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党建时期包括党的初创时期和建党后两个时期,党的初创时期从人物的党史著作、党的重要会议和报告等方面作了记叙;建党后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领导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等,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对这一时期研究主要是对党取得的成就进行阐述,揭示了党创时期的研究工作成就很显著,研究领域也相当的广泛。  相似文献   

2.
发生在心理咨询会谈中的重要事件,是促进咨询进程、实现咨询效果的重要途径。对重要事件的实证研究包括三部分:重要事件的分类、重要事件的发生过程和重要事件与其他变量的关系。重要事件包括任务和人际两大类,任务类包括觉察及导致觉察的一系列活动,问题澄清和领悟,对问题解决办法的探寻和最终的改变结果;人际类包括当事人与咨询师的合作关系,当事人与咨询师的个人化关系。对重要事件的研究内容还有待深化,研究理论有待构建。  相似文献   

3.
常勤毅的新著《中国新文学与中国共产党》是一本以文学的视角来解读中共党史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事件.或者说是站在文学史与党史的交叉点上来研究文学的学术专著。该书被认定为与中共党史“配套”且十分重要的“辅助教材”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该书的探索和尝试更表现在作者站在党旗背景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些作家比如蒋光慈等及其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上。  相似文献   

4.
任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出现或发生的,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必须把他们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横向、纵向比较,考察他们的背景、过程、结果,最终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当时和以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其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以及比较这种进步性和局限性谁占主流,让学生自己去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定位.  相似文献   

5.
任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出现或发生的,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必须把他们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横向、纵向比较,考察他们的背景、过程、结果,最终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当时和以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其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以及比较这种进步性和局限性谁占主流,让学生自己去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定位。当然,评价者不同的学术观点、不同的政治见解、不同的时代背景,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但作为中学生来说,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就是要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前提下,通过阅读、理解、思考、交流、探讨,并在教师引导下,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初步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获悉中国青年出版社要把李海文老师多年来有关中共党史人物和事件的研究文章结集出版,特别高兴。这不只是相关内容我比较熟悉(因为不少文章在相关刊物发表时我都拜读过),最主要的是我对她坦荡磊落的为人和视学术高于生命的执著而感奋,特别是她引领我走进周恩来研究的领域,使我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7.
南昌起义是党史、军史上重要的事件。由南昌起义而产生的革命精神———八一精神,已有许多党史、军史界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对其内涵的表述方式,有多种多样。在参考诸多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八一精神概括为"敢为人先的英雄气概;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刚强毅力;为民奋斗的献身精神"四句话,并逐一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通过对波普运动中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对于现代艺术设计领域有突出影响的代表人物、作品以及事件进行研究分析,解读其对现代艺术设计领域的材料工艺、意识形态的重要影响和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回忆过去事件的认知评价、情绪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以171名在读大学生为对象, 采用高考这一共同发生的事件作为回忆内容, 控制情绪前测、生命意义感前测、性别和高考距今时间(年)的影响后,探究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积极认知评价影响生命意义感和消极认知评价影响生命意义感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 1) 积极情绪在积极认知评价影响生命意义感中有显著中介作用; 2) 积极情绪在消极认知评价影响生命意义感中有显著中介作用; 3) 消极情绪对生命意义感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潍坊学院学报》2017,(1):75-77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和李侃等人的《中国近代史》是学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本文对两个文本加以比较,其中包括对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范围界定和书的主线、人物和事件评价以及方法论的详细对比,试图探究造成诸多差异的原因。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所使用的历史研究方法对这些差异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党领导下的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史,是党史研究中较为薄弱的领域,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有利于借鉴历史经验,加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在党史研究中,正确对待党的历史成就和失误,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实事求是,是党史研究应当坚持的党性原则,也是党史研究科学性的基本要求,党史研究的党性原则和科学性是统一的;从史学角度对党史研究进行研究,总结党史研究的历史经验,有利于深化党史研究,更好地坚持党史研究的党性原则和科学性。党史教育是一门科学,要研究和把握党史教育的规律,克服党史教育中的形式主义,把党史教育和加强党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史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2.
回顾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历届党代会在民主集中制问题上虽然有不同表述,但共同之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同中国的建党实际相结合,成功地把民主集中制原则运用于党的全部生活中,培育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和全面执政的历史中,把民主集中制作为根本的组织原则,并坚持从不同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正确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党内政治生活,保证了党在组织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一致,从而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实施了坚强领导。  相似文献   

13.
政党执政是一个具有内在法则和运行规律的复杂政治过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和持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性思考与系统探究,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富于时代气息的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体系。对近年来学界取得的相关重要成果进行了简单梳理与粗略总结可以有效探寻和准确把握该领域深入研究的生长点,为广大学界同仁在学习和研究时提供参考与借鉴,并有助于这项研究的进一步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化。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历史上,胡耀邦总书记是最具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的中共最高领导人之一,这突出地表现在他对待党内不同意见的态度和做法上:允许和鼓励别人提出不同意见,并且积极营造宽松氛围使大家愿意讲真话、讲心里话;反对上纲上线,认为党内的意见分歧一般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与提不同意见的同志能和睦相处甚至欣赏之。可以说,胡耀邦总书记是共产党高级干部中能够正确对待党内不同意见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90年发展史,既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也是先进性建设与时俱进的历史。回顾与总结历史,可以深刻认识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必须紧紧结合党在各个时期的使命任务,必须不断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必须把党员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6.
政党制度是世界各国的阶级斗争状况、现实条件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分析和了解代表中国政治制度一个特点和优点的政党制度的依据,对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西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人民军队的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和党的思想路线的摇篮.江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江西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利用江西红色文化为高校党建工作服务,对弘扬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能够为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民生是社会主义信仰的民心工程,是民族团结统一的基石,是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源泉,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虽然,苏联的民生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综合国力急剧膨胀的背后,掩藏着严重的民生问题。而正是民生问题的长期积累和集中爆发,摧毁了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动摇了民族团结统一的基石,消蚀了苏共执政合法性的源泉,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国家要善于汲取苏联民生问题的教训,高度重视并积极解决本国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自身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历史。从建党初期的自发地、个别地学习,到延安时期有组织地、整体地学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全党的理论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并且对当今中共中央提倡的建立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政党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摘要]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经历初步探索、曲折发展、恢复建设和开拓创新的百年发展,积累了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相统一、规范做实党内政治生活、持续长效开展反腐治污工作的宝贵经验。立足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着力点应侧重建立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长效机制,从预警防范机制、整治监督机制、评价反馈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建构,以实现党内政治生态可持续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