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根据高速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5年辽宁省高速交通优势度、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比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辽宁省高速交通优势度在空间上形成以沈阳为核心,向外围逐渐减弱的"中心-外围"分布格局,中部城市交通优势度相对较好,东部地区交通优势度总体上高于西部地区。2)辽宁省旅游经济形成了沈阳、大连两大核心区域,沿海地区旅游发展水平较高,北部、西部边际城市发展水平相对滞后。3)辽宁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经济整体上协调度一般。以沈阳为主中心地区协调性高,西部、北部边缘城市发展协调性低。  相似文献   

2.
以五大发展理念与职能三要素为支撑构建城市等级和职能结构的评价模型,并将两者纳入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测度,分析长江流域城市等级与职能耦合协调性.研究表明:(1)从城市等级与职能单指标来看,等级体系整体呈现出“自下而上”综合水平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多子系统以上海为首,集聚程度高且强的反“C”形分布特征;职能结构综合指数三要素均衡发展(上海、成都等)、双要素支撑(武汉、苏州等)与单要素基底衬托的三级体系,空间分布上在流域东北部形成一片高水平集聚的“角形片区”;(2)从耦合协调度评价结果看,耦合度与协调度的水平分布出现较大的反差,整个流域耦合协调性表现为86%的优质耦合与80%的轻度协调并存的分布差异,即大多数城市的耦合度处于非常高的水平,而协调度则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只有类似于上海、武汉、重庆等高水平、大规模的城市才具备“双高”的统筹能力;(3)从耦合协调度的组合类型来看,绝大多数城市的等级与职能的耦合协调类型都为高耦合低协调,处于非理想的发展状态,未能产生较好的“共振效应”;(4)从影响因素看,耦合协调度主要受发展阶段、战略规划、区域分工与对外开放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集...  相似文献   

3.
以安徽省为例,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16个城市2008—2017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演变情况进行了时空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7年安徽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整体耦合度较高,协调度也随着时间由勉强协调类向良好协调类提升.(2)2008—2017年安徽省各地级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和协调度由"中南部高、北部低"转变为"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布局.(3)2008—2017年安徽空间自主相关主要以芜湖市为中心进行高值聚集,以亳州市为中心进行低值聚集.(4)未来安徽省北边城市应以旅游业发展为契机,协调推进旅游经济发展;中南部地区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实现绿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对城市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相互作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均方差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引入耦合模型,计算出河南省除济源市之外的17个省辖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发展度,并分析了其空间格局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河南省17个省辖市中大部分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城市化的协调度不高,其中有11个城市属于较低水平或低水平协调.(2)从城市化发展类型来看,17个省辖市中有6个属于超前型,8个属于滞后型,只有3个属于同步型.(3)从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分布和形成机制来看,由于各地区间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片状分区集聚的特征,高水平和较高水平协调地区主要集中在郑州和许昌以及与它们相邻的西部和北部地区;较低水平协调区分布在南部和东部地区以及北部的安阳、鹤壁和焦作;低水平协调区仅分布于东北部的濮阳市;不协调地区在河南省没有分布.  相似文献   

5.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宁省入境旅游格局演变及其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入境旅游在时间上呈现出快速递增的趋势,盘锦增幅最快,在空间上非均衡性愈发突出;大连和沈阳水平最高,辽西走廊阜新和朝阳水平最低.入境旅游呈现离散分布,负相关性开始减弱,空间依赖性有所增强,第二象限数据点最多,第一象限数据点最少.入境旅游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耦合度与协调度整体不高,耦合度包括低水平阶段和拮抗阶段,协调度以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为主.  相似文献   

6.
以云南省16个地州市为例,借助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测度“五化”和城市韧性发展水平,探究“五化”协调发展对城市韧性的影响及其响应.结果表明:(1)“五化”发展水平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空间分布呈现出高水平中心集聚,低水平外围分布的局面;“五化”协调水平指数呈现持续增加趋势,其耦合协调类型增加,失调衰退类型减少.(2)城市韧性发展水平同样表现为不断上升的态势,但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高值区集中于滇中城市群,低值区分布在省边缘地区.(3)“五化”协调对城市韧性发展水平的单因子探测平均值由强到弱为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五化”耦合协调对城市韧性的影响力为0.860;城市韧性对“五化”协调发展的响应力大小为社会韧性>经济韧性>生态韧性>工程韧性;两系统的交互因子探测类型均为双因子增强型和非线性增强型.  相似文献   

