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芮氏线周期是研究牙齿生长发育特征的一个关键变量.本文通过制作牙齿切片和显微观察方法,研究了华南化石猩猩牙齿芮氏线周期,所研究的15枚牙齿芮氏线生长周期均为9d.将华南化石猩猩与现生灵长类、相关古猿以及早期人类的芮氏线周期进行比较,发现华南化石猩猩具有相对较长的芮氏线周期,位于现生猩猩、大猩猩和现代人的变异范围内,长于黑猩猩和其他现生灵长类的芮氏线周期;华南化石猩猩芮氏线周期与禄丰古猿、西瓦古猿的相当或相近,短于步氏巨猿,长于欧洲和非洲目前研究过的所有古猿及大多数早期人类,现有数据显示亚洲地区的大型古猿似乎较非洲和欧洲的中新世大型古猿的芮氏线周期要长些.分析讨论了灵长类芮氏线周期的类别差异及时代演化趋势.此外,对6种现生类人猿和5种化石人类的芮氏线周期与体重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芮氏线周期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李茜 《自然杂志》2023,(5):371-381
兔形类是现生哺乳动物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有关兔形类的起源、分类位置及其与其他哺乳动物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等问题,曾是学界长期争议的话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中国发现的有关化石为解决以上争议发挥了重要作用。经研究,安徽潜山盆地发现的安徽模鼠兔代表了兔形类祖先的“态模”,在分支系统上是与兔形目最为接近的化石类群。发现于内蒙古二连盆地的远古道森兔是兔形目中已知最早的代表,因此被誉为“世界第一兔”,也表明了兔形目的亚洲起源。依据以安徽模鼠兔为代表的基干兔形类化石,通过形态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研究表明,兔与鼠系统关系最为密切,兔形类和啮齿类为啮型动物下的姐妹群。近年来,通过综合地层学的工作,在中国内蒙古始新世和渐新世地层中发现大量的兔形类化石,这些化石为探讨兔形目研究中尚未解决的热点问题带来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黄迪颖 《科学》2013,65(5):28-30,4
正昆虫化石中最令人困惑的恐怖虫的神秘面纱,随着道虎沟恐怖虫化石的发现而被慢慢揭开,原先认为恐怖虫是带毛恐龙身上寄生虫的观点受到质疑。昆虫是动物界多样性最丰富的类群,而昆虫纲几乎所有现生昆虫的目都可在遥远的中生代(距今2.5亿到6500万年前)找到它们祖先的化石。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距今约1.65亿年前的中侏罗世道虎沟动物群里,大约已发现25个现生昆虫目之祖先化石。该动物群是世界中生代昆虫多样性最丰富的动物群。除现生昆虫目以外,还存在一些今已灭绝的昆虫,多出现于昆虫演化初期的石炭纪(距今3.6亿到3亿年前)和  相似文献   

4.
同号文  武仙竹 《科学通报》2010,55(11):1015-1025
神农架犀牛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是迄今在我国发现的位置最靠南和海拔最高的梅氏犀化石地点, 也是我国单一地点中材料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 材料包括颅骨、下颌骨、单个牙齿及头后骨骼等. 根据其门齿缺失、下颌联合部收缩、枕面较高、外耳道下部封闭、具有额角和鼻角、鼻中隔适度骨化、前臼齿较高冠及颊齿釉质层表面较平整等特征, 可以将其归入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 但犀牛洞的犀牛肢骨比其他地点的要短. 过去我国绝大多数更新世双角犀类一直被归入以现生种苏门答腊犀为属型种的Dicerorhinus 属; 现在看来, 它们大部分应当被归入Stephanorhinus 属才较为合适, 因为在个体大小、鼻中隔骨化程度、外耳道下部是否封闭及门齿的有无等主要特征方面, 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梅氏犀与我国南方更新世动物群一起出现尚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5.
