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储层沉积特征和非均质性已成为制约边际稠油油藏开发生产的瓶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岩心资料,对乐安油田草4块沙四段储层的沉积特征与非均质性及其对稠油开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草4块沙四段发育两个三级层序,其岩石矿物学特征不同,沉积特征明显不同,含油性也不同;沙四上亚段为滨浅湖滩坝相沉积,而沙四下亚段为近岸水下扇沉积,其控制着95%的储量。储层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61~1.43,突进系数为2.21~5.41,渗透率级差大,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强,平面上非均质性相对较弱。综合评价出了有利的开发层段,其中沙四段4砂层组的3,4小层为有利开发层段,油层分布稳定,连通性好,可采用小井距强化注水面积井网或蒸汽吞吐热采开发,并采取适当的防砂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临二断块馆三段储层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平面上该河道砂体厚度横向变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分布相对均质,其分布受沉积微相控制;垂向上,孔隙度高且变化较小,变异系数也较小,渗透率略呈正韵律,渗透率单层突进系数、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相对较小。心滩坝与河道充填储层非均质性属中等,是油田开发最有利的油层;河道边缘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是油田开发中较差的油层。河流相相变快是造成平面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不同沉积方式决定了不同微相的层内非均质性;不同时期发育的河道砂体在较短距离内相互叠置,是造成层间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以取心井的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毛管压力曲线等分析资料为基础 ,结合储层物性测井参数解释结果 ,对辽河油田沈 84块沙三下 ( S4 3 )层段储层从岩性组成、成岩作用、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 ,认为该储层为一套中 -高孔、中渗储层 ,其物性主要受沉积微相及成岩作用等因素影响 ,具较强的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 .综合储层的岩性、物性、成岩后生作用和孔隙结构等特征 ,对沈 84块沙三下层段储层进行了分类 ,将其划分为 I(好 ) ,II(中等 ) ,III(差 ) ,IV(极差 )四大类 ,区内主要发育 II,III类储层 .  相似文献   

4.
储层非均质性既受古地理背景、地层格架、沉积相带、断裂作用的宏观控制,也受岩石类型(岩相)、成岩作用、空隙结构等微观性质的影响。首先应用扬沉作用及优势相编图法的原理编制出东濮凹陷卫城81断块沙四段各编图单元的沉积微相图,研究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然后利用测井资料二次解释的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资料,对研究地区目的层段的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研究,认为沙四段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平面非均质性较强;最后,改进研究区断裂体系分布图及注采单元分布图,为油田开发方案编制及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取心井的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毛管压力曲线等分析资料为基础,结合储层物性测井参数解释结果,对辽河油田沈84块沙三下(S43)层段储层从岩性组成、成岩作用、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该储层为一套中-高孔、中渗储层,其物性主要受沉积微相及成岩作用等因素影响,具较强的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综合储层的岩性、物性、成岩后生作用和孔隙结构等特征,对沈84块沙三下层段储层进行了分类,将其划分为I(好),II(中等),III(差),IV(极差)四大类,区内主要发育II,III类储层.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北部长6段沉积微相环境多变且储层非均质性强,加之两者之间关系复杂,导致储层有利区预测困难的问题,采用岩心观察及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测井分析等方法对长6段的沉积微相特征进行研究,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从河道期次、单期河道砂体厚度、河道的叠加宽度以及砂体连通性等角度分析了沉积微相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湖泊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研究区长6段的主要沉积体系类型,沉积微相类型较多,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和河口坝;单期河道的砂厚变化范围影响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的强弱,河道期次与层间非均质性关系密切,而分流河道的叠加宽度以及砂体的连通性主要控制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测井等分析和化验资料,对67 -59块S43亚段储层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该段储层岩性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中等;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储集性能中等,非均质性强.结合实际,选用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和泥质含量作为储层评价参数,应用专家评价法将S43段储层划分为3类,并进一步优选出S43Ⅲ油组-砂岩组为最有利实验目的层.  相似文献   

