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树林 《科学通报》1991,36(22):1748-1748
一、前言 从高温超导体的应用前景看,目前尚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其中之一是晶粒内传输临界电流密度太低.而晶粒间的传输临界电流密度更低,前者是由于这些材料晶粒内钉扎作用较弱;而后者则是由于在晶粒间界处存在结构无序和超导相干长度太短,由此,烧结工艺制得超  相似文献   

2.
鲁白 《世界科学》2012,(3):52-55
“学而优则仕”被认为是我国古代传下来的、一项选拔干部的良策。今天,更是经常看到一些学者专家因为其专业做得好而被提拔为领导。其实,做一个好的领导与优秀科学家是两码事。  相似文献   

3.
硼在纯铜熔炼中的脱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吉会 《科学通报》1995,40(15):1426-1426
溶解在纯铜中的氧化物一般是Cu_2O,因此铜合金的脱氧就是使铜液中的Cu_2O还原,即加入一种与氧亲和力比铜和氧亲和力大的元素,将Cu_2O还原成Cu,生成的氧化物上浮至液面成渣而被排除.这就要求脱氧剂的氧化物分解压力小于Cu_2O,且氧化物的分解压力与Cu_2O分解压力相差越大,则脱氧反应进行得越完全,效果越好.在工业生产中,常用磷做为脱氧剂来熔炼纯铜,但由于固溶磷会严重恶化纯铜的导电性能,很难达到脱氧和导电性能兼得的最佳效果.因此需要寻找一种不仅能达到良好脱氧效  相似文献   

4.
广西北流型古代铜鼓的铅同位素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子成 《科学通报》1988,33(5):360-360
近10年来应用铅同位素来研究古代器物,如青铜器、钱币、玻璃、颜料和陶釉等,在国外已有了积极的开展。人们利用古物中铅同位素比值的分布特征、相互联系,以及与矿料产地的关系,并结合文史资料,为研究古代社会的制造业、贸易、交通和文化交流等问题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一批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学者,已用了此种方法来研究我国的古玻璃和青铜器,并取得了十分有意义的成果,这应引起我国的科技史界、考古学界和史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正>浑源传统铸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工艺精湛,它年代长、影响大、价值高,是一项重要的民间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浑源铸钟制作技艺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据中科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学者鉴别和认定,浑源铸钟技艺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窟顶古代塔基遗址是一脉相承、同出一辙的,源于辽金时期,距今已有1 000年左右。浑源铸钟不仅是中国古老冶炼铸造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明  相似文献   

6.
陈文振  杨强生 《自然杂志》1998,20(2):118-118
Gordon等曾对矩形腔内的一维非接触熔化进行了熵产分析,得到最优的加热熔化方式.不过由于他们假设了熔化过程液体层内完全线性导热的条件,因此,所得结果有较大的局限性.本文则要讨论接触熔化过程的熵产.  相似文献   

7.
郭文魁 《科学通报》1965,10(3):189-189
一序言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通过社会斗争与自然斗争的实践,认识到利用矿产资源于和平生活和抵御外来侵略。远在纪元前二千多年的殷周时代,即已能制造青铜器皿与斧钺。商周以下,矿产的用途扩大,开采的矿种亦逐渐增加,唐、宋、元代矿业尤盛,不仅对主要矿体进行地下开采,而且根据地表的矿化迹象,在一定地区广泛地开展了找矿工作。今日在长江下游见到的矿化蚀变地带,到处掘迹累累,便是前人探矿的明证。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束缚,长期以来,矿产资源的采冶工业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近百年来,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我国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时代,不仅政治上更加  相似文献   

8.
当您走进历史博物馆,看到陈列在展柜之中那一件件造型庄重、铸造工艺精美的商周青铜器时,会发现不论是鼎、鬲、簋还是尊、彝、觥(gōng)、卣、爵、觚(gū)等各种器形的身上。都在主要部位上铸有一个兽头图案。它有角有耳、眉、眼、鼻,上嘴唇具全,就是没有下巴。它瞪着大眼,面目狰狞又有些神秘。特别是在商代和西周初期的青铜器上,这  相似文献   

9.
韧、脆性变形共生现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火生 《科学通报》1990,35(7):523-523
韧性变形(Ductile deformation)和脆性变形(Brittle deformation)属于完全不同的变形机制,但野外和室内地质研究发现它们常共生出现。有的学者认为这是由于二次变形的叠加;有的学者则认为,只要变形物理条件适宜,脆性断裂面附近可以局部产生同期的韧性变形。显微构造研究已表明,在相同变形条件下,同一岩石中不同的矿物有不同的变形行  相似文献   

10.
易家康 《世界科学》2007,(12):35-35
传统的以高温熔化金属并用之锻造用具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了。眼下,一个化学研究小组发明了一种工艺,可将细小的金属颗粒合成为可以造型和入火铸造的物体,就如陶工将粘土塑造成陶器一样——烧制的温度仅比室温略高——由这种工艺塑造的物体,可以是单一的金属,也可是多种金属的合金,可以适合于多种用途,包括催化和光学方面。  相似文献   

