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野性是指大、中型野生禽兽,它们大部分是狩猎的对象.牲,现在习惯上指兽类,但这一概念在古代是包括禽类的.《周礼·天官·膳夫》中有“膳用六牲”的话,注谓“马、牛、羊、豕、犬、鸡也”;又《明史·职官志三》有“牲口房”,注谓“牧养异兽珍禽”.可见直到明朝,“牲”的含义中仍包括禽类.  相似文献   

2.
《诗·豳风·东山》写随周公东征的战士回忆“亲迎”的场面时,有这样两句诗:“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诗中的“瓜苦”,即葫芦。葫芦,古代又称瓠、瓠瓜、壶、匏等,是我国古代婚礼仪式上重要的礼俗用品。宋人聂崇义根据郑玄、阮湛等书整理的《三礼图》介绍:“合卺,破匏为之,以线连两端,其制一同匏爵”。葫芦剖  相似文献   

3.
东坡的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为代表。前人评价为须关西大汉持铁板铜琶歌之,可见其激昂排宕,确有不可一世之概,而另一首《念奴娇·中秋》则如天外飞仙,无丝毫人间烟火气,真是浑似姑射仙子了。下面我们具体看一看这两首词:《赤壁怀古》是这样开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秋》是“凭高眺远,见长  相似文献   

4.
古代文化词语图说(一)黄金贵一、羹·古代“囊”常连用。马中锡《中山狼传》:“乃出图书,空囊囊,徐徐焉实狼其中。”这里当然浑称袋子。但《诗·大雅·公刘》:“乃裹猴粮,于于囊。”诗中分明指两种袋子。二者有何不同呢?古代的注家断断而争:或主囊大小,或称囊小...  相似文献   

5.
义的演变与侠义文化走向江湖文化的堕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到社会、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许多方面的一个重要范畴。“义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是“从羊,从我”的“己之威仪也”。它首先被解释为礼仪、容止,如《周礼·春官·肆师》郑玄注:“郑司农云:古者仪但为义,今时所谓义者为谊。“又解释为适宜、合理,如《易·乾》:“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疏》:“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义”即是合理、合宜的事物。此  相似文献   

6.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古代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礼文化的约束.先秦诸礼中,田狩礼、射礼、投壶礼是三项代表性的体育活动.中国古代体育的竞技倾向在"礼"的影响下受到了排斥和压抑,呈现出非竞争性倾向.  相似文献   

7.
规和矩是我国古代的两件器具,一般都认为分别是画圆和画方(画直角从而画矩形——当然包括正方形)的画图工具。其实,在古代,规和矩不仅是画图工具,而且还是校验圆形·和方形的器具。古籍《周礼·考工记》等均载有“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的说法,在《诗经小雅·沔水序》里郑玄注称:“规者,正圆之器也。”我国古代“正物之器不独规也,规以  相似文献   

8.
汉乐府札记     
班固《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同书《艺文志》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由于有这两条记载,后来便有人认为乐府是在汉武帝时才建立的,如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便说:“武帝崇礼,始立乐府。”颜师古在注《礼乐志》那条材料时也说:“始置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但《汉书·礼乐志》另有一条记载说:“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萧管。”司马迁《史记·乐书》也有一条材料说:“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以增更,于乐府习常隶(肄)旧而已。”这又说明乐府之名在武帝前早已有之了。于是又有人认为班氏所记,显然自相牴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诗经·国风》中透过委婉、细腻、缠绵、含蓄、温柔敦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性压抑和苦闷,与《圣经·雅歌》中的淋漓尽致、热情奔放、自然流畅、优美田园牧歌似的不同欲爱表现形式,进行翔实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古代东西方民族对欲爱的不同态度及其民族心理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什么叫“书籍”:《史记·礼书》“礼书第一。”唐人司马贞《索隐》注释说:“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正字通·日部》解释说:“书,几载籍谓之书。”书、书籍,作为文化载籍的总名,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要问“书”字、“籍”字的最早字义(即本义)是什么?“书”字、“籍”字的书籍义是怎样演变形成的?这就需要有一些文字学、测站学的专门知识了。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叙》解释说:“著于竹帛谓之书。”许慎又在他的《说文解字·幸部》中解释说:“舍,着也。从章,着声。”“书”字属于“幸”部,幸字正是“笨(笔)”…  相似文献   

