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及乳汁感染的母婴传播问题,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75例HBsAg阳性产妇初乳及其新生儿外周血进行HBV DNA的检测;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产妇初乳中乙肝病毒5项标志物(HBVM)。结果为1)175例初乳中HBV DNA阳性率为68%,高于同组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阳性率34.67%,有显性差(P〈0.01);HBVM三项阳性各组二埂有显性差异(P〈0.05).2)HBeAg阳性初乳及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阳性率均量高,与HBsAg、抗-HBc比较,有显性差异(P〈0.01,P〈0.05)。表明初乳排毒率高于内传染率,母婴传播率与母血中HBVM传染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献血员人群HIV感染情况,我们对1995~1997年献血员HIV抗体检测情况进行了分析。方法:献血员HIV抗体的初筛试验采用抗-HIV抗体ELISA法,HIV抗体初筛试验阳性者用蛋白印迹法(WB)进行确认。结果:3年内共检测140028人次,初筛HIV抗体阳性18例献血员,并全部经WB法确认为HIV抗体阳性。其中15例为男性,3例女性,均为来自外省的流动人口。18例HIV抗体阳性献血员中,HC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833%(15/18),HBsAg阳性检出率为611%(11/18),HBsAg和HC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33%(6/8)。结论:在献血员人群中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为此献血员HIV抗体筛查对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HIV具有重要意义。HIV与HBV和HCV具有较高的重叠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体内出现的自身抗体的病理意义及其引起的自身免疫的发生机制。方法:对161例HCV感染者进行了八种自身抗体(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RNP抗体、抗Sm抗体、抗精子抗体)的检测。结果:有52例检出69项次自身抗体,自身抗体检出率为32.3%,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05)(未计抗精子抗体)。结论:HCV感染可能是诱发自身免疫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阐明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巨细胞病毒(CMV)和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感染与慢性宫颈炎的关系,考核重组人α1b型干扰素治疗慢性宫颈炎的疗效和阻断HPV-16母婴传播的作用。方法: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病毒分离技术,PCR扩增技术检测标本。标本采自糜烂、正常宫颈,妊娠39周的孕妇宫颈以及新生儿咽拭子。结果:通过对正常宫颈和糜烂宫颈HPV-16,HSV-2和CMV病毒检出率的比较,证明病毒感染与慢性宫颈炎高度相关;采用重组人α1b型干扰素(rhIFN-α1b)治疗慢性宫颈炎一个疗程后,有效率达938%,显效率达60%;HPV-16和HSV-2的病毒检出率也相应明显下降。在干扰素治疗后,HPV-16的母婴传播率从80%下降至294%。中药黄芪与干扰素有协同作用。结论:1)慢性宫颈炎与HPV-16,HSV-2和CMV病毒感染有关;2)rhIFN-α1b对治疗慢性宫颈炎有明显疗效;对阻断HPV-16的母婴传播有明显作用;3)中药黄芪与干扰素对治疗慢性宫颈炎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丙型肝炎病毒核酸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丙型肝炎病人的阳性血清中提取出丙型肝炎病毒RNA,通过RT-PCR的方法获得丙型肝炎病毒C区基因片段。并将此片段克隆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得到重组质粒pcDNA-HCV/C,再将其通过肌肉注射免疫BALB/小鼠后,小鼠产生了抗HCV/C区抗体。  相似文献   

6.
