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一、前言针刺麻醉是我国中西医结合而创造成功的新型麻醉技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阐明针麻原理是一项迫切、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许多研究工作说明,机体机能的调整是针麻原理的基础。在这种机能调整过程中,神经和体液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对疼痛进行调整,从而提高了痛阈。我们在研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时发现,在大白鼠下丘脑腹内侧核埋藏氢化可的松可以明显抑制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机能活动,使肾上腺皮质萎缩,而明显削弱针  相似文献   

2.
我们应用脑内激素埋藏技术阻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以后,肾上腺皮质萎缩,针刺镇痛效应下降;反之,应用激活剂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肾上腺皮质活动加强,出现大白鼠痛阈的提高及针刺镇痛效应加强。这表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在针刺镇痛中所起的作用。针刺效果好、坏的病人,其血液中所含致痛或抗痛物质是不同的:效果好的,血液中致癌物质少;效果差的,血液中致痛物质较多。组织胺作为一种致痛物质,在一定  相似文献   

3.
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均表明,在针刺镇痛机制中,神经体液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可能是这些因素是的一个环节。我们前一阶段的工作已表明,应用脑内激素埋藏技术阻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以后,肾上腺皮质萎缩,针刺镇痛的效应下降,反之应用激活剂激活下丘脑——垂体——肾  相似文献   

4.
关于针炙原理,祖国医学遗产中早有记载:“经脉者所以行血气,……故血和则经脉流行。”所谓经脉不通则痛、气伤则痛,说明血气与痛的形成及消退有着密切的关系。用现代主理解剖学的观点来理解,它可能和神经系统、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活动有关,即神经——体液在机体的针刺镇痛调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刺麻醉的临床实践表明:针刺镇痛效应的出现,需要一段诱导时间;针麻后不留针,仍可进行手术。这都说明针刺镇痛的发展与消退需要一个过程,从这个过程的缓慢和持久的特点来看,可能有体液因素的参与。动物交叉循环的实验也指出,通过神经的作用,可能有某种体液因素产生。在针刺的作用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出现明显的变化。如针刺免或大白鼠某些穴位,肾上腺皮质活动明显加强,表现为尿中17一酮类固醇含量增加、肾上腺皮质变厚增重、皮质内胆固醇及抗坏血酸含量减少、束状带糖元下降、碱性磷酸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高、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减少等。在临床实践上,也发现  相似文献   

5.
针麻临床和动物实验的研究表明,针刺镇痛效应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变化有关。研究在针刺的作用下,参与镇痛的神经结构、递质和体液因素的作用机制,不仅对阐明针麻原理有着重大意义,而且通过改变这些神经结构、递质和体液因素的机能状态,对于提高针麻效果可以提供有效的途径。环一磷酸腺苷(CAMP)对各种不同动物的各种不同组织的代谢与生理功能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第二信使,它参与神经系统的突触传递和激素合成、释放及其生理作用过程。因此,针麻过程中环一磷酸腺苷在有关器官组织中的变化,以及外源性CAMP的使用,对于针刺镇痛效应和内脏牵拉反应的影响,将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为边缘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扣带回的机能活动与痛感觉有关。利用慢性埋藏电极的方法刺激大白鼠扣带回前部,发现动物痛阀升高。刺激扣带回前部32区及其附近皮层区可以明显地增强针刺镇痛效应。利用电流损毁32区及其附近皮层区,可以减弱或完全取消针刺镇痛效应。根据实验结果,作者认为扣带回皮层这种对针刺效果的影响,可能不是通过中枢控制情绪反应的系统或是结均而实现,而是直接地影响中脑,丘脑以及基底核某些与痛感觉或是痛反应有关的神经核团。  相似文献   

