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萱草花粉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传统的细胞学方法,对萱草的花粉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花粉粒的发育过程和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相似,小孢子核从中央位置移于一端后,花粉开始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生殖细胞和营养细胞,生殖细胞游离在营养细胞质内后壁消失,成熟花粉属于二胞型。  相似文献   

2.
东北龙胆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东北龙胆(Gentiana manshnrica K)的大、小孢子发生与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如下: 1 小孢子囊壁的形成遵循双子叶型发育顺序。花药壁由5层细胞组成:表皮、药室内壁、两层细胞组成的中层及绒毡层。2 绒毡层细胞部分来源于初生壁细胞,部分来源于药隔的基本组织。绒毡层细胞仲入小孢子母细胞之间形成“小梁”。绒毡层属分泌型。3 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的排列主要为四面体型。4 小孢子单核靠边期时,在萌发孔出现“帽”状结构,二细胞花粉时该结构脱落。成熟花粉为三细胞型,花粉具有三个萌发孔。5 子房为两心皮一室,多胚珠,侧膜胎座,薄珠心,单珠被,倒生型胚珠。6 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线形排列的四分体。合点端大孢子具功能。7 胚囊发育属于蓼型。二个极核受精前融合为次生核。成熟胚囊由7细胞组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观察了野生大豆大、小孢子发生、雌雄配子体发育以及胚和胚乳的发育,其主要结果如下: 1)雄性孢原为表皮下多列细胞。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孢子主要为正四面体型,少数为左右对称型。3)成熟的花粉粒为二细胞型。4)花药壁的发育属基本型。花药壁为五层细胞组成,从外向内依次为表皮层、药室内壁、二层中层、绒毡层。5)绒毡层细胞为单核,属分泌型绒毡层。6)单子房、倒弯生胚珠,双珠被、厚珠心,亚表皮下多孢原。7)大孢子四分体为线型排列,少数为“T”型排列。合点端大孢子为功能大孢子。胚囊发育属蓼型。8)大孢子发生较小孢子发生稍晚,但其发育速度较快、后期、雌、雄配子体同步成熟。9)胚的发育为柳叶菜型。10)核型胚乳,初生胚乳核先于合子分裂。11)胚乳发育的中、后期,合点端存在胚乳吸器。12)胚珠的合点部位存在着承珠盘结构。  相似文献   

4.
膜荚黄芪的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膜荚黄芪花药壁的发育属单子叶型,腺质绒毡层,单核。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为四面体型,二细胞花粉;弯生胚珠,双珠被,厚珠心。大孢子四分体直线排列,合点端第一个大孢子有功能,蓼型胚囊;受精作用属有丝分裂前配子融合类型;核型胚乳,具胚乳吸器。胚的发育为柳叶菜型,具发达的胚柄。  相似文献   

5.
对银边吊兰小孢子发生及花粉发育的细胞学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小孢子4分体以线型排列为主,花粉第一次有丝分裂前细胞质定向集中,生殖细胞定向移动,游离在培养细胞质内后,细胞壁消失。  相似文献   

6.
昼 /夜 2 4℃ /2 2℃的温度处理下 ,小孢子发育正常 . 2 9℃ /2 6℃的温度处理下 ,部分减数分裂出现异常 ,小孢子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期 ,开花时镜检为典败 .日均温在 30℃以上高温条件下 ,小孢子母细胞发育到中、晚期出现败育 ,开花时镜检为无花粉型败育 .结果表明 ,小孢子发育的不同时期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 ,其中减数分裂期对温度最敏感 .  相似文献   

7.
对以下四个小麦雄性不育材料及其保持系的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发育进行了细胞学的观察。一个是具有Timopheevi细胞质的核、质互作不育系(简称提型);两个高代不育材料;其一是一个地方品种的天然突变株(仙居材料),其二是普通小麦同密穗小麦的杂交后代(密穗材料);另一个是由一对单显性基因控制的核不育型(简称太谷型)。保持系的小孢子能形成正常的花粉粒,而不育株的小孢子则不能进入配子体阶段。太谷型不育系小孢子从四分体释放出以后不久逐渐退化,不能发育到正常的单核期。而其它三个材料小孢子退化主要发生在单核后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育株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常现象。提型的败育方式比较简单,而其它三个不育材料的花粉败育方式、途径则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多样和复杂。  相似文献   

8.
昼/夜24℃/22℃的的温度处理下,小孢子发育正常。29℃/26℃的温度处理下,部分减数分裂出现异常,民子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期,开花时镜检为典败。日均温在30℃以上高温条件下,小孢子母细胞发育到中、晚期出现败育、开花时镜检为无花粉型败育,结果表明,小孢子发育的不同时期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其中减数分裂期对温度最敏感。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半野生大豆(Glycine gracilis)胚胎学的发育过程,结果如下: 1.花粉发育起源于多孢原。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型为同时型,四分体呈四面体排列。3.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4.花药壁的发育属基本型,药壁由5层细胞组成,即:表皮、药室内壁、中层、绒毡层。5.胚珠为单心皮、厚珠心、双珠被、弯生。6.胚囊发育属于蓼型,受精前,二极核融合为次生核,受精过程属有丝分裂前配子融合类型。7.合子第一次分裂为横分裂,胚的发育属柳叶菜型。8.胚乳为核型胚乳。胚囊合点端胚乳保持游离核状态,成为胚乳舍点吸器。9.胚柄存留时间较长,发育至双子叶胚后期。  相似文献   