程烜 《甘肃科技》1999,15(4):49-50
乙型肝炎在我国传播广泛,影响很大,其防治是目前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因此,了解乙肝检测的各项指标对防止乙肝传播,保护健康人群具有重要的意义。1乙肝病毒抗原———抗体系统出现的意义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血清中检查到HBsAg即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标志,至于是否有传染性要结合其它系统来确定。HBsAg阴性表明病人进入恢复期。HBsAg阳性超过持续半年,不管有无临床症状都提示是慢性携带者,也有进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可能,但仅靠HBsAg阳性不能诊断乙肝。表面抗体HBsAb有学者报道,无论HBs…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母婴宫内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母婴宫内垂直传播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11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产前检查及足月分娩的12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孕妇静脉血及新生儿脐血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的检测,了解新生儿HBV母婴宫内垂直传播的情况。结果 120例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12.4%;新生儿出生24 h内HBsAg、HBeAg、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4.2%、15.8%、5.0%;HBeAg阳性孕妇新生儿HBsAg、HBeAg阳性率高于HBeAg阴性孕妇,2组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5);新生儿宫内感染率随着HBV-DNA复制水平的增加而逐渐升高,HBV-DNA复制水平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呈正相关。结论孕妇HBeAg阳性、和或HBV DNA高复制水平是新生儿宫内垂直传播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用4种抗丙型肝炎病毒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染色法直接检测肝细胞癌的病理组织中丙肝病毒蛋白。结果8/52例(15.4%),一至数种抗体阳性,阳性反应物主要定位于肝和癌细胞的胞浆中,值得注意的是本组几乎全部病例为乙肝,丙肝两种病毒混合感染,表明广西丙型肝炎的混合感染的比较高,乙型肝炎病毒(HBV)加上黄曲霉毒素(AFB1)或丙型肝炎病毒(HCV)可能是广西肝细胞癌(HCC)高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福建省的莆田、厦门两市182例原发性肝癌(PHC)病案的临床特点,探讨与HBV感染、HB之间关系,以及观察其中部分病例。采集其血清作HBV标志物检测,PHC患者129例HBsAg阳性77例,阳性率59.69%(R-PHA),比当地自然人群调经4.29%高出12.91倍,61例PHC血清作HBV标志物检查(EIA),有91.80%病例感染HBV,比配对对照组感染率8.20%高出10.20倍(P  相似文献   

10.
母婴配对血清中TT病毒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TT病毒(TTV)在我国母婴间传播的可能及分子病毒学依据,合成引物(引物1:5′-ACAGACAGAGGAGAAGGCAACATG-3′;引物2:5′-CTGGCATTTTACCATTTCCAAAGTT-3′;引物3;5′-GGCAACATGTTATGGATAGACTGG-3′),采用半套式聚合酶链反应(hemi-nested PCR)方法,检测了40对母、婴母对血清中的TTV DNA,并对TTV DNA均阳性的一对母婴配对血清中PCR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1)在40例产妇血清中,有5例经半套式PCR检出了TTV DNA,检出率为12.5%;40例脐血中,检出TTV DNA阳性血清1例,阳性率为2.5%,脐血呈阳性的新生儿母亲静脉血中TTV DNA也为阳性。(2)母婴同时检出TTV DNA的血清PCR产物经测序后进行序列比对,二者病毒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1005;与日本G2b型代表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8.6%,属于G2b亚型,研究结果表明:TTV存在母婴传播途径,TTV可经胎盘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1.
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110例早孕妇女尿液及其胚胎绒毛的HCMVDNA。结果孕母尿液与胚胎绒毛的HCMVDNA阳性率分别为15.5%和7.3%,宫内感染率为41.2%,孕母尿液与胚胎绒毛的HCMV阳性数密切相关,提示孕母尿路排毒系全身性活动性感染;孕母尿液HCMV阳性与阴性者其胚胎绒毛HCMV阳性数具显著差异,表明孕母尿液阳性者较阴性者处于垂感染胚胎的高危状态,建立采用PCR法普查早孕妇女尿液HC  相似文献   

12.