《科学通报》2021,66(12):1441-1455
猫科剑齿虎类是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群中最常见且重要的化石组分之一,它的研究对分析和对比动物群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和古生态意义.中国晚新生代陆相地层中出产了非常丰富的剑齿虎类化石,然而在前人的报道中,受限于有限的化石材料,一些属种的有效性有待讨论.基于对经典材料的实地观测,以及对部分近年来未受关注类群的探讨,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中国的剑齿虎类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梳理.最终确认有效属种共6属13种,分别是:恐剑齿虎Machairodus horribilis、巴氏剑齿虎Ma. palanderi、钝齿锯齿虎Homotherium crenatidens、最后锯齿虎H. ultimum、欧亚副剑齿虎Paramachaerodus transasiaticus、马氏副剑齿虎Par. maximiliani、巨颏巨颏虎Megantereon megantereon、泥河湾巨颏虎Meg. nihowanensis、意外巨颏虎Meg. inexpectatus、大后猫Metailurus major、最晚后猫Met. ultimus、横断山后猫Met. hengduanshanensis和冠恐猫Dinofelis cristata.分析了剑齿虎类尤其是那些中间形态类型的系统关系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不同地点的动物群组合特征,对中国相关剑齿虎类的古生态进行了探讨.恐剑齿虎的生态位很可能与现生虎近似,主要捕食中大型有蹄类.副剑齿虎类和巨颏虎类与现生美洲豹相似,两者分别以中小型及大型食草动物为主要取食对象,上述类群主要生活在林地环境.巴氏剑齿虎和锯齿虎类则与现生狮近似,以捕食中大型猎物为主,后猫类与现生豹近似,偏好于捕食与自身体型相当或稍大的猎物,这些类群主要生活在相对更加开阔的地带.恐猫类的生境尚不十分明了,其捕猎习性可能近似于现生的狮或虎.  相似文献   

6.
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美国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于2006年2月24日在世界权威杂志《SCIENCE》中,以封面章的形式报道了一件生存于一亿六千五百万年前的哺乳动物化石——獭形狸尾兽(新属、新种)(Castorocauda lutrasimilis gen.et sp.nov.)。[Castor]-拉丁语,意为现生啮齿类哺乳动物“河狸”;[cauda]-拉丁语,意为“尾巴”;属名意指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具有与河狸相似的尾巴;[lutra]-拉丁语,意为现生水生哺乳动物“水獭”;[similis]-拉丁语,意为“相似”或“形似”之意;种名意指像水獭那样食鱼的生活习性。中美科学家依据特殊的游泳和食鱼习性命名了这个新的中生代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7.
卢立伍  李大庆  杨良锋 《科学通报》2005,50(10):1058-1059
鲟形鱼类是古老的原始硬骨鱼类之一,其现生代表大多为濒危鱼类,如生活于长江的中华鲟、白鲟等.世界上发现的鲟形鱼类化石中,英国早侏罗世的软骨硬鳞鱼(Chondrosteus)是迄今为止时代最老的[1].在中国,近些年曾于冀北、辽西中生代地层发现鲟形鱼类化石,如北票鲟、燕鲟、原白鲟、辽鲟等,其中时代最老的是产于北票中侏罗世的辽鲟[2].本文记述的鲟形鱼类化石发现于甘肃省肃北县.与新材料一起发现的还有大量古鳕类化石,包括吐鲁番鳕等.鱼类组合面貌与新疆吐鲁番的晚二叠世鱼群类似[3].这一新发现,是鲟形鱼类化石在古生代地层的首次发现,从而将这…  相似文献   

8.
