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不同轮割处理中,群落干、鲜比值实有年平均值如下:一年割两次为0.4077±0.0428、一年割一次为0.3947±0.0572、割一年休一年为0.4219±0.0545、割二年休一年为0.4157±0.0613和对照为0.4728±0.0531,在同期刈割处理中,其比值有随割草次数增加而减少的趋势,种群干、鲜比值的变化有各自的特点,一般在同期刈割处理中,随着割草次数增多而下降;一年割两次和对照较  相似文献   

2.
群落干、鲜比值的季节变化,总的趋势是随割草时间的后移而逐渐增加;其年变化有一定的波动,根据11年数值的平均,6月23日刈割的为0.3361±0.0474;7月8日为0.3814±0.0237;8月2日为0.3967±0.0805;8月16日为0.3947±0.0572;9月12日为0.4731±0.0575.这些数值可为不同时期割草产量的估测,提供理论依据。干、鲜比值的波动,受种类组成和刈割前降水量多少的影响。种群干、鲜比值的季节与年变化有各自的特点,而且相差明显。在最适时期割草时(8月中旬),以大针茅的比值最高,为0.5061±0.0496;钝叶瓦松最低,为0.1228±0.0757.其余的种群介于两者之间。种群干、鲜比值的波动,主要受刈割前降水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典型草原地区轮休与连年刈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锡林郭勒草原白音锡勒地区割草场群落主要种群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1984年轮休割草场群落地上生物量为248.59g/m2,其中禾草占52.91%,羊草(Leymuschinensis)占30.15%,连年刈割的割草场群落地上生物量为216.28g/m2,禾草占53.04%,羊草占29.75%.1989年轮休割草场地上生物量为180.90g/m2,禾草占52.32%,羊草占33.01%,连年刈割的割草场群落地上生物量为170.74g/m2,禾草占50.37%,羊草占32.19%,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1984年轮休的割草场为56、2.781,连年刈割的割草场为48、2.558.连年割草使群落结构向旱生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刈割对典型草原地带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经过11年不同时期刈割和不同轮割研究结果表明:在羊草的抽穗期(6月23日)、开花期(7月8日)、结实期(8月2日)、结实后期(8月16日)和果后营养期(9月12日)刈割,对羊草在群落地上生物量中所占的比例、羊草生物量、密度、高度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总的趋势是波动式地下降.随着刈割时间的后移,羊草生物量的分层结构呈现叶量上移,而茎量下移,对割草有利;它的N、P含量逐渐下降,在生长旺盛期K的含量增加,至后期下降.一年割两次(6月23日和9月12日)、一年割一次、割二年休一年、割一年休一年和对照(均为8月16日)5个处理,羊草在群落生物量中所占的比例、羊草生物量、密度、高度均随刈割次数的增多而有不同程度下降,并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羊草生物量的分层结构,随刈割次数的增多而层次减少.羊草N、P的含量有随刈割次数增多而增加的趋势,K的含量有一定的波动.  相似文献   

5.
羊草草原经过17年的割草,群落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及主要种群的重要均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羊草和落草种群的变化尤其明显,而不同频率割草的实验系列中,种群生物量和羊草种群的重要值随割草的频率的增加而降低,在不同时期割草的实验系列中,群落地下生物量随着割草时期的后移呈上升趋势,地上生物量和羊草种群重要值则是8月刈割受到影响较大,落草种群重要值的变化趋势与羊草基本相反。  相似文献   

6.
对具有生命力的种子数量及其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刈割对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数量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对照具有生命力的种子数量,1997 年和1998 年分别为2415 和2253粒/0.12m 3,割一年休一年的处理分别为对照的93.13% 和78.38% ,一年割一次的处理分别为对照的83.23% 和58.50% .从以上数值可见,同一处理内部种子的数量亦有下降.不同处理种子数量的垂直分布有共同趋势,有75.48% ~87.78% 分布在0~4 cm 土层内,有14.92%~18.42% 分布在4~8 cm 土层内,有0.00% ~6.10% 分布在8~12 cm 土层内.连续刈割45年和46 年的草地,种子数量分别为对照的22.57% 和35.98% .单位面积上具有生命力的种子数量远低于降落下的种子数量,这是由于刈割时尚有大量种子未成熟和其它因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羊草草原经过 1 7年的割草 ,群落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及主要种群的重要值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羊草和 艹洽 草种群的变化尤其明显 .在不同频率割草的实验系列中 ,群落生物量和羊草种群的重要值随割草频率的增加而降低 .在不同时期割草的实验系列中 ,群落地下生物量随着割草时期的后移呈上升趋势 ,地上生物量和羊草种群重要值则是 8月份刈割受到影响较大 .艹洽 草种群重要值的变化趋势与羊草基本相反 .  相似文献   