7.
运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03—2013年湖南省14个市(州)人居环境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并分析了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整体态势来看,2000—2013年各市城市人居环境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度指数均分布在0.4~0.5之间,整体上处于颉颃阶段;湖南省各市州(长沙除外)协调度指数均处在0.1~0.3之间,整体上处于低度协调阶段.从空间格局来看,耦合度指数整体上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协调度指数呈现"一高多低"的空间格局,即以长沙为中心呈同心圆式向外扩散,长株潭地区协调度指数总体水平较高.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物流业与城市交通水平密切相关,在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本文基于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交通优势度集成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了"一带一路"国内26个节点城市在碳排放约束下物流效率与交通优势度的耦合度、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结果表明:低碳约束下的物流效率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城市物流效率与交通优势度总体耦合度较高,但协调程度普遍偏低,并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东部港口城市多处于物流超前状态,中西部口岸城市多处于物流滞后状态.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各节点城市物流与交通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9.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综合运用人口重心模型、核密度分析等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从行政区与街道两个尺度对长春市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长春市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探索了城市内部老年人口分布与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结果表明:(1)长春市不同区域老年人口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整体处于向心集聚阶段,由中心城区向外呈现出"U"型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城市中心区内存在着连续的老年人口集中分布区,且其空间范围仍在扩展;(2)长春市养老服务设施整体呈现出"中心多、外围少",城市中心区内部"东西方向多、南北方向少"的空间布局特征,不同类型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亦存在显著差异;(3)长春市各行政区养老服务设施与老年人口分布空间协调性关系复杂,可划分为协调型、基本协调型、不协调型三类,整体来看协调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以"一带一路"中国段节点城市为研究单位,建立城市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法、Arc GIS对28个节点城市的城市竞争力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其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分析发现:(1)28个"一带一路"中国段节点城市中,综合城市竞争力大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状况,位于沿海及沿长江黄金水道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高,呈现弓型分布.(2)经济竞争力与综合城市竞争力空间分布相一致,相关系数为0.826.(3)工业三废的排放量与环境竞争力呈负相关,其平均相关性系数为-0.795,各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重环境治理,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4)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较高,其相关性系数为0.639.同时"一带一路"中国段节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空间分布状况会受到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集聚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5年大连市初中教育资源与中考成绩数据,划分了学校的基本类型,并运用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市域范围内不同类型学校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呈现高低交错的特点.高值区分布在中心城市核心区、城市新区边缘的农村地区和外围县市的农村地区,低值区分布在中心城市边缘区、新区的城区部分和外围县市的城区部分;教育成效总体上呈现出以中心城市核心区为最高点,向外逐步降低的圈层结构.但在新区的城区和外围县市的城区孤立分布着各自圈层内的高值岛屿;教育资源与教育成效之间存在多种关系类型,在空间上分异明显.数量方面,资源成效协调型、教育资源领先型和教育成效领先型等3大类十分接近,但9个小类之间差别很大;空间方面,以中心城市为代表的城市地区,以资源成效中度和高度协调型及教育成效领先型为主.而以外围县市为代表的农村地区,则以资源成效低度协调型和教育资源领先型为主.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0、2005和2010年一系列经济和环境指标数据,运用协调度模型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及GIS技术,分析了2000—2010年珠三角地级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关系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珠三角整体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先有所降低后明显提升,在整个研究期内呈上升态势,即经济与环境协调状况和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得到改善;(2)各城市协调度值和协调发展度值有升有降、表现各异,但层次性分明.近一半城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类型相对稳定,其他城市协调发展类型发生了一定的转化;(3)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核心-外围"结构,且城市间总体空间差异先有所扩大后明显缩小.三大地带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明显,东部与中部差异逐步缩小,而西部与中、东部的差异先扩大后缩小.  相似文献   