7.
作为边缘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扣带回的机能活动与痛感觉有关。利用慢性埋藏电极的方法刺激大白鼠扣带回前部,发现动物痛阀升高。刺激扣带回前部32区及其附近皮层区可以明显地增强针刺镇痛效应。利用电流损毁32区及其附近皮层区,可以减弱或完全取消针刺镇痛效应。根据实验结果,作者认为扣带回皮层这种对针刺效果的影响,可能不是通过中枢控制情绪反应的系统或是结均而实现,而是直接地影响中脑,丘脑以及基底核某些与痛感觉或是痛反应有关的神经核团。扣带回的兴奋活动能够影响针刺镇痛效果,在报导这一实验结果的时候,我们曾经指出,作为边缘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活动和作用有待今后作更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有关扣带回组织学方面研究所获得新的知识,更使我们觉得有必要继续过去的工作,对它作进一步的验证。这部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使用分区刺激和损毁扣带回的方法来研究扣带回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关于针刺麻醉中某些内分泌因素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麻醉的临床及动物实验表明,神经体液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体液因素中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物(激素)是否参与,近几年来已就下丘脑视上核及腹内侧核和它们分泌的神经激素、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这些临床及动物实验观察结果,出入很大。现根据国内外对这一系统与镇痛有关的生理机能的研究,作一概括的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刺激或损毁下丘脑的中部及视上核等某些核团能影响痛觉的改变。但是,关于下丘脑的前部,特别是前脑发展来的视前区以及下丘脑后部的乳头复合体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尚没有一致的看法。为此,我们在清醒的家兔上,通过亚急性埋藏电极方法,分别刺激下丘脑的视前区和乳头体,并在电针诱导下,同时刺激上述部位,观察对痛阈的影响,从而探讨视前区和乳头体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刺过程中是否有体液因素参与作用,过去一直没有取得直接证据。去年(1972年)在全国针麻会议上有人报告,采用交叉循环方法观察到:在交叉循环情况下针麻甲兔可使乙兔痛阈提高;针刺甲猫可使乙猫大脑皮层诱发电位受到抑制;刺激甲狗腹腔神经丛可使乙狗内脏牵拉反应减弱;将针麻后的甲狗脑脊液给乙狗做脑室灌注也可提高乙狗痛阈。从而,取得了针刺过程中体液因素作用的直接证据。但是,针刺对机体生理机能活动作用中是否也有体液因素直接参与,尚未见有报导。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我们通过用血液交叉循环方法对未受针刺的家兔小肠蠕动进行了观察,见到针刺后小肠蠕动发生变化,提示了体液直接参予了机体生理机能活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针麻原理问题,全国各地已有不少研究,提出许多看法。经络观点认为,针麻是通过经络系统的传导,影响气血而起镇痛作用的[1];神经观点认为,针刺是通过神经系统而发挥镇痛作用的[2]。经络与神经是什么关系?针刺是怎样发挥作用的?这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经络学说和神经生理学说都以人体及动物为材料研究其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姜开采等观察了309穴,与神经有关者225次,占72.8%[3]。对穴位下感受器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环一磷酸腺苷(3',5'—cAMP)对三磷酸腺苷(ATP)形成的影响.利用啤酒酵母在适当条件下与腺嘌呤一起温育,当加入cAMP及cAMP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茶碱后,ATP 形成量显著增加;但cAMP 不能改变ATP 形成的高峰期,温育5—6小时后ATP 形成到达高峰,ATP 的最高产量可达12mM/ml,一般情况下为8mM/ml 左右.而未加cAMP 的对照组ATP 的形成量只有4mM/ml.  相似文献   

