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字面含义大致相同和译者介入的透明性,视译文为原文的复制品、派生物,导致轻视译者的地位.现代翻译理论将翻译活动定义为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活动,它涉及到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的积极参与,而译者作为原文文本的特殊读者和译本的创造者具有双重身份,他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创作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原文的接受程度,因而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朱文凤 《科技信息》2010,(5):185-185,169
本文分析了奈迭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商务广告的翻译不应一味追求字面的对等,而应该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用符合译文表达习惯的方法处理原文,恰当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并注重情感的传递,从而使译文能更好地被读者理解和接受,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翻译中的语用等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中的等效原则是中外译界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等效所追求的目标是译文读者能和原文读者同样顺利地获得相同的信息。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中的语用等效问题  相似文献   

4.
翻译的一个标准是达到译文对原文的忠实;成分分析法在翻译过程中能有效地帮助译者精确地理解原文,找到源语词准确的目标语对应词,从而达到译文对原文的忠实。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翻译中的成分分析法,列举了将其应用于翻译过程中的步骤,并给出实例验证了应用的过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词以意境、韵味为核心,偏重借写景或怀古而言言志抒情,翻译过程中准确而完整地传在文的意境,需要运用恰当的方式,许渊冲先生的“三化”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这三种化法因原文的风格、意韵和情感不同,可分别或结合使用,以使译文明白晓畅。  相似文献   

6.
翻译和创作都是文学手段,文学翻译中具有创作性。好的文学翻译中需要创造性叛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就是创作或再创作。要让译文读者在其自己的文化背景下理解文章,对原文的忠实与创造性叛逆都是必要的。在对原文精神实质忠实的基础上,创造性叛逆将原文用目的语贴切而富创造性地表现出来。本文引用了散文翻译与诗歌翻译的例子阐述了创造性翻译的可行性和审美性,从而论证了文学翻译是具有创作性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旅游景点是展示中国旅游形象、宣传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基础上,依据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灵活、恰当地运用增译法、加注法、句式重构法、增删调整法和反译法五种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进行翻译,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从而增加外国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了解旅游文本,特别是旅游诗词的文体特点,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内涵,从而保证旅游诗词在目的语读者群中也能发挥同样的作用,即在忠实地提供信息的同时宣传旅游诗词所介绍的旅游景点,从而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能吸引更多的目的语读者前去参观游览,以达到旅游诗词翻译的目的。本文通过分析旅游诗词的背景及中英文的用词特点,在旅游诗词翻译中,探讨具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张丽娟  崔瑾英 《科技信息》2009,(31):J0152-J0152
0.引言翻译对等的概念在翻译理论和现代翻译研究中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但是,在翻译家们尝试给翻译对等一个充分、综合定义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截然相反的论点。为区分形式对等(原语和目标学语形式上最近的搭配)和功能对等(译文读者应能像原文读者理解原文那样,对译文做出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0.
在散文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然后将它准确地翻译成目标语言中的恰当说法,这直接关系到译文质量的好坏。本文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2、3辑中的几处译文为例,阐述了现代散文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如何把握译文的恰当性,及其在散文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词以营造意境见长,情、景的互化引发了无限的思绪和想象。优美的译文不仅要注意语言层面的转换,尤其要注重意境的重构。对于古典诗词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不妨用功能对等这种翻译标准来衡量译文的优劣。以古典诗词英译为例,让译文读者不仅欣赏译文的语言美,更重要的是体会译者重构的意境美,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的两个基本属性。翻译过程中的原文和译文,都是作为语篇而存在的,因此都必须符合形式上的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这两个要求。译文是否反映原文中的衔接与连贯,是指导翻译的原则和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之一。以唐诗《宿建德江》的三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中的衔接与连贯,三个英译本在细节上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译者在译文时应准确把握原文中的衔接和连贯,从而使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是认识原文的美,并在译文中再现美的过程。散文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美在于意境深远。本文通过对郑延国和胡作玄,赵慧琪几住翻译家对罗素的Three Passions I have Livedfor两译文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两译文所挖掘和再现的美学方面的特征:意境美、忠实美及原作者的性格美,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4.
杨振杰 《科技信息》2008,(1):164-165
翻译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应该是一种三元关系: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交际的成功取决于原文作者的意图能否被译文读者所认识.基于关联理论所阐述的翻译的推理交际这一本质,分析解读出翻译等效只能是相对而言的,进一步印证了关联理论对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强大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举例论述了许渊冲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中努力达到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境界,以使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知之,好之,乐之。  相似文献   

16.
借鉴语用学原则,结合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中的翻译实例,并从探讨TEM-8翻译中的解题策略着手,可以发现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其根本交际意图是译者通过一系列顺应选择寻求原文理解以及译文输出过程中的最佳关联。关联是翻译的根本意图,而顺应则是实现这种意图的具体手段。具体说来,译者通过不断做出顺应选择,寻求最佳关联,获取对原作的准确理解和定位,进而通过系列的顺应选择在译文中产生关联明示,准确将原文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实现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的基本等值。  相似文献   

17.
王广俊 《科技信息》2007,(32):156-157
文本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而也只有将自己置于同样的条件和环境下,在语境中理解原文,在语境中揣摩作者的思想和感悟,译者才有可能排除各种可能产生的歧义及存在的模糊,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译出最佳文章。本文通过正反两反面的对比,指出深入语境是理解原文,表达译文的必要手段,是诊治翻译失误的灵丹妙药,总结语境在翻译过程中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勒代雷的释意派翻译理论与严复的"信达雅"翻译论在几个关键特征上异曲同工,二者皆追求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强调译文的可接受性。但二者的不同点也很突出,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其主因。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依据语境把两种语言进行转换的交际活动,涉及译者、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三个方面,语境在词义选择、理解原文和译文表达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英汉翻译信息转换中,为了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含义,译者只有对原文进行灵活处理,才能使译文既保留原意,又自然通顺。但现有 文其语言特色、文化内涵都有不同程度的信息损失,有的译文信息量却大于原文的信息量,因此英汉翻译中的信息损失与增溢往往是并存的,等值翻译是译者永远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