13.
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5座中心城市为例,构建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赋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案例区域各中心城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0—2014年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区域中心5城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逐年平稳上升趋势,耦合度C∈[0.8,0.9],整体位于高度耦合阶段;协调度D∈[0.5,0.7],整体处于"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各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程度各异,耦合协调度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5座城市中,十堰的耦合协调度较高,3系统的耦合度较好,属于良好协调型;安康、汉中属于初级协调型;商洛和邓州目前正步入勉强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交通是人与物质流动的重要基础,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对其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江苏省公路交通与经济的耦合度整体较高,局部存在波动现象,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高度耦合城市集中分布在苏南地区,较低和低耦合城市集中分布在苏北地区,在空间上呈现出"组团式"分布特征。②江苏省公路交通与经济的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内部差异性显著,但近十年间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区域整体状况趋于良性发展。以长江为界线,江苏南部区域的协调度明显高于北部区域。③江苏省13个地级市公路交通与经济相对发展状况差异较大,总体以交通发展超前型和同步发展型为主。本研究为完善江苏省公路交通网及推动长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加速一体化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熵权法、DEA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05—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效率,以及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而得出研究区域耦合协调度的发展变化趋势、耦合协调类别和类型,同时探索其时空特征.研究认为:2005—2013年,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类型虽以倒"U"型为主,但发展水平总体上升;"经济带"沿线中部和东部城市以规模报酬递减为主,西部以递增为主.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效率的耦合协调度指数波动变化,耦合协调类别在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间交替变化;协调类型为经济滞后型;其耦合协调空间特征呈现出从东到西高低相间分布的格局.最后,提出注重经济优化提升是研究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从创新功能、协调功能、开放功能和支撑功能4个维度构建城市能级测度指标体系,利用能级综合评价结果修正城市引力模型,探析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联系特征,进一步采用QAP回归法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能级整体不断上升并向均衡化态势发展.空间上表现出“中心—外围”形态,上海、南京、杭州等多个中心城市组成“Z”字型高值集中区,低能级城市主要分布在外围区域.城市能级功能系统中支撑功能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维度,协调功能为短板维度.(2)长三角城市能级网络中节点联系程度不断增强,城市相互作用空间格局与城市能级格局呈现空间趋同性,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不断凸显.整个地区城市能级网络呈现密集化态势,网络的稳健性和通达性得到提升,节点集聚力强于扩散力.安徽省表现为以合肥为中心的单核辐射引领形态,江苏、浙江两省表现为以多个城市为中心的多核辐射引领形态.(3)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城市空间联系的发展,经济规模、社会资源、地理区位和空间距离对城市空间联系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背景,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009-2017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经济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并从时间和空间2个角度分别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时间层面上,珠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各城市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呈不断上升趋势;空间层面上,珠三角城市群大部分地区进入了高级协调阶段,呈现出良好的耦合协调状况.  相似文献   

18.
以新疆1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十九大报告及相关论述构建基于"三生空间"理念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各城市承载力水平,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评价各城市"三生空间"协同发展状况,进一步利用OLS模型研究影响其耦合协调关系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主要城市综合承载力总体先升后降,各城市分为稳定型、波动型、上升型、下降型4种类型;"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各城市均处于勉强协调到良好协调之间,且数量上具有"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特征;生产-生活、生产-生态、生活-生态的耦合度均对新疆主要城市"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5):104-110
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基于中原经济区32个地级市的城市化相关数据及生态环境指标,运用"PSR"模型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函数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空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大部分地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空间耦合度处于磨合和高水平耦合阶段;空间耦合协调度分别为:低度协调耦合占21.88%,中度协调耦合占65.62%,高度协调耦合占12.5%.2)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空间耦合强度和空间耦合协调度情况为:高强度中协调性的城市占31.25%,中强度中协调性城市占34.38%.3)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对应关系,而耦合协调度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关系、互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河南省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状态进行评价,得到如下结论:(1)时序特征方面,2000-2011年河南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强度从0.498 4降至0.473 5,耦合状态基本处在颉颃阶段;2000年以来河南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有大幅度的提升,并伴随着"十一五"、"十二五"城镇化建设的深入而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而环境综合发展指数则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年以来河南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状态,作用强度经历了从中强度耦合的低等水平向中强度耦合的中等水平过渡.(2)空间分异方面,耦合度和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空间分异呈现较大的差异,个别等级呈倒置分布状态;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虽与耦合度、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分布有些许类似,但其主要受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竞争、合作关系影响.基于时空分异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采取综合措施,构建"两型"社会城市;控制环境污染,增强综合承载力;坚持城镇体系协同发展,促进城市群整合发展;制定差别化的政策,缩小地区间的差异水平等结论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