10.
大豆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大豆(Glycine max L. Merrill)“黑农26号”的胚胎学进行了观察,主要结论是:1.雄性的孢原为表皮下列多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多数为四面体形四分体,少数为两侧对称形四分体;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表面具三个萌发孔;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绒毡层为分泌型,其细胞始终保持单核。2.单室子房,2—4个胚珠,弯生,厚珠心;亚表皮下分化出多个大孢子孢原细胞;大孢子四分体多数为直线形排列,少数为“T”字形排列;蓼型胚囊。3.胚的发育为柳叶菜型;核型胚乳;胚柄在胚发育的主要阶段长期存在;合点端存在胚乳吸器。  相似文献   

11.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常规石蜡制片方法,对黄苓(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的胚胎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其主要结果如下:1,雄蕊—4,2强。前对花药较长,是四个小孢子囊;后对花药较短,具两个小孢子囊。幼嫩花药横切可见,表皮下具一个或多个孢原。花药壁由四层细胞组成,由外向内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绒毡层,其发育方式为双子叶型。绒毡层细胞部分来源于初生壁细胞,部分来源于药隔的基本组织。绒毡层细胞最初为单核,后分裂为双核。分泌型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是由次生造孢细胞分裂后发育而来的。其减数分裂中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的排列主要为四面体型,也有交叉型。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2,子房二心皮、四室、每室一个胚珠,中轴胎座,单珠被,薄珠心,倒生型胚珠。孢原细胞一个,孢原细胞直接发育形成大胞子母细胞,后者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线形排列的四个大孢子中,有功能的大胞子的数目及其位置不确定。胚囊发育为蓼型。助细胞具钩状器结构。极核在受精前融合为次生核。反助细胞在受精前开始退化。3,胚发育属柳叶菜型。其发育历经原胚期、心形胚期、鱼雷胚期至成熟胚期。胚柄在球胚早期达到最高度发育,鱼雷胚晚期开始退化。胚柄很长,球胚早期,胚柄已将胚经狭窄的胚囊中部推入到宽大的合点区。胚乳发育为细胞型。  相似文献   

12.
用PAS反应对辣椒花药发育过程中淀粉粒分布的特征进行研究.在造孢细胞时期,仅药隔薄壁细胞开始积累少量的淀粉粒.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药隔薄壁细胞、表皮和药室内壁细胞中积累了少量淀粉粒,小孢子母细胞、绒毡层细胞和中层细胞中没有淀粉粒.在减数分裂时期,药隔薄壁细胞中积累的淀粉粒明显增多,绒毡层细胞中仍然没有淀粉粒.减数分裂后,药隔薄壁细胞中积累了许多细小的淀粉粒,绒毡层细胞液泡化、体积明显增大和细胞中没有淀粉粒;在小孢子时期,药隔薄壁细胞中淀粉粒体积增大,绒毡层细胞明显退化;在二胞花粉时期,随着花粉大液泡的消失花粉中出现淀粉粒;花粉成熟时,其细胞质中积累了丰富的淀粉粒.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光引发合成烷基磺酰氯的光源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采用紫外线荧光灯(BaSi_2O_3·Pb·Tb)比目前工厂采用的日光灯(卤磷酸钙)照射下的烷烃氯磺化反应时间缩短25%以上,产品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鹿角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采自比利时根特大学植物园的一种鹿角蕨(Platyceriumsp.)配子体发育的过程。孢子赤道面观为肾形,极面观为椭圆形,单裂缝;孔子萌发为切线型(Momose,1942);丝状体2-8细胞长,顶端细胞不明显,丝状体顶端的营养细胞都可分裂,形成片状体;片状体顶端出现的分生组织发育为心脏形的原叶体,发育为槲蕨型(Nayar,1971);毛状体发达,单细胞的或多细胞的;假根棕色;多为雌雄异株;该配子体表现为进化性状。  相似文献   

15.
历史发展告诉我们,人口生产与知识生产关系到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问题。为此本文力图使用唯物辩证法,从科学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人口生产与知识生产之间的关系历史进行考察,以期对两者关系发展历史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东北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茎顶花芽分化中的形态变化,划分为未分化期、分化初期、萼片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雌蕊原基分化期等6个时期.花芽分化从5月末开始到6月末基本完成,历时约30d.花芽分化的开始以植株的节数(10~11节)作为标志即可,与植株的高矮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引入Beta函数,在更弱的条件下,给出了第一积分中值定理“中间点”的渐近值,其结果非常完美,作为本文的结论在相当大幅度上推广和概括了文[2~7]中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8.
李昌同志提出并极力倡导的“自然辩证法要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课题,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要求,是社会一体化发展趋势及自然辩证法学科成长的必然结果。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理应顺应这一必然,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大限度地实现自然辩证法学科的价值。为社会合理性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