8.
沈84块少三下(S3^4)层段储层特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取心井的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毛管压力曲线等分析资料为基础,结合储层物性测井参数解释结果,对辽河油田沈84块沙三下(S3^4)层段储层从岩性组成、成岩作用、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该储层为一套中-高孔、中渗储层,其物性主要受沉积微相及成岩作用等因素影响,具较强的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综合储层的岩性、物性、成岩后生作用和孔隙结构等特征,对沈84块沙三下层段储层进行了分类,将其划分为I(好),Ⅱ(中等),Ⅲ(差),Ⅳ(极差)四大类,区内主要发育Ⅱ,Ⅲ类储层。  相似文献   

9.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因为储层纵向的非均质性影响储层内部的体积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储层渗透率韵律类型不同,其注水开发效果差异很大.运用渗透率级差和渗透率变异系数,论述了枣南油田孔一、二段不同沉积环境下的储层渗透率韵律类型.将其划分为七种模式,而每一种模式又分为中渗、低渗和特低渗三种亚模式,讨论了它们与沉积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提出了几点增产措施,为提高油田开发效果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卞东油田阜三段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卞东油田阜三段为三角洲沉积,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通过岩心与测、录井数据观察分析本区三角洲沉积特征,识别相标志,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沙坝与前缘沙席三个主要的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沙坝是本区储层的主体相带。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较强,隔层趋向分布于远离物源的方向,砂体连通性差,平面非均质性受沉积相带及砂体展布形态控制。  相似文献   

11.
用差热分析仪及热重分析仪对七种酰胺金属酞菁进行了系统的热分析,找出了它们在氮气及空气中的热稳定性大小。用热重曲线求出了配合物所含的结晶水数目。  相似文献   

12.
用差热分析仪及热重分析仪对七种酰胺金属酞菁进行了系统的热分析,找出了它们在氮气及空气中的热稳定性大小。用热重曲线求出了配合物所含的结晶水数目。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两种新化合物对甲酰基正丁酸苯酯和对甲酰基异丁酸苯酯,结构经红外光谱和^1H核磁共振谱确证。  相似文献   

14.
4—乙基—4′—氰基二联苯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4-乙基联苯直接碘化,氰化反应的合成方法,制备了4-乙基-4′-氰基二联苯,并且与以前的合成方法(即:烷基联苯的溴化,氰化反应)作了对比研究,该合成方法不仅提高了各步产率,而且反应条件温和,副产物少,易操作。  相似文献   

15.
李辉利用初等方法给出了丢番图方程px4-(p-4)y2=4z4当p=qQ2+4,q≡3(mod4),p,q为奇素数时的全部正整数解,由于篇幅限制,只发表了一部分证明.我们补充了其它证明部分,从而给出了全部证明.  相似文献   

16.
一类烷基环己基苯甲酸酯类液晶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4-乙基环己基)苯甲酸、4-(4-丁基环己基)苯甲酸、4-(4-戊基环己基)苯甲酸为原料,经酰化、酯化两步合成4-(4-烷基环己基)苯甲酸(3-氟-4-氰基)苯酚酯,运用FTIR、1HNMR、HPLC和EA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为进一步研究其液晶性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应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合成一种硒代鬼臼毒素衍生物。反应条件温和,反应物无毒,产率较高。通过红外吸收、核磁、质谱数值分析合成产物与目标产物一致。  相似文献   

18.
LiAIH_4和NaBH_4的还原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AlH4和NaBH4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两种还原剂.对NaBH4在有机合成中的发展予以简要概述,并论述分析了LiAlH4和NaBH4在不同有机化学教材中存有争议的问题,从而帮助广大读者更清楚准确的认识LiAlH4和NaBH4的还原能力及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LiAlH4和NaBH4的还原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AlH4和NaBH4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两种还原剂,对NaBH4在有机合成中的发展予以简要概述,并论述分析了LiAlH4和NaBH4在不同有机化学教材中存有争议的问题,从而帮助广大读更清楚准确的认识LiAlH4和NaBH4的还原能力及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微波辐射促进,在CuI和L-脯氨酸催化下合成了4‘-叔丁基-4-硝基二苯醚,反应时间只需10分钟,收率也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