8.
割草干扰对典型草原土壤咎子库种子数量与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具有生命力的种子数量及其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刈割对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数量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对照具有生命力的种子数量,1997年和1998年分别为2415和2253粒/0.12m^3,割一年休一年的处理分别为对照的93.13%和78.38.5,一年割一次的处理分别为对照的83.23%和58.50%,从以上 数值可见同一处理内部种子的数量亦有下降,不同处理种子数量的垂直分布有共同趋势,有7  相似文献   

9.
羊草草原割草处理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多种分析与统计方法对羊草草原割草场不同割草措施连续处理19年(即1982-2001年)的群落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羊草草原合理的轮割为割一年休一年和割二年休一年,割草使群落地上生物量和密度下降,优良牧草在群落中的比例减少,杂类草地加。同时,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在群落中的比例下降,而菊科和藜科植物增加,建群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优势种冷蒿(Artemisia frigida)的单株重降低,优势种大针茅(Stipa grand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的单株重却有所增加。连年割草群落结构向旱生化方向发展。与对照相比,割草使群落的均匀性降低,多样性升高。  相似文献   

10.
不同轮割制度对内蒙古大针茅草原群落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外试验设计结合室内分析,探讨了以大针茅(Stipa grandis)为建群种的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不同轮割制度对割草场产量、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营养状态的影响.一年割2次的利用方式在短期内生物量收获较大,但这种状态较难持续;完全围封不利用也不利于草场恢复;一年割1次的适度刈割制度在当地较为合理,但是连年刈割会导致草场营养贫瘠,植物补偿现象减弱.越高频刈割对大针茅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种群的影响越严重,产量明显减少,重要值下降,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种群则相反;随刈割频度的增高根茎禾草在群落中的相对生物量上升,丛生禾草下降,二者明显互补.刈割对土壤和植物的N素质量分数影响最明显,连续刈割3年的土壤有效N质量分数较对照区降低18.62%,且达到显著水平,有效p,K质量分数也分别下降8.79%和1.93%.  相似文献   

11.
对种子雨的来源及其降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雨的来源取决于各种植物结实的种子数量.60 种植物单株结实的种子数量有很大差异,禾草种子数量相对较少,杂类草较多,一、二年生植物的种子数量亦多.种子雨的降落,是通过独立、风力、附着、动物和原地等散布形式来实现的.单位面积上种子的数量取决于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有结实能力的植株.通过实测和模拟,单位面积上可能降落的种子数量相差不大,前者为16763 粒·m - 2 ,后者为18536 粒·m - 2 .不同刈割处理,可能降落的种子数量不同,一年割一次的平均为8525±9246 粒·m - 2 ,割一年休一年的为5936±2835 粒·m - 2 和对照为6593±4654 粒·m - 2 .各处理内的不同样方亦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对典型草原群落生物量的组成与种子数量的组成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在割草干扰下,割一年休一年和一年割一次的群落生物量分别较对照下降了15.58%和25.31%;具有生命力的种子数量分别较对照下降11.35%和27.33%。种群相对生物量与相对种子数量没有一致的关系,表现为5种形式,即生物量较高而种子数量较低;生物量较低而种子数量较高;生物量与种子数量相近;在生物量而无种子数量和无生物量而有种子数量。不同科植物生物量与种子数量有一定的差异。禾本植物生物量较高,而种子数量较低;菊科植物生物量较低,而种子数量较高,豆科植物生物量一般高于种子数量;其余科植物均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生活型植物生物量与种子数量也有差异。多年生草本植物生物量最高,而种子数量较低;一年生、二年生草本植物生物量较低,而种子数量占总量的一半以上;灌木和小半灌生物量和种子数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13.
以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3年的野外控制实验,研究了刈割(留茬高度1,3cm及不刈割)、施肥(施和不施尿素+磷酸二铵)和浇水(浇、不浇)处理对群落补偿生长的影响及其补偿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刈割强度的增大,群落逐渐向以低矮植物为优势的方向转变,高大禾本科植物的重要值减少,矮生阔叶类杂草逐渐占据优势地位,物种多样性在各刈割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群落密度在中度刈割条件下最高,在不刈割和重度刈割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地上生物量的超补偿仅发生在中度刈割+施肥条件下,在不施肥处理中则为低补偿.群落盖度在中度刈割下较低,不刈割与重度刈割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浇水处理能显著增加群落密度,但对物种多样性、群落盖度及地上生物量影响均不显著.上述结果说明,重度刈割处理显著降低了生产性禾本科植物的重要值,而施肥能显著提高这些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度,并增加群落密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中度刈割后,群落在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方面表现出的超补偿机制与施肥的正效应共同作用,提高了群落的补偿能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74个样方共55.17km2,分别对陕西分布的4种鹿类动物中的3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借助数理统计学方法,对其资源贮存量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林麝(Muschusberezovski)1985年的密度是2.49±0.37只/km2,秦巴山区的资源估计贮存量为85200±10400只;1983~1984年黄麂(Muntiacusrevesi)的密度为9.80±0.75只/km2,安康地区10县黄麂资源存量为64700±4900只,年种群自然增长率为35%,适宜猎取量为13000~14000只;陕北黄土高原狍(Capreoluscapre-olus)1976年的密度为6.02±0.83只/km2,资源贮存量为81200±11200只.1981年狍的密度为5.09±0.61只/km2,资源存量为68700±8200只,狍的年种群自然增长率为38%,适宜猎取量为12000~15000只.文中对陕西省鹿类动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截干萌芽对银杏高生长、单叶干重、单株叶产量和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第一次截干后,银杏高生长量比对照高,第二次截干后,距地30 cm 截干的处理高生长也超过对照,约为对照的127 % ;②截干后,银杏单叶干重显著高于对照;③第一次截干后,银杏单株叶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第二次截干后,30 cm 截干高度的处理单株叶产量约为对照的112 % ,且随截干高度的增加,单株叶产量有随着增加的趋势;④截干后,银杏叶中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随截干高度的增加,黄酮含量有下降的趋势。为使银杏叶用园管理方便和获得较高的叶产量和较好的叶质量,建议银杏叶用园应采取截干萌芽这一矮林作业方法。  相似文献   