周口店田园洞古人类遗址的发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周口店田园洞是近几十年来所发现的距离周口店遗址最近的含古人类化石及丰富哺乳动物化石的洞穴堆积. 目前在此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有34件, 哺乳动物化石有29种; 在数量上, 动物化石以鹿类占绝对优势, 肉食动物极少. 经初步研究, 所发现的人类化石可归入智人; 除过一件残破鬣狗牙齿外, 其余动物化石全可归入现生种. 从组成看, 田园洞动物群与山顶洞动物群很接近, 但时代可能稍晚, 田园洞动物群中有63%的种曾出现在山顶洞动物群中. 田园洞的堆积物特征也与山顶洞的极为一致, 均为尚未胶结的角砾堆积. 用鹿牙所做的铀系测年的初步结果表明, 田园洞主体堆积大约形成于25 ka前. 对人类和动物化石的确切年代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周口店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沉寂之后, 首次在遗址群的核心区之外发现古人类化石, 这对今后的周口店遗址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封面说明     
正颅面复原可以重现古人类生前容貌生动形象地展示古人类的演化历程然而,由于古人类的面部软组织已不存在,其面貌只能根据保存下来的头骨化石并参考现代人的颅面特征与软组织厚度关系进行推测.古人类的体质形态与现生人类差别较大,以现生人类为模板复原出来的古人类的容貌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难以对其正确性进行判断.针对古人类特  相似文献   

10.
辽西上三叠统大型完整苏铁类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鑫  李楠  王永栋  郑少林 《科学通报》2009,54(13):1937-1939
简要报道辽西地区新近发现的保存完整的大型苏铁类植物化石标本. 化石采自北票地区常河营晚三叠世的羊草沟组, 且完整保存在一整块砂岩上, 高89 cm, 宽130 cm, 包括有长达 82 cm的羽状叶、茎顶及着生其上的雄性球果. 通过对羽叶和小羽片的形态及其着生方式、叶脉、球果及其着生状态等与现生苏铁类植物的对比, 表明当前化石材料与现存苏铁目的泽米科有着密切的系统学关系. 这是目前化石记录中保存最完整且同时具有营养和生殖器官的大型苏铁类化石, 对于研究化石苏铁类的总体形貌、形态演化以及古气候环境变迁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哺乳动物化石来探讨北京猿人生活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炎贤 《科学通报》1980,25(23):1087-1087
关于北京猿人生活时期周口店附近的自然环境,中外学者叠有讨论,但诸说不一。本文作者主要从哺乳动物化石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北京猿人遗址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从动物地理学的观点看来,可以分为三类:(1)广泛分布于古北界和东洋界的种类;(2)限于古北界的种类;(3)属于东洋界的成份,如水牛、象等。由于大部份哺乳动物化石是温带古北界的种类,其中多数和今天华北地区的现生种类相同或  相似文献   

12.
王元  金昌柱  魏光飚 《科学通报》2010,55(6):497-503
记述了产自安徽繁昌人字洞早更新世早期的扬子长毛鼠(新种)Diplothrix yangziensis sp. nov.. 现生长毛鼠属为单型种, 仅生活于日本的琉球群岛, 其化石也仅零星发现于其栖息地晚更新世的地层中. 新种以M1齿尖横脊较平直, 上臼齿的t3, t9发育, M3少退化, m1具下中附尖, m2, m3的唇侧下前边尖发育等特征不同于中国第四纪其他已知大型鼠类, 而应归入长毛鼠属. 同时, 新种以体型相对小, 齿冠更细窄, M1前、后齿带发育, M3少退化, m1后齿带小, m3有下后附尖和后齿带等特征比现生属型种D. legata及其他已知的长毛鼠化石更为原始, 很可能是D. legata的直接祖先类型. 中国扬子长毛鼠(新种)是该属在硫球群岛以外的首次发现, 也是迄今该属中时代最早、最原始的种类, 这为探讨长毛鼠的演化、扩散和古生态环境的变迁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
早寒武世曳鳃形目化石分类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迪颖  陈均远  J.Vannier 《科学通报》2005,50(15):1663-1669
曳鳃动物(priapulid)代表了现代动物界一个小门,仅描述了18个现生种,但它们却是寒武纪海洋中最重要的底内生动物,主要化石记录以中国下寒武统帽天山页岩及加拿大中寒武统布尔吉斯页岩为代表.5.3亿年前帽天山页岩中曳鳃动物被划分为6个基本类群:管状蠕虫类(selkirkiid)、棒形虫类(corynetid)、安宁虫类(anningid)、古蠕虫类(palaeoscolecidan)、瘤节虫类(tylotitid)、曳鳃虫类(priapuliid).另外,寒武纪早期另一个重要的底内生蠕形动物类群星虫动物门最近也已报道.中国下寒武统帽天山页岩中曳鳃动物的研究近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一些既有属种得到形态修正与深入研究,一些新类型及分类群被描述或建立.其中韩健等研究了帽天山页岩中一类新的古蠕虫化石Tabelliscolex;Huang等修正了帽天山页岩中的Xiaoheiqingella并发表了Yunnanpriapulus,将它们归入曳鳃动物现生科Priapulidaet;Huang等修正了帽天山页岩中曳鳃动物Corynetis,并描述了一个新的类型Anningvermis,分别进行了形态功能学解释,并建立两个绝灭新科Corynetidae和Anningidae;Dong等报道了湖南中晚寒武世直接发育型蠕虫胚胎化石Makueliahunanensis,可能代表了曳鳃动物门古蠕虫类的胚胎发育阶段,韩健等在最近论文中论述了曳鳃形目(Priapulomorpha包括Priapulidae和nibiluchidae)在早寒武世的祖先Xiaoheiqingella和Paratubiluchus.  相似文献   

14.