11.
<正>从古至今,镜子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但古人使用的镜子,在材质、制作工艺、形态等诸多方面,与我们今天使用的镜子有着天壤之别。远古时期,人们会利用自然界中的水作为镜子。陶器发明后,则利用陶盆盛水当作镜子。随着矿藏开采、金属冶炼、铸造技术的逐步成熟,人们开始使用铜、锡等材料制作“青铜镜”。青铜镜由两面组成,镜面打磨得十分光滑,背面装饰着各类纹样或刻印字句,一方面起到美化作用,另一方面用于表达各种寓意。铜镜的使用贯穿我国古代和近代,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尕马台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出土的七星纹青铜镜,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镜,距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丁奎首 《科学通报》1980,25(4):183-183
1972年在对马王堆一号汉墓研究过程中,曾发现在女尸衣着及内棺顶板下附着了一些白色细小晶粒,有的是从丝织罗纹孔里“长出”(见图1)。起初,此物被推测可能系古代某种防腐剂,为此曾作过初步研究,后证实其为酪氨酸。本文除报道最近的补充工作外,着重就其成因及作用提出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土生土长的湖南泪罗伢子文杰靠一台挖掘机养家致富,不管是挖坑填槽,还是开沟挑渠,每接一个活儿,都够他忙上十天半月的.泪罗是古代楚国遗迹密集之地,每次的土方活儿都能让文杰或多或少有一点收获.他存了不少的铜钱铜镜和叫不上名的玉件饰物.这种工钱之外的斩获使他养成了一种习惯,每次休息时他都会跳下驾驶室,仔细打量一番挖出的泥土,看看有没有可能值钱的物件.必要时他会凑上前去,捡起来细致辨识.  相似文献   

14.
2091铝锂合金的动态再结晶诱发超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义 《科学通报》1993,38(1):83-83
由于超塑性预处理工艺繁杂,人们一直努力简化超塑性预处理工艺。1986年Ghosh预言动态再结晶能使粗晶粒合金呈现出超塑性。根据这一观点,Chokshi做了一个有意义的试验:将经过超塑性预处理的Al-2.6%Cu-2.4%Li-0.2%Zr合金进行再结晶退火,使其表面形成一层深度约50μm的粗晶粒层。然后进行超塑性变形,发现粗晶层对超塑性性能并无影响,粗晶层在变形过程中被细化。根据Ghosh的观点和Chokshi的实验事实,作者直  相似文献   

15.
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留下来的最后一座古代都城,也是历代都城在规划建设中的突出典范,被相关学者认为是中国都城建设之集大成者.辛亥革命后,北京城虽历经战乱,但仍然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留,并且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在旧城基础上进行了规划与建设.如今,它是我们国家的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6.
鸣歌 《科学之友》2020,(6):66-67
正1989年的一天,时任山西省闻喜县上郭村周代古墓葬发掘工地负责人的张崇宁,带着前一天刚刚出土的一件精巧别致的青铜六轮车,匆匆踏上驶往太原的火车,以防这件重要文物在防范措施较差的挖掘现场丢失。张崇宁当时发掘出的那件青铜器,后来被叫作"刖人守囿车",一现世便引起了学界的震动,后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如今是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十大国宝中最有趣的一件。说它有趣,是因为这件装饰着20多个动物造型,极为精巧的青铜器,只是一件2 000多年前古代贵族把玩的机械玩具。  相似文献   

17.
历史的回顾在科学落后的古代和中世纪,彗星的出现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常常引起人们的惊惶失措,但它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在欧洲,人们长期受亚里士多德看法的影响,以为彗星是地球大气的燃烧现象.直到十六世纪以前,还有人把彗星看作是地球周围的瞬变现象.而那些不持偏见的观测家则认为,彗星是遍及我们邻近太空的巨大天体。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考古学家能够进行更精准而深入的考古研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事件和古代人物。每过一段时间,考古学家都会取得一些重要发现。他们发掘失落的文明,发现有价值的文物,或者找到著名历史人物的遗骸。但大多数时候,这些发现都被谜团包裹。由于各种原因,例  相似文献   

19.
博南帕克的玛雅遗迹是凋谢的古文明之花,或是被历史长河中的暗流甩上沙滩的卵石,粗看毫不起眼,却会在打磨之后,闪出如金器银皿般的光芒。数世纪以来,这些精彩绝伦的古代生活细节被封藏在墨西哥南部尤卡坦半岛洞穴的壁画中——宗教祭神的放血、野蛮血腥的搏击格杀、彩衣华服的君王和冷酷的战士——我们关注艺术的美和远古文明的信息。古玛雅人以不经意的方式,把文明延续进了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铸范、红烧土中的植物硅酸体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永吉 《科学通报》1992,37(4):342-342
植物硅酸体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在经过高温焙烧的古代铸范、红烧土及土器中可以大量保存下来。对于这类难以保存花粉及其它化石遗体的古代遗物中的植物硅酸体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环境、燃料、铸造工艺等许多古文化、古环境信息。 本文介绍的10个考古样品,都已焙烧固结,比较坚硬。焙烧温度估计在600℃以上,分别是:南京六朝五铢钱范(公元420—589年);山西东周侯马陶范(公元前256—770年);河北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