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伟  张桦 《科技信息》2012,(16):284-284
从美术欣赏教学的发展方向看,应该是我们现阶段高等院校艺术欣赏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在当今各种美术作品中,提取能系统地给不同专业学生提供可欣赏的著名作品,以及用简单明了的言语去赏析这样的作品,如何提高教学中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革新并影响学生的审美意识,就是我们现阶段对非专业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教学环节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在美术教学中,作品欣赏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很大作用.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创造性精神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的个性化欣赏,引导他们以独特的眼光对作品进行创造性赏析,点燃思维创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3.
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胡元冲 《海峡科学》2012,(12):92-93
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欣赏.评述单元与设计.应用单元相辅相承,前者是在后者基础上的延续与提升。要开展好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欣赏、评述活动,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设计与生活的关系,通过赏析优秀作品,理解设计师是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设计的创作源泉,激发创作的灵感;通过各种方式的体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课堂上的展示、交流与评述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同学们开展探究学习的效率,也让同学们直观感受、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教学博客延伸了学习课堂,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看懂几幅美术作品,而且要培养有主动性、创造性的高素质的人。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强对美术欣赏教学中一些具体而微观的指导,真正实现与作品的对话,从而实现学生审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彦巧 《科技信息》2011,(8):279-279
学习美术鉴赏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一、导入教学要生动有趣;二、运用巧妙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作品的评价;三、在鉴赏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四、引入激励科学的评价体系;五、欣赏与练习相结合,给学生感受作品创作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看懂几幅美术作品,而且要培养有主动性、创造性的高素质的人.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强对美术欣赏教学中一换些具体而微观的指导,真正实现与作品的对话,从而实现学生审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的第一句话就是:"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可见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离不开作品的欣赏.通过欣赏,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作品,使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内化为自身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小学美术课除了要让孩子们掌握基本的方法外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了,养成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美和快乐.因为在美术中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想象的升华.  相似文献   

9.
朱素梅 《科技资讯》2006,(18):146-146
音乐欣赏在幼师音乐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大多是教师冗长乏味地讲解作品,播放音乐,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由于幼师学生音乐知识积累不多,因此在被动接受不熟悉的音乐作品时,难免会感到迷茫与厌倦,于是,欣赏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欣赏教学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如何提高幼师欣赏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呢?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为以下途径能有效地提高幼师音乐欣赏课。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等教育之一的高中美术教学,大多采用封闭落后的临摹式教学,以及变相临摹的模仿教学.虽然有些学生的作品能够在明暗、色彩、构图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准,但这样的美术教学结果,会使学生思维形成定势.鼓励他们练习,课堂小结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自评、欣赏,体验创作的审美感受,在学生对课本上的范画欣赏过后,脱离课本进行创作,达到用美术语言表达自然即自我情感的能力.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和表演能力的结合,可以实验画画;首先引导学生先把画好作品与实物比较,这样既认识了实物的各种形态、色彩和结构,掌握实物的基本画法及步骤,画出形象生动的作品.所以,从传统的美术教学逐步转向比较科学的以自然为师的美术教学中来,用创造性的教学改革模仿教学,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苏子贵 《科技信息》2014,(3):178+188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美术欣赏列入了中职教学中的必修课。美术欣赏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美感,丰富学生思想内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探讨在美术欣赏课中,美术与音乐相互渗透与融合是上好美术欣赏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谭大为 《科技信息》2007,(21):197-198
美术欣赏课是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进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要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本文在分析美术欣赏课教学目标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对上好美术欣赏课提出必须注意教学目标、教学特点、课前准备及教学步骤等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姜卫春  纪敏  于宏伟 《科技信息》2010,(35):J0159-J0159
美术欣赏教学中要切实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必须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教师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艺术分析,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文章对如何开展美术欣赏课教学,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效率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雷丹 《科技咨询导报》2010,(36):164-164
美术欣赏属于视觉艺术,中小学美术欣赏课就需要美术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收集各种优秀的美术作品在课堂上演示讲解,所以在选用美术作品的时候,就我个人在这几年的学习工作中总结了几点选用作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美术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也是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美术欣赏的抽象性,学生学起来容易显得枯燥,很多教师也对这些内容简略而过。然而作为当今新形势下的美术教育向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绘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启发和熏陶,来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此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我在教学中针对美术欣赏,特别是小学高段专题欣赏课的教学作了一定的探索:1、通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2、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3、通过对美术作品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4、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审美情感。5、增强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让学生的思想进入到美术欣赏的艺术乐园之中,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让美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间播种。  相似文献   

16.
浅谈特殊教育美术教学中的美术欣赏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术欣赏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只有充分认识美术欣赏教学的任务和作用,努力探索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才能使美术欣赏教学真正在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特殊教育的美术欣赏教学,应应分掌握聋哑人的形象思维特点及在审美活动中的心理特殊开展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欣赏教学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学能为学生开启一扇观察生活、开阔视界的求知之门,循序渐进中提高学生审美观念,陶冶学生艺术情操,有助于身心健康成长。时代的不断进步中,人们对美术的认识有所提升,美术并非为了培养出众多的画家,本质上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该文对美术欣赏的内涵、类型、学生学习美术欣赏情况加以阐述,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教育工作者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讲解是体操教学中主要而普遍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思想的重要途径。文章从讲解的特点,各个教学阶段讲解内容的选择,讲解与运动技能形成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高校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必须围绕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在教学中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20.
田海林 《科技资讯》2014,(28):180-180
为了满足当代教育的需求,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真实价值,在中学的美术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现代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能够以图文并茂、影音兼备的方式提升学生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于美术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美术知识与美术信息,全面提高中学美术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文章将会从实际出发,系统的分析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