对云南省野生恒河猴作了B病毒(BV)、猴爱滋病毒(SIV)、猴T细胞白血病毒(STLV)、猴D型逆转录病毒(SRV)、轮状病毒(SAl)、腺病毒(SAV)、痘病毒(Monkeypox)、麻疹病毒(Measles)、柯赛基病毒B-1型(CoxsackieB1)和人巨细胞病毒(HCMV)等10种病毒血清抗体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结果表明,云南省野生恒河猴中,抗体阳性率较高的有SA11(90%),SAV(831%),BV(446%)和Monkeypoxvirus(206%);3种逆转录病毒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STLV-1(88%),SRV(47%),SIV(22%);未发现Measles,和CoxsackieB-1病毒血清抗体及HBV感染,但在1只动物血清中有HCMV抗体.病毒抗体阳性率与动物的年龄有关,成年猴明显高于未成年猴.对来自思茅地区、临沧地区和文山州动物的调查表明,B病毒相关抗体和逆转录病毒抗体阳性率有地区差异,思茅地区的野生恒河猴,抗体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132例e系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结果表明,HBeAg阳性组,HBVDNA阳性率达89.9%;抗-HBe阳性组,HBVDNA阳性率为68.3%.HBVDNA阳性患者的丙氨酸水平显著高于HBADNA阳性患者,结果表明大部分抗-HBe阳性患者体内仍存在HBV复制及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携带者孕妇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HBsAg阳性携带者孕妇所生新生儿分为HBIG组和对照组;HBIG组孕妇28、32、36周各注射HBIG200IU,对照组仅常规产检及监护;对新生儿出生时静脉血作乙肝两对半和HBV—DNA检测。结果:HBIG组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和HBV—DNA阳性率无明显降低,抗一HBs检出率无明显提高。结论:采用的HBIG接种时间和剂量尚未能完全有效阻断HBV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分娩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的最佳方案.方法:通过总结通辽市传染病医院和通辽市铁路医院168例HBsAg阳性母亲分娩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后的血清HBV标志物资料.根据不同阻断方案分成三组:重组酵母疫苗组、联合免疫组、宫内阻断组.结果:宫内阻断组保护率最高,达到96.0%.HBV宫内感染率最低;联合免疫组效果优于重组酵母疫苗组.结论:HBV母婴传播与母亲HBeAg或HBV-DNA阳性显著相关,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产前多次注射HBIG(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可减少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56例受检者进行乙肝病毒(HBV)DNA检测,并将结果与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比较,结果表明,在HBsAg、HBeAg和抗HBcAg同时阳性的受检者中,100%可检测出HBVDNA。在血清标志物全阴性受检者中,也有45%可测出HBVDNA。结合其他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说明用PCR技术检测HBVDNA是敏感的,在临床应用上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免疫电镜检查HLV颗粒的效应。方法:用抗HLV抗体注射小鼠,再用HIV抗原攻击,对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在FDC上。解剖小鼠取出淋巴结,切片,组化染色,在解剖镜下切F生发中心,固定、脱水、包埋、超薄切片,电镜检查。结果:在FDC上发现HIV颗粒。结论:实验证明免疫电镜法检查HIV颗粒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肝细胞癌(HCC)的关系以及HCV可能的致癌机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巢式PCR法检测了136例肝细胞癌等肝病组织中的HCVNS3抗原、HCVRNA及P21、P53蛋白。结果表明,肝细胞癌及癌周肝组织中有HCVNS3抗原及HCVRNA检出,支持HCV与HCC的关联。P21在HCC、肝炎后肝硬化、慢性肝炎、体质性黄疸各组中的检出率随病变的加重而逐渐增高,在HCC的癌及癌周组织中P21呈致密的过量表达,提示ras癌基因的激活在HCC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P53的阳性率较P21低,但p53的突变似乎也是肝癌发生的协同因素之一。组织中P21的过量表达与HCVNS3抗原阳性检出呈正相关,HCVNS3抗原与P21的这种关联提示,HCV感染作为HCC的密切相关因素之一,可能通过激活某些癌基因或使某些抑癌基因突变而致肝细胞癌变  相似文献   

19.
纯化高迁移组染色体蛋白-17(HMG-17),建立检测抗HMG-17自身抗体的ELISA方法,探讨抗HMG-17抗体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用水煮沸法提取,甲酸-吡啶缓冲液酸化和SephadexG-150凝胶过滤技术,自小牛胸腺组织中分离HMG-17,用此纯化物包被,方阵滴定,建立测定抗HMG-17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核和临床标本检测。纯化的HMG-17抗原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呈现一条分子量约9200的蛋白带;建立的ELISA方法批内平均变异系数(CV)为5.8%,批间CV值为9.6%,ELISA抑制试验最高抑制率达87.2%;临床检测结果表明,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和干燥综合征(SS)患者中分别有17.4%~37.3%的抗HMG-17抗体的阳性检出率(P<0.01或P<0.05),而在其他自身免疫病和内科疾病者中,抗HMG-17抗体均为低水平。抗HMG-17抗体ELISA测定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便于常规检测,该类抗体的存在似与某些自身免疫病(尤其是SLE)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妊娠期妇女的HIV感染已成为全球艾滋病流行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阳性母亲通过怀孕、分娩和哺乳把病毒传播给胎儿和婴儿,导致婴幼儿早亡。因此,阻断HIV母婴传播非常重要。方法:术前应用药物做好母婴阻断,术中医务人员注意自我保护,术后采取母婴隔离。结果:采用目前国际上推荐的治疗方案,使用奈韦拉平、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可有效阻断病毒在母婴间的传播。结论:正确规范实施HIV母婴阻断措施,可有效降低HI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