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分离科学是研究物质在分子水平上的空间分布和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如果这一看法是正确的话,那么,分离科学理论就应该有一个能将各种分离技术原理及支持这些原理的共同理论,即分离科学理论框架。既然分离科学是从分子在空间迁移和分布规律的全过程来设计的,该理论必然要涉及到溶质分子在流体中的空间迁移和分布,就必须了解在体系中组分的宏观性质。即1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2溶质的迁移和扩散,因为目前绝大多数组分的分离是在界面(特别是液-固界面)上完成的,这就是3分离过程中发生在界面上的计量置换。然而要从微观上深入了解物质能够被分离的实质便是4平衡分离的分子学基础及5疏水效应。在了解了物质的微观、宏观性质及迁移规律后,如何才能使分离进行得更好,这便是6分离过程中的最优化和选择分离方法时必须对各种分离方法的特点有所了解的,7分离方法的简介和比较。上述七部分内容应当成为现代分离科学的理论骨架。  相似文献   

2.
直接抽签定标法、票决定标法及票决低价定标法等定标办法均没有综合考虑定标候选人报价和综合得分,择优竞价性相对较差.基于物有所值(VFM)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票决指数法。对我国评定分离办法试点情况进行梳理,基于VFM理论构建票决指数法的初步模型和最合适区域模型,对比分析票决指数法与其他票决办法。结果表明:票决指数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评定分离定标办法,可为招标人更科学择优竞价定标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刘雨春  卞炳生 《科技信息》2011,(36):I0020-I0020,I002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离和对立的思潮大约开始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发展在20世纪。两种文化分离和对立的后果是严重的。对于正在努力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来说,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两种文化的分离和对立显然不利于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繁荣与发展,不利于人类本身的全面发展,不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不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问题就在于二者都有片面性、狭隘性,都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是导致两种文化分离和对立的重要根源。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就成为一个十分现实的要求。生态文化融合了两种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为两种文化融合营造了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在交通肇事、凶杀、盗窃、爆炸等各类刑事案件现场中,经常可以提取到各种塑料检材,塑料是法庭科学中常见的物证之一。塑料主要由合成树脂和各种助剂组成。在实际办案中,应根据塑料检材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检验。为了提供更可靠的鉴定结论,可视检材的情况,将其助剂进行分离,分离后再采用色谱、光谱等方法进行检验,这样更有利于进行同一认定。  相似文献   

5.
教考分离是近年来加强高等教育管理,改善高等教育质量的产物,有一定价值.但无论从现代世界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还是从高等教育自身为发展的规律看,它都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一种“温饱工程”,必须用更能反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和培养目标的一整套科学严谨的教学评价体系改变教考分离的弊端.  相似文献   

6.
西北大学现代分离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94年(前身为现代分离科学研究室,成立于1986年),1995年被批准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现代分离科学理论研究,特别是生物大分子分离和纯化的新  相似文献   

7.
随着膜科学的发展,高分子分离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对高分子分离膜的分离原理、分类、用途及膜分离材料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8.
2003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为中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问题的研究.这一问题触及到一些基本理念:大学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怎样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文化中的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有什么影响?笔者从大学发展史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认为近代科技革命引起科学与人文的分离,形成"两种文化";新时期科学与人文走向整合是现代化运动发展的一种文化需求,是文化现代化的必然发展趋势.现代大学文化的历史使命之一就是修复、整合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裂痕,促进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发展,这也是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强项、优势是人文文化;弱项、不足是科学.因此在大学里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不仅要扬长(人文)补短(科学),更要注重二者的互补融合.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缺失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理论探讨更应注意人文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9.
嗜热性细菌     
1879年,米奎尔(P.Miguel)从法国塞纳河中首次分离到能在70℃高温中生活着的细菌,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在这之后,人们陆续从堆肥、土壤、河流、温泉、火山等地分离到多种嗜热性细菌,尤其是1982年,Stetter报道他从海底火山区分离到一种在80℃以下不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105℃的细菌。更令人吃惊的是,1983年,Baross等宣布他们在距海平面2650m深处的东太平洋底喷热水口处,分离到能在265个大气压下和250℃的高温下生活的细菌。在这样高的温度下细菌  相似文献   

10.
刺五加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内外对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随着分子生物学、化学分析学等相关科学的相互渗透,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药理作用都有了很大进展,逐渐发现黄酮类化合物不仅是天然活性成分中极具应用潜力的资源之一,而且是低毒甚至无毒的药用成分,成为医学界的热门研究.刺五加黄酮类化合物是从刺五加的花、叶及果实等各个部位中提取分离出的一类生物活性黄酮类化合物.阐述了刺五加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及药理作用等,为以后黄酮类化合物的更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从植物纤维原料、浆料及其碱提取液中分离分级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CC)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比较了不同方法在得率、纯度、分级及代表性方面的特性.提出适合于不同分离试样分离分级LCC的方法.指出今后的分离分级研究中应更注重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技术的合理组合利用,建立经济的、适合于工业规模的分离方法,是LCC分离分级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2.
科学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应在内容体系上体现出基础性、时代性、实践性及整合性,而不应是几个基础学科课程的简单加合。整合包括学科内整合及不同自然学科间的整合。生命科学基础内容的教学更应注重以物质——能量——信息为统一科学概念,与物质科学及地球科学有机联系、融合及渗透,使学生牢固树立"大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13.
郭秋丹 《科技信息》2014,(6):177+182
分离定律的教学中渗透着"假说——演绎法",考纲也明确要求:能运用"假说——演绎法"等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基本的生物学现象。但许多教师对"假说——演绎法"的内涵感到陌生,对其在分离定律中教学的落实更加困惑,因而出现忽略"假说——演绎法"的教学或者教学不到位的现象,更谈不上"假说——演绎法"在遗传实验设计、推断题中运用了。针对以上现象,本人就分离定律的复习中用问题串还原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过程教学,从而引领学生生成"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思维方式,并通过经典高考题分析"假说——演绎法"在遗传实验设计、推断题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张冀民 《甘肃科技》2005,21(2):134-135
实施铁路主辅分离,是铁路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铁路运输企业现有的经营业务非常广泛,主业和辅业的界线不易划清。科学界定铁路主业与辅业,这既是搞好铁路主辅分离的前提条件,也是推进主辅分离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5.
制度规范行为,只有在更科学、更严谨的财务制度下的医院财务行为才是医院运营及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新的《医院财务制度》是针对目前医院的财务活动作出的,是现有财务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利用医学院校的公共实验平台,在本科教学中开设《生物分离工程》选修课,使得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生物分离工程技术及相关仪器的使用操作,使教学与科研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科学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应在内容体系上体现出基础性、时代性、实践性及整合性,而不应是几个基础学科课程的简单加合。整合包括学科内整合及不同自然学科间的整合。生命科学基础内容的教学更应注重以物质——能量——信息为统一科学概念,与物质科学及地球科学有机联系、融合及渗透,使学生牢固树立“大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加工分离程序的扩展模型,能更科学地区分意识和无意识的独立作用,避免了两的相互感染。经对焦虑大学生的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焦虑个体只存在内隐的心境一致性记忆;(2)焦虑个体的认知是以“危险”为主题、与威胁感相联系的;(3)焦虑个体对积极事件存在外显记忆优势。  相似文献   

19.
药品管理是药品监管部门和医疗单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品质量是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前提,对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和有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不断完善药品管理的全过程,使药品管理更安全、更规范、更科学,才能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及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化学教学中 ,人们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科学方法的教育 .事实上科学方法的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本文着重分析了科学方法教育的必要性、科学方法教育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