杜仲属果实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宝印  路安民 《科学通报》1999,44(15):1648-1650
采用辽宁省抚顺始新世地层中的杜仲属Eucommia果实化石,是迄今为止在发现的可靠无疑的第一例该属植物的果实化石。尽管杜仲现仅残存于中国中部地区,但在第三纪该属植物在北半球有着相当广泛的分布。抚顺化石标本与北美西部始新世Eucommia montana Brown果实非常相似,根据它们的体积很容易和现生种E.ulmoides以及日本始新世种E.kobayshii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5.
辽西早白垩世今鸟亚纲两新属与现生鸟类的起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周忠和  张福成 《科学通报》2001,46(5):371-377
报道发现于辽宁省的两种新的中生代今鸟亚纲的鸟类化石:马氏燕鸟(Yanornis martini gen.et sp.nov.)和葛氏义县鸟(Yixianornis grabaui gen.et sp.nov.)。它们代表了今鸟亚纲在早白垩世纪已知最完整的化石记录。在形态特征上,这两种鸟类较今鸟亚纲的辽宁鸟进步,与另外两种今鸟朝阳鸟和松岭鸟比较接近。与早白垩世的其他鸟类,如孔子鸟、辽西鸟和始反鸟等相比,燕鸟个体较大,头骨显著伸长;它还具有相对较长的前肢。今鸟亚纲化石新的发现表明,在早白垩世,无论是与现代鸟类关系较远的反鸟亚纲,还是包括现代鸟类共同祖先在内的今鸟亚纲的辐射和分异都已十分显著。与始祖鸟、孔子鸟和反鸟亚纲不同,燕鸟与义县鸟在飞行结构上和现生鸟类已没有明显的区别;尽管如此,在其他一些结构上,这两种鸟类仍然保留一些原始的特征,如上、下颌骨具有牙齿,较发育的指爪,以及耻骨的远端联合等,这表明现生鸟类的最近的共同祖先可能还要在更晚的时期才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6.
猩猩是濒危的大型类人猿, 目前仅生存于印尼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热带密林. 更新世时猩猩类动物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地区及东南亚. 研究了最近发现于广西崇左木榄山洞古人类遗址中的大型类人猿牙齿化石, 并与现代猩猩、亚化石猩猩及相关古猿进行比较分析, 认为这批类人猿牙齿化石可归入猩猩类, 但区别于印尼猩猩, 表现在牙齿较大, 颊齿咬合面釉质皱纹较简单, 暂归入猩猩魏氏亚种Pongo pygmaeus weidenreichi. 与此同时, 分析讨论了华南及近邻越南地区猩猩类动物牙齿变异与分类的复杂性, 为探讨华南地区大型类人猿的分类及系统演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术界对最古老后生动物门类的分支序列及系统演化仍没有共识,但大多数学者都深信海绵动物是最早分支的后生动物.现生海绵部分属种有似辐射对称、少部分有顺轴旋系对称,因此,海绵被认为是在真后生动物发育特征,如有明确的轴性对称出现之前演化的动物.其他早期后生动物门类有两侧对称、四辐射对称(刺胞动物门)、二辐射对称(栉水母门)或是没有对称轴性(扁盘动物门).本研究报道了来自华南寒武系荷塘组具有四辐射对称结构的海绵化石,并且从已报道的柱状海绵化石中鉴别出前人所忽略的四辐射对称结构.本研究指出四辐射对称是海绵的原始特征,并且推测最早的海绵始祖应该是由基因控制、外形规整、细胞结构交织而成的个体.  相似文献   

18.