16.
截干萌在银杏叶用园培养中的应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截干萌对银杏高生长,单叶干重、单株叶产量和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第一次截干后,银杏高生长量比对照高,第二次截干后,距地30cm截干的处理高生长也超过对照,约为对照的127%;(2)截干后,银杏单叶干重显著高于对照;(3)第一次截干后,银杏单株一显著对照,第二次截干后,30cm截干高度的处理单株叶产量约为对照的112%,且随截干高度的增加,单株叶产量有随着增加的趋势;(4)截干后,银  相似文献   

17.
花鼠种群生态学研究(Ⅱ)——繁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山西省隰县地区花鼠(Eutamiassibiricus)种群的繁殖特征.对繁殖期、年繁殖次数、性成熟速率,不同年龄组的性比、怀孕率、胎仔数和繁殖指数等做了分析研究.花鼠种群的总性比(♀/♂)为1.07,雌性略多于雄性,但是也随季节和年龄的不同而变化.刚出生的仔鼠性比为1.00,而幼年组则升为1.41,到成年组Ⅰ、Ⅱ组则降为0.92和0.88,老年组则为1.33,说明雌性仔鼠的成活率较高,怀胎、产仔等行为会增加成年雌鼠的死亡率,但雌鼠比雄鼠寿命长.花鼠年繁殖一次,交配、妊娠时间在3月-6月上旬.当年鼠越冬后(从出生开始计算月龄10个月左右)参与繁殖.成年Ⅱ组繁殖力最强,繁殖指数(5.50)高于成年Ⅰ组(4.17)和老年组(4.16).花鼠胎仔数3~7只,平均为5.04±0.13只.  相似文献   

18.
通过0cm、5cm、10cm和15cm四个不同刈割留茬高度的试验处理,对“黑土滩”上建植的混播人工草地群落结构及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留茬高度的降低,人工草地混播群落中垂穗披碱草和中华羊茅成为减少种,早熟禾则为增加种,西伯利亚蓼成为侵入种;人工草地优良牧草垂穗披碱草和中华羊茅在群落生物量中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因此,适宜的刈割留茬高度可保持“黑土滩”混播人工草地的群落稳定性和草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戴蒲英 《广西科学》1998,5(1):62-65,70
在水培条件下进行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马尾松(Pinusmasoniana)、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种子和幼苗的耐盐性试验。盐浓度为0.0%,0.1%,0.2%,0.3%,同时用250×10-6多效唑(MET)测定预处理种子后的耐盐性。结果表明:盐浓度越大,种子发芽势及发芽率越低,简化苗木活力指数(SVIS)越小;MET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及SVIS有抑制作用。但盐浓度越大,种子发芽率、SVIS越大;根茎比随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MET有增加根茎比值的趋势;幼苗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随盐浓度增加而增加,MET能提高脯氨酸的含量;在试验盐浓度下,刺槐、马尾松耐盐能力为0.2%~0.3%,水杉0.1%~0.2%。在沙培条件下,用250×10-6硼酸,0.3%氯化钙和250×10-6MET处理刺槐、湿地松(Pinuseliotii)、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种子,其耐盐能力增强。其中,氯化钙处理湿地松效果较好;硼酸处理侧柏效果好,MET处理居中。3种处理对刺槐的耐盐能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中亚热带武夷山先峰岭51龄甜槠Castanopsiseyrei(Champ.exBenth.)Tutch.群落的氮、磷元素的累积和循环.测定结果表明:群落现存量中含有的氮、磷总量分别为155.549g/m2和5.535g/m2,其中地上部分别为127.117g/m2和4.463g/m2;地下部分别为28.432g/m2和1.072g/m2.甜槠群落氮、磷元素的生物循环中,年吸收量分别为9.458g/m2.a和0.434g/m2.a,存留量分别为4.488g/m2.a和0.199g/m2.a,归还量分别为4.970g/m2.a和0.235g/m2.a.它们的氮含量均大小磷含量,周转期氮43年,磷40年,氮元素周转比磷元素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