11.
《诗经·大雅·大明》记载的西周文王姬昌为婚娶迎亲在渭河上“造舟为梁” ,架设浮桥的成功 ,开了我国古代有文字可考的桥梁建筑史的先河 ,对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成为中华民族古代优秀文明的又一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2.
孔子说:“才难,不其然乎?”(《论语·泰伯》,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他认识到造就人才对治国安民的极端重要,因而结合政治活动,兴办私学,毕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在我国历史上破天荒地培养出一大批很有才能的学生,“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他创造性地为我国古代的人才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提供了一系列值得珍视的理论原则。孔子确实不仅是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3.
读唐诗随笔     
王昌龄《甘泉歌》云: 乘舆执玉己登坛,细草沾衣春殿寒。 昨夜云生拜初月,万年甘露水晶盘。 从表面看,此诗似是写宫廷拜月礼俗,诗中明言:“乘舆执玉已登坛”。“乘舆”帝后所乘之车,这里借指帝后。“执玉登坛”,写宫廷拜月之仪。《周礼·春官·典瑞》:“圭壁以祀日月星辰;” 《礼记·祭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即指此。但《开元礼》规定宫廷拜月在国城之西举行,此在宫中,地点不同;诗又云:“细草沽衣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对《诗经》的研究早已超越文学范畴,而以多学科多方位展开。郭沫若先生在20年代就利用《诗经》中资料阐述我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变革。可见《诗经》自有其哲学研究价值。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先秦伦理思想的发轫为《诗经》所反映。其诗篇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范畴、伦理观念、行为规范为研究古代伦理思想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孝”的观念,《周颂·闵予小子》曰:“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大雅·下武》写道:“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面对这种时境,坚持依礼而行,以礼救世,《论语》中就具体的记述了孔子对“礼”的一些观点。在对《论语》中“礼”的集注的基础上采用整体结构分析的符号方法与具体文化语境分析的方法,按照《论语》中对“礼”的源起、发展这一流动过程来进行分类,在集注的基础上对“礼”加以解读,以期望接近孔子的原意。按照《论语》中对这一流程的记载,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一是礼之因革;二是礼之本;三是礼一乐一仁;四是礼之规定;五是礼之实践。  相似文献   

16.
巴渠文化研究 略论《受戒》意境之美……·‘…·’………··黄&岚(98·161)。。_。、_。。_。。__,。、。___.__、、、埃梅《变貌记》主题探微—…·、…………··杨 荣(98.1.60神灵活现的巴渠风物传说—……·,……··陈正平(98.1.1)二二二飞广”——“””””:_c二r丫二: ““’“—““——”””-’”““““’扭曲的人性—……………………………·杨春红(98.1.69) — —“巴渠民间文学研究”之四“___。___。。-_*。^_、,—。———。一____二厂二xx二工止二二二_。。。。、、^、——评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亚细亚”式的历史道路决定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礼制模式、礼仪文化的形成。在殷周宗法制的背景下,礼制的完善直接促成了中国古代冠服制度的确立。基于《周礼》的早期冠服礼制体现了效法“天地之德”的伦理精神。“礼”文化在春秋后期的内在转向(从“礼仪”到“礼政”)进一步对古代服饰提出了“人伦之德”的德行要求。从而影响了古代服饰成为一种政治统治的工具,一种思想道德的附庸,丧失了其自身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8.
“胃阴”理论是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慢性胃炎、胃癌、食道癌以及糖尿病等疾病发病率的升高,“胃阴”理论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笔者今不揣浅陋,拟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就“胃阴”概念和应用进行探讨。1 “胃阴”理论的源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医家就把脾胃归属于五行之中的土,认为土为万物之母,是生发、长养万物的根本。如《内经》言:“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篇》);“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藏营”(《灵枢·本神篇》);“营出于中焦”(《灵枢·营卫生会篇》…  相似文献   

19.
老子是我国古代大哲学家之一,在我国学术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他的籍贯问题迄今尚未真正解决. 今本《史记·老子传》明言“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后来也多承此说;但其间并非没有问题.首先是《史记·本传》关于老子的其他记载亦多含糊不清之处.盖自稷下黄老学派乃至汉初道家者流,对于老子往往欲神其人,欲奇其事,以至造成一些混乱.因此,司马迁在撰写《老子传》时,常常以疑似之词书之.如: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也是民族教育“革故鼎新”的时代。传说夏商周三代已设立学校,“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孟子·滕文公上》)但是当时“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受教育。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将传统的经典和文化知识传授给一般平民,这是教育的一次大革新、大进步,为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开辟了道路。孔子教学,注重全面的教育,“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列为四科。“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六艺之教更是全面的教育,礼是德育、乐是美育、射御是体育,书数是智育。孔门教学是德、智、体、美并重的。孔子以后,七十子如子游、子夏、曾子,亦广收门徒,或为诸侯卿相师傅。到战国时期,孟荀两家对于孔学更有较大的发展。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