在翼龙研究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者都推测其为卵生,直到2004年先后报道的三枚来自早白垩世含有胚胎的翼龙蛋才证实了翼龙的确为卵生。之后,在晚侏罗世燕辽生物群中发现一件悟空翼龙类的标本,在其体外腰带附近和体内共发现了两枚大小相当的翼龙蛋,据此了解到翼龙具有双侧功能性输卵管,不同于现生的大多数鸟类。在中国新疆哈密首次报道了5枚早白垩世的三维立体保存的翼龙蛋化石,对其中一枚蛋化石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证明其与现生锦蛇蛋的蛋壳结构十分相似,具有一层薄的钙质外层和一层厚的壳膜层。在今后的考察中,有望在新疆哈密地区发现三维立体保存的含胚胎的蛋化石,并在翼龙胚胎发育方面取得重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盘古 《科学通报》1999,44(4):337-338
本刊自1992年发表“辽宁中生代早期鸟类化石的初步研究”[1]以来,1995年又发表“侏罗纪鸟类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2]和1996年发表“中国发现侏罗纪龙骨突鸟类”[3]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华夏鸟、孔子鸟和辽宁鸟已成为当今研究早期鸟类演化必参考的重要科学资料.至今才几年的时间又在辽西发现了2个早期鸟类群:早白垩世的华夏鸟类群和晚侏罗世的孔子鸟类群,这是世界已知最大、最丰富的中生代鸟类群,它不仅包括大量(数以千计)的孔子鸟,还有现生鸟类最早的代表———辽宁鸟.本刊第3期(p311~314)发表的侯连海、陈丕基的“最小的早期鸟类—…  相似文献   

20.
冠轮动物(Lophotrochozoa,即Spiralia)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非蜕皮类原口动物,包括许多不同的动物门类。目前主要分为三个支系,即由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纽形动物、腕足动物、帚虫动物和星虫动物门组成的担轮动物(Trochozoa),由环口动物、内肛动物和苔藓动物门组成的群居虫类(Polyzoa),以及由许多小的动物门类组成的扁形动物(Platyzoa)。最近,寒武纪大爆发期间冠轮动物的形态和系统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群居动物和扁形动物两大冠轮分支的化石记录几乎仍是空白。最近,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对新近收集的400多个瘤状杯形虫(Cotyledion tylodes Luo et Hu, 1999)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表明澄江化石库中早期发现的这类疑难类化石可能代表一类具骨骼的干群内肛动物。研究表明这类生物身体呈高足杯形,由杯形萼部和圆柱形的固着柄组成,固着柄的末端具有盘状的吸盘,用以附着在其他生物的外骨骼或身体上。杯体内具有U型的消化道,两端分别洞开于口和肛门,均包围在由一圈可自由伸缩的柔韧触手组成的纤毛环内。然而与现生的假体腔内肛动物相比,瘤状杯形虫个体较大,身体高度可达8~56 mm,身体表面覆盖一层疏松或紧密排列的圆形或椭圆形的骨片。另外,化石观察表明瘤状杯形虫固着柄的中央具有杯体向后延伸的体腔,属于有体腔类动物。因此,现生内肛动物体腔的丧失可能是衍征(apomorphy),其微型的身体以及解剖和体壁的简化可能是动物小型化作用(miniaturization)的结果,或者是现生内肛动物群居附着生活的适应性演化有关。具骨骼干群内肛动物的发现对理解早期冠轮生物的系统演化和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