13.
1.研究了大白鼠经500γ~(60)Coγ—射线一次全身照射后大脑皮层、间脑及延脑中的氨含量。照射后即刻这些脑区中氨含量明显升高,照射后24小时大脑皮层及延脑中氨含量仍明显高于对照,而间脑则接近正常。这说明照射后即刻及24小时大白鼠脑的机能处于兴奋状态。 2.大白鼠腹腔注射AET(100mg/kg体重)后,大脑皮层及延脑中氨含量显著下降,间脑氨含量未明显降低。这一结果说明抗放药物AET本身对大脑皮层和延脑的机能具有抑制作用。 3.照射前注射AET进行防护的动物,在照射后即刻和24小时这些脑区氨含量均非常显著地低于未防护的动物。从脑氨含量变化来看,AET对大白鼠脑各部的抗放效应,可能与AET使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伏兔穴的确切位置通过多种文献资料的考证。观察老中兽医对此穴的针法,效果、结合十匹马的实验观察进行了研究。十匹马先后两次实验观察,第一次五匹马用盐酸氯丙嗪100mg分成两份注入两伏兔穴部位的皮下或肌肉、另五匹马用盐酸氯丙嗪150mg分别注入颈部肌肉或皮下,它们都在注入后15—30分钟以内检查颈、背、腰、臂、胸、腹,四肢各部对针刺的反应,均无镇痛效果。继21天后还是用这十匹马以相同剂量的盐酸氯丙嗪注入穴部的环椎椎间孔,在注后15—30分钟以内测痛,除四肢下部外,均表现出明显的镇痛效果。由此证明,马伏兔穴的部位应以剌入环椎椎间孔为准,与其相应部位的皮下及肌肉均不显现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利用家兔为实验对象。探讨腹部迷走神经在传导内脏痛中的作用及其原理。二、实验结果证明腹部迷走神经可能参与内脏痛的传导。内脏痛反应的强弱取决于迷走神经传入冲动的数量和当时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而迷走神经传入冲动的数量是取决于刺激强度。三、实验结果证明,不但在迷走神经的传出纤维中具有交感神经纤维。而在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中也含有交感神经纤维此纤维可能是迷走神经中传导内脏痛的成分。四、刺激膈下迷走神经中枢端引起的植物性反应和运动反应(内脏痛反应),是由于迷走神经中的交感神经纤维进入脑干网状结构,兴奋了该结构中的肾上腺素能纤维和5—HT神经元等有关核团,分泌NE和5—HT等体液因素的结果。是内脏器官受到强烈刺激的应激反应。五、动物处于低血压时,动物对刺激膈下迷走神经中枢端引起的痛疼反应比较敏感,其原因可能由于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系统失去对网状结构激动系统的抑制作用以及同时伴有乏O_2和CO_2增加,通过对网状结构的反射性和直接刺激作用,激活网状结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原料出发,采用不同方法对cAMP的合成做过大量的研究。有人对此曾做过综述、比较,并对某些方法进行了改良。但化学合成法在传统上多采用吡啶做溶剂,且用量大,在生产中严重地危害了工人的健康并造成环境污染。本文以改变溶剂系统着眼,用5′—AMP为起始原料,重点探索另外一条合成路线实现的可能性和优越性,并对该路线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讨论了不同给药途径的致畸效应和解毒作用,并对三种给药途径所产生的胚胎毒作用和胎儿毒作用进行了比较.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认为:我们设计的实验系统是灵敏的.三种给药途径在致畸效应上的关系是:经口灌胃>皮下注射>腹腔注射.在解毒实验中表明:菸酰胺(NA)和菸酸(NiA)的三种给药途径(经口灌胃、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对Bis-HM-A-TDA在妊娠大白鼠的胚胎和胎儿中所产生的毒性均有明显的解毒效果。但在三种给药途径中,以经口灌胃给药途径的效果最好,这在对胎儿的解毒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格林函数——重整化群方法数值研究了一种广义Fibonacci 准周期系统(双生子模型)的能谱性质。结果发现,在E=0附近,电子态密度连续变化,即表现出周期系统的性质,这不同于Fibonacci 链的情况。至于声子谱,则表现出与Fibonacci 链相同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正> 环状腺苷酸(3’,5’—cyclic adenxliC acid,cAMP)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中,具有极重要的生理功能——放大激素作用信号,相继发生一系列生理效应,如改变膜通透性及主动运输,促进蛋白质合成等。cAMP对肿瘤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对牛皮癣也有一定疗效,是近十年来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 以微生物为材料进行生物合成的研究是六十年代初由OKabayashi和Suthland等人开拓的。自七十年代以来大部分工作是用微生物直接发酵法生产cAMP,日本曾报道最高产量已达到9.7mg/ml。国内这方面工作报道不多只有少数厂家以化工合成法进行生产。本文重点报道一株简单节杆菌产cAMP的初步研究。分析结果初步认为是一株产cAMP的菌株。  相似文献   

20.
引言我们知道,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对控制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飞行器姿态控制等一类控制系统中,对象参数的变化范围大、干扰源多;这就要求系统有很强的鲁棒性。传统的反馈控制(如PID控制)能够克服作用在前向通道上的干扰及环节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而对于对象参数变化、系统输入的性质的变化是无能为力的。自适应控制对于系统参数变化、外界干扰以及其它一些条件的变化均能自动地“适应”系统具有很高的鲁棒性,但系统结构算法复杂,在实际系统中可靠实现有困难。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苏联发展起来一种新型的控制理论——变结构系统控制理论,它的突出优点是鲁棒性好,并且算法简单,易于实现,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重视,是目前自控理论中相当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