死亡.建立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林,应采用块状混交配置较佳.林分蓄积量可达161.761m3/hm2,仅次于木麻黄纯林.试验观测表明,5种林分由于营建的地点为沿海基干林带之后,常年的风速危害小,不构成经济损失:每年在台风袭击中,平均仅2%~4%的木麻黄植株断梢;而湿地松纯林中每次台风发生后,仅有6%的植株的侧枝被风折.因此,沿海沙地发展湿地松用材林是有潜力的.  相似文献   

17.
东南滨海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量与能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R-3500型氧弹式热值仪测定了福建省东山县赤山林场木麻黄林、厚荚相思林和湿地松林的能量现存量,结果表明:木麻黄林现存生物量为156.82 t/hm2,各组分热值(总能量与总生物量的比值)处于19.84~21.70 kJ/g,整个林分平均热值为20.26 kJ/g,能量现存量为3 177.95 GJ/hm2,干的能量最大占总量38.09%,果的能量最小占总量0.77%;厚荚相思林现存生物量为149.51 t/hm2,各组分干重热值为19.98~23.48 kJ/g,整个林分平均热值为20.59 kJ/g,能量现存量3 079.16 GJ/hm2,干的能量最大占总量57.67%,果的能量最小占总量3.06%;湿地松林现存生物量142.22 t/hm2,各组分干重热值处于20.53~21.54 kJ/g,整个林分平均热值为21.00 kJ/g,能量现存量为2 986.28 GJ/hm2,其中干的能量最大占总量35.08%,枯枝的最小.3树种林分具有较高的现存生物量、能量现存量、各组分热值和整体平均热值,体现出较高的太阳能利用率.可见从热值与生物量的角度看,木麻黄、厚荚相思和湿地松是海岸沙地造林的良好树种.  相似文献   

18.
林带结构对木麻黄海岸防护林的防风效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林带结构和空间层次对防护效能的影响,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3月在东山岛对不同林带结构和空间层次的海岸木麻黄防护林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疏透结构的林带防风效能明显地优于通风结构和紧密结构;木麻黄与湿地松、厚荚相思组成的复层林比木麻黄单层林的防护效能提高了3.3%.  相似文献   

19.
恢复生态学常常聚焦于地上变化过程,却较少关注地下过程,尤其是土壤动物的响应.文章对中国南亚热带鹤山一个持续了6 a,占地50 hm~2的生态恢复实验中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此生态重建阶段,由于人工纯林郁闭度过大及外来树种的负面效应,多数测试指标都显示了对照灌丛草坡处理效应的优势.草坡样地土壤动物整体群落密度和土壤螨密度显著高于厚荚相思林和尾叶桉林.不同的恢复措施对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也有显著影响.尾叶桉林中的土壤动物类群数显著低于对照草坡和乡土红椎林;厚荚相思林中的土壤跳虫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也显著低于草坡和乡土红椎林.混交林对土壤动物群落没有明显的影响.对环境因子的测试分析表明,灌丛草坡样地蕨类盖度和土壤pH值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样地;而在厚荚相思林中,发现土壤水分偏低.本研究表明,在中国南亚热带地区自然恢复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应;然而,相对来说,外来速生树种对土壤生态系统恢复表现了一些负效应.  相似文献   

20.
林传凤 《海峡科学》2006,25(8):61-62
通过建立木麻黄与湿地松不同混交方式造林试验与观测结果表明,行间与插花2种混交方式中的湿地松呈被木麻黄挤压状态,有11.4%植株因得不到正常的光照而枯死;插花与块状混交中的湿地松也有8.95~1.52%的植株枯死.所以试验表明要建立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林,应采用块状混交配置较佳,林分蓄积量可达149.7868 m3/hm2,仅次于木麻黄纯林.观测还表明,5种林分由于营建的地点为沿海基干林带之后,在降低风速效能均达到88%~98%,常年的风速危害小,不构成经济损失;每年在抗强台风袭击中,平均仅有木麻黄2%~5%的断梢;而湿地松只在纯林中有9%的侧枝折断,由于有木麻黄的侧方保护,几乎没有造成危害.因此,沿海沙地发展湿地松用材林是有潜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