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由全球化引发的世界各种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使巴蜀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如何重新定位巴蜀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挖掘其文化特征与内涵,发挥和保持其开放性、兼容性和创造性并促进文化交流,是促进西部文化建设与西部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本文力图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对巴蜀文化与美国西部文化这两种西部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凸现巴蜀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巴蜀民族文化,是指从先秦以来直到当代,活动于今四川省、重庆市区域内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文化。文章概述了研究巴蜀民族文化所涉及的相关史料、研究历史及《巴蜀文化通史.民族卷》的结构与特点。  相似文献   

3.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诞生了一代文学巨擎——“诗仙”李白。在唐朝文学大家中,李白的诗歌独树一帜,风格独特。李白出生、成长的地方——四川绵阳江油青莲属古巴蜀地区。巴蜀地区所孕育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李白自小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润,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本文试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李白诗歌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巴蜀秧歌习俗源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秧歌源远流长 ,是巴蜀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自娱自乐的生产劳动歌谣。作为民间歌谣 ,巴蜀秧歌以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艺术个性而具有不可低估的审美价值。作为民俗事象 ,巴蜀秧歌所运载的深厚历史积淀和丰赡文化意蕴 ,更是探索研究华夏地域民俗文化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走向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5.
巴蜀民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了众多的生活内涵、情感内涵、语言内涵、历史内涵以及审美内涵等深层文化、历史信息。解读这些民歌中的历史遗存有助于提高对巴蜀民歌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深化民歌的艺术审美、认识其实用性功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同时,它也是发展与完善巴蜀民歌传统和精髓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秦灭巴蜀后,巴蜀地方社会在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乃至社会意识诸方面发展具有两层明显的面相。一是巴蜀地区深度融入“中央-地方”格局,巴蜀社会接受秦文化辐射,对“中央”逐渐形成政治和文化认同,二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方首长出于掌握民众的需要,在日常行政中亦能尊重和接纳巴蜀本土文化传统,这在客观上推动了秦蜀文化之间的交融互动。  相似文献   

7.
人类语言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四川悠久的稻作生产历史、巴蜀农人先进的稻作生产经验,反映在语言上便形成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稻作词汇。文中搜罗了散见于巴蜀旧志中富有地方特色的稻作词语,分类诠释其意义及文化内涵,并着力于在更深层面上揭示四川稻作文化的特质和风格。  相似文献   

8.
巴蜀文化的差异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文化自古以来相邻且相融,但二者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以及青铜文明等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巴文化和蜀文化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品位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巴蜀地区,以今重庆与四川成都地区为中心区域。三国时的诸葛亮形象经《三国演义》传播后,以“鞠躬尽瘁”、忠君、机智和善用人才等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并且有神化的趋势。由于蜀汉政权建都巴蜀地区政治中心成都,故而在巴蜀地区形成较有特色的诸葛亮崇拜。《蜀中广记》中有诸多关于诸葛亮的记载,梳理相关内容,可以考察巴蜀地区的诸葛亮崇拜现象,及相关民风民俗,进而研究诸葛亮崇拜对巴蜀地区本土及流寓巴蜀文人的影响,对巴蜀地区的物质文化发展也是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0.
试论秦对巴蜀分治的原因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巴蜀文化研究中,巴和蜀这两个古代民族的消融演变是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列举秦并巴蜀后,对两地采取的不同治理措施入手,分析采取这些不同措施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而阐述了在巴蜀两族最后的演变过程中,秦的统治措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综述十余年来的巴蜀方言语法研究,总结其成绩与不足,以期对巴蜀方言语法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砖木结构建筑,它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现存的汉代石阙仿造的就是古代砖木结构的阙,它较完整地展现了古代砖木阙建筑的原始模样,同时在汉墓建筑、墓室壁画及画像砖(石)上也保存有大量建制宏伟的"阙"。本文依据相关资料,将巴蜀地区的汉阙分为汉石阙和汉画像阙两大类,对巴蜀汉石阙的分类比较主要是从其功用、形制、建筑结构、雕刻画像和技法等几个角度进行,而对汉画像阙的分类则主要从其所处的位置和结构上进行分类。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巴蜀汉阙的细节地方用比较分类的研究方法做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探析。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的巴蜀是否有士族存在,不少论者对此持有疑问。文章通过对史料的发掘梳理,得出存在巴蜀士族的结论。并认为巴蜀士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时间较短,发展曲折缓慢(其间经过“两起”“两落”),尽管巴蜀士族在魏晋这一士族社会的大舞台上充当的只是一个表演不充分的角色,但不应当忽视和冷遇它。  相似文献   

14.
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原华夏人群对西南和西南社会的认识了解,是伴随着华夏认同与华夷边界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形塑的,巴、蜀不同族源故事的讲述即其明例。从土著族源的"淡化"、"失忆"到"华夏共祖"及共祖祖先们在巴蜀地区遗迹、"记忆"的重新发现,巴蜀在血缘、空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认同上被逐渐吸入华夏。华夏西南边缘从最初的巴、蜀进一步移到后来的"西南夷"地区,反映随着华夏政治力量扩张,"新边缘"不断地调适,最终在经济和文化上不同程度地加入了华夏群体。  相似文献   

15.
赵希  施紫越  舒灵扬  向芳 《甘肃科技》2023,(11):91-93+100
作为中华文化传承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石窟遗址正受到广泛的关注与保护。在巴蜀地区温热潮湿、降雨频繁的气候背景下,石窟的风化病害普遍严重,设计保护性建筑是延缓病害发展、延长石窟寿命的主要手段之一。针对巴蜀地区石窟特点及现存保护性建筑的现状,结合广元千佛崖的相关实践,分析了包括“抑制石窟病害”“适应历史文化”“协调山体环境”“建筑设计可逆”等在内的石窟保护性建筑的设计原则,明确了在不隔绝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减缓河谷风、温度、湿度等环境要素的剧烈变化,以实现稳妥、改良性的保护策略。理性规划、风格协调、规避局限、具有创意的思路应当是石窟保护性建筑设计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和茶商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唐中后期以前,巴蜀地区茶业经济较发达.种茶区域广泛、名茶众多,茶业经济已成为带动当地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自唐中后期以后,茶业经济逐步呈现出衰退趋势.本文将通过茶叶的经济价值功能这一视角,进而论述唐代巴蜀地区的茶业经济发展情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7.
《喻巴蜀檄》是司马相如名篇,论者甚多,但多是从研究《史记》、《汉书》的角度注解一些具体问题,而作为独立对象的综合研究很少,对其具体史实、地位、影响等问题则仍然不够清楚。《喻巴蜀檄》应于西汉元光五年夏季作于成都,是一篇檄文。通过对这篇檄文的考证,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这篇文学史上的第一篇檄文的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濮是很活跃的民族,是足迹遍布中原、长江中上游及西南大地区。研究濮人历史文化对深入研究巴蜀、荆楚历史文化将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虎图形的性质,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多种观点。这些观点有其出现时代的合理性,但随着虎图形兵器材料的增加和对巴蜀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缺陷逐渐暴露出来。通过对学术界图腾说、族徽说、文字说、虎神说4种主要观点的分析,倾向于认为兵器上的虎图形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一种巫术色彩浓郁的虎神崇拜的体现,与当时的军事集团有很大关系;虎图形的主要性质一是虎神,二是在图形符号组合中表现出来的图语性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巴蜀地区现存的部分牌坊铭文、碑文,以及家谱等原始资料入手,初步探究了巴蜀地区从白莲教起义到太平天国起义期间连续不断的农民运动的实际情况,为深入研究清代的农民运动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