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蝇王》是当代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小说情节简单,但内涵丰富。这与小说所传达的深刻的人性"恶"道德主题密不可分。运用英国著名文体学家利奇和肖特《小说文体论》中的相关理论,从视角变换﹑句尾焦点和篇章线性等文体特征出发,探讨《蝇王》传达并深化小说主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顾炎武《日知录》抄本卷十七或刻本卷十三主题论风化、士习,卷首"周末风俗"、"秦纪会稽山刻石"、"两汉风俗"、"正始"、"宋世风俗"五条蝉联相接,历论五个时期的风俗、风化,实际上可以视为一部古代风俗简史。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作者长篇论作《中国古代小说民族传统》的前两部分。文章从中西小说差异研究出发,着重论述了中西方小说起源的不同、描述体制方法的不同,深入探索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传统。中国古代小说由集体创作发展为个人独创,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相互影响和推动,是有别于西方小说的两个特色。  相似文献   

4.
黄瑢 《科技信息》2010,(30):39-40
林纾的翻译理论主要体现在译作的序跋上,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忠实论"、"文风论"、"比较论"。从林译狄更斯小说可以发现林纾的翻译理论虽然生涩,其中对于狄更斯作品的评价也显粗浅,但还是触及了狄更斯及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的一些基本特征。林纾的翻译理论产生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结合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小说观,为后来的翻译实践和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初期,对于小说的功能,论者往往定之以"可补经史之阙"。因此在古代小说的发展之初,小说常在作者的写作态度以及叙述故事、塑造人物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史性"特征。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虽然成书于"始有意为小说"[1](P39)的唐朝,但是从其创作态度、写作方法、内容题材等来看,仍具有突出的"史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隔膜"主题作为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一种普遍困境,在鲁迅笔下的众多小说中都有所体现。主要立足于鲁迅的多篇小说文本,对其所表现的"隔膜"主题进行回归文本式的分析与阐释。试图对"隔膜"主题在鲁迅小说中所表现的印迹、隔膜产生的原因以及鲁迅致力于消除隔膜的努力等问题,进行系统化探究。  相似文献   

7.
《庄子·杂篇·外物》提到的"小说"并非偶尔使用的一个词,而是指不合于道家思想即不能"大达"至道的其他诸子学说。"小说"不仅指一种言论方式,也同时指一种文体形式,它属于先秦诸子说体文的范畴。而说体文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产物,且其本身的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汉书·艺文志》正是沿袭了庄子的"小说"观念,将小说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一著录于《诸子略》,完全符合先秦两汉的学术生态和分类习惯。而所谓"小说家出于稗官"云云,更是点明了小说与政教的关系。这种从政教学术的角度来认识小说价值,从杂说短记的形式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是中国古代传统子部小说的基本观念。因此,庄子所云"小说"决非"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实具有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创始意义。  相似文献   

8.
任鸣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5):131-134
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论的生成,受《乐记》和《周易》等儒家经学元典的思想影响。《乐记》提出的感物→心动→乐成的音乐创作原理,构成了古代艺术创作论的基本框架。《周易》提出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等哲学命题,完全适用于艺术创作,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因而构成了古代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乐记》、《周易》的这些理论不但对古代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牛丽 《科技信息》2010,(23):I0150-I015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语文"课程日渐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可是在广泛关注的背后,"大学语文"课程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了更好的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益,我们必然要在人文素养教育、教师情感融入以及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加以提高。  相似文献   

10.
"自然"是古代诗歌创作追求的理想境界,综合性极强的戏曲也非常注重"自然"境界,古代曲论家们从体裁、语言、内容、表演等不同层面对之进行了探讨,虽然使用的概念不尽一致,但其基本精神追求是一致的。综合各家论述,可以得出戏曲"自然观"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1.
杨玲玲 《科技信息》2011,(27):181-181,87
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整合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本文试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研究性学习三方面探讨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整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杜瑞 《科技信息》2011,(21):173-173
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我们要重新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改善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思路,创造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爱"是教育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为了继承和发扬好这个精髓,该园在教育教学上进行了"园本特色课程改革研究"的实践,并在全园推行自主式教学模式。这是我园一个大胆的跨越式的教育教学改革。这一教学模式改革的主题是:唱响爱的主旋律,用爱点燃孩子的梦想,让孩子们享受爱、拥有爱、传播爱。(1)以"爱"为主题,唱响"园本特色课程改革研究"的主旋律。(2)不断创新实践,让爱心树健康成长,枝繁叶茂。(3)爱的结晶:突出园本特色、园本教研、园本环境、园本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众三个方面论述了明代小说典型论取得的成就,即小说人物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艺术典型的共性与个性,人物形象的形与神,对明人在小说典型问题上的不同认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了他们对古代小说美学的开创性贡献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充分评价了明代小说典型论在小说理论发展中外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黄丽霏 《科技信息》2012,(12):169-170
本文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名作《地狱变》的叙事者入手,分析了叙事者叙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叙事者角色的设定和作品主题表现的关系。笔者分析得出《地狱变》的叙事有主观性、叙事角度二重性和作者观点隐而不显三个特点,作者选取这样的叙事法目的在于在刻画人物时"虚"、"实"结合,弱化配角形象,强化主角个性,从而达到突出"艺术至上主义"的悲剧性这一小说主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家梦已远》是柳美里的一部反映家庭崩溃主题的小说。主人公"我"面对"改邪归正"的父亲的"热情",期望能借着留住新屋之际来追想失落的家庭,却在理想与现实中飘忽不定。小说通过描写母亲、妹妹、"我"、父亲对新居的对立看法及行为,揭示了崩溃家庭的不可挽回。作者用几乎不带感情色彩的客观叙述,突出了主人公对"家梦已远"的无奈,并由...  相似文献   

17.
吴趼人写情小说的研究史已百年有余,期间,研究者们对吴趼人写情小说的态度几多变化,所用的方法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情论"、"道德"、"矛盾"、"鸳鸯蝴蝶派"等是几乎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的关键词。本文通过对这些成果的整理评析,找出它们的意义及不足,并对研究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为今后的吴趼人写情小说研究的深化与扩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8.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周而复,敏锐的历史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促使他从"历史真实"的文学本质论出发,形成了以"主题发展论"为标准的作品内容观,以"典型规律论"为特点的作品创作观,以"语言唯一论"为追求的作品本体论,从而在文学的本质与创作规律、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等多方面形成了以"真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文艺观。  相似文献   

19.
从高考恢复至今,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已经有了40多年的历程。在大学之前的教学阶段,语文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主课程,进入大学后语文在高校课程中的地位有所改变,很多非文学专业都徘徊在开设或不开设的犹豫中。且综观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大多通过"中国文学史"课程来学习,古代文学中的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在大学语文教材中越来越少见,学生读的不多,教师讲得也不多,这种情况进一步传递了当今大学在传递人文知识、传统文化方面的失利。该文主要对大学语文教材中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及现阶段大学语文教材中古典文学作品减少的现状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德"字在古代以会意的方式凸显其意义。船山"德"之涵义,承接了古代会意字义并实现了价值开新。从天德到人德,船山对"德"之起源作了明确说明。教、习、修是达德的三个基本环节,达德与成德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达德是成德的逻辑前提与理论基础,成德之后的礼乐验德是船山"德"论的一大特色。德乃修身制行之善与表正万物之本,此乃德之价值的两个层面。"德"之终极价值指向和谐,德到优时横天际地、左宜右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