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天"、"法先王"、"利民"是墨子法哲学思想的三大立论根据,"法天"是根本,是墨子法哲学思想的出发点;"法先王"是"法天"的例证,是论证墨子法哲学观点的根据;"利民"是"法天"的根本目的,是墨子法哲学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的"至情观"在其戏剧作品尤其是《牡丹亭》中展露无遗,然而"情"在汤显祖这里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情"的承认和赞美,二是"理"对"情"的引导和收束。前者是论"情"的起点,后者则是"情"的落脚点。因此汤显祖不仅是"情"的歌颂者,而且也是"情"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爱教育"、"爱人"、"爱智慧"是"大爱"的内涵。分析了"爱"是教育的灵根,是道;"大爱"则是"道"中之"大道"。指出了"大爱"统领着大学精神,是现代大学功能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4.
范学亮 《晋中学院学报》2007,24(4):17-19,57
"文心"是"为文之用心","为文之用心"何?要"心哉美矣",它是对创作主体的道德修养与境界的首要的要求,是"形而上"的"道"的问题,因此放在书名之首;"雕龙"是对创作主体的创作方法技巧(包括辞采的运用)的要求,是"形而下"的"器"与"技"的问题,因此放在书名之后。也就是说,"文心"与"雕龙"都是就创作主体而言的,都是对创作主体的要求。从内涵上来说,"文心"与"雕龙"是一重一轻一先一后又密不可分的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小明在西华街一公厕门口看到,"请文明如厕"四个字被市民改成了"请文明入厕"。"如厕"与"入厕"到底应该是哪个?小明心里十分疑惑。的确,很多收费公厕门前有的写的是"入厕5毛"、有的摆放的是"如厕5角"的牌子。那么,到底是"入厕"还是"如厕"呢?"如厕"与"入厕"到底哪个正确?且看"如"读"",本义是随从,旧时以女嫁为从人,所以"如"是女、口结构,在"如厕"一词中是到、往的意思。故"如厕"一词是到厕所,往厕所的意思。"入"读"",独体字,进来或进去,跟"出"相对。故"入厕"一词是一  相似文献   

6.
"孔"与"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命题,它们的提出是当时矛盾斗争的产物,面对"礼崩乐坏"的残酷现实,孔子认为传统的"刑"、"政"之治已不能维持传统统治秩序,只有采用"德"、"礼"等新的统治艺术,才能实现"复兴周礼"的终极目标。所以"礼"是目的、是统领,而"仁"是为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它们统一于"复兴周礼"的旗帜下。  相似文献   

7.
文学"地理基因"必然考虑"地理"、"作家"和"作品"三要素:以"地理"作为基础而得以产生,是其构成的内在根脉;"作家"作为承栽的主体,是其得以发展、演变与传承的根基;"作品"是作家内在地理基因的外在展现,是作家对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审美发现与艺术传达。因此,它是一个以"地理"为根的概念,是一个以"作家"为生的概念,是一个以"作品"为形的概念。三者之间形成了一幅"地理基因树状结构图"。  相似文献   

8.
"中庸"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儒家视域下的"中庸"是道,是富有情感色彩的道,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是取其中问的折中方法;儒学中的"中庸"最终指向的是一种"自如境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最终指向的是德性。  相似文献   

9.
原初"是"为指代词的观点,是系词来源的"代词说"的重要依据。原初"是"的指代词观面临诸多相反证据。首先,不可能以科学方法求得,只可能因错误推论间接得出。其次,汉代学者训释上古经典,遇"是"则照录,决不以"此"释"是"。再次,《尔雅》《说文》明示"是"、此"的对立。各种迹象显示,原初"是"与今天指代词模式相异。  相似文献   

10.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其形成受到夏文化、商文化及其周文化,尤其是孔子儒家文化的影响。"兼爱"是墨子不满于孔子的"仁爱"开创的新思想,提倡一种无等差的爱,推人及己的爱,也是"交相利"的爱天下所有人。实现"兼爱"的途径则是坚持"交相利"的"非攻"思想,宗教的制裁,政治的制裁。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一种空想,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从功能·语用维度解析中国禅说思想中的"不说而说,说而不说"。采用西方分析法,把禅说"不说而说,说而不说"进行切分。从功能语言学维度,认为"不说而说"中的"不说"是已知信息、指的是静默。静默具有特殊功能。而"说"是新信息,具有归依性和情态意义,并呈梯度变化。并借用语言的评价系统进一步解析静默。同样,"说而不说"中"说"是已知信息,而"不说"是新信息,并从语用学角度解析了"说而不说"中的"说"指的是字面意义,"不说"指的是简单隐喻表述、开放式隐喻表述、反语的表述、亡隐喻及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以人为本"当前主要有四种理解。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民群众",是从政治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少数人"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全体公民",是从法律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部分公民"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类",是从人类共同利益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自然"和"物"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具体的个体的人",是从工作落实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理论层面抽象的"人"范畴。应在特定的范围内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超出其特定适应范围便容易导致对其中的"人"的误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无疑应当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而学界所作的拓展性理解则是适应于特定范围、解决特定问题的。  相似文献   

13.
"是"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作动词的宾语,以及非否定句中用助词"之"等标志,都可以前置.对"寡人是征"、"寡人是问"一类句式,通过大量语例说明,不宜将其动词前的"是"解为代词,并视之为一种"例外"的宾语前置现象.而应该判作是连接词组或句子表顺接、因果等关系的连词.  相似文献   

14.
官德建设的话题,归根到底是探讨"官路·官心·官风"的问题。"官路"是官员入仕为官及职位晋升的路径。要改善官德,就要先改革"官路"。"官心"是为官者对民众的态度,官心是官德的核心。"官风"是官员的工作生活作风,官风是官德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庄子寓言与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诸子喜欢用寓言故事来说理论事.但<庄子>中的寓言与<孟子>、<韩非子>等其它诸子著作及<战国策>、<国语>等历史著作中的寓言不同.寓言在庄子及其后学手里不仅是一种文体,更是一种智慧的诗性形式,是体"道"的艺术手段;寓言的艺术功能是"体"、"悟"而不是"比"和"喻".在<庄子>中,"道"和寓言的关系是"非物"与"物无际"的关系,它体现的是"道"的精神和物心交融的审美情趣.<庄子>中提出一整套关于寓言理论即所谓的"卮言"、"重言"、"寓言"."三言"的共同属性就是"顺物自然",是"道法自然"在艺术中的反映,自然的原则使道与寓言联结起来融为一体,<庄子>是诗化哲学,<庄子>寓言是"诗性智慧"的"物化"形式.  相似文献   

16.
"是"字是《逆臣录》中的高频用词,至明代"是"字用法已高度成熟,但是受法律文书这种文体的影响,《逆臣录》中的"是"字既在继承的基础上体现新发展,又呈现出与同时代文献中"是"字用法的不同面貌,就此,本文对《逆臣录》中"是"字用法作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7.
对一些形式、特性相近的修辞格作了比较.借喻和借代(1)借喻侧重于"喻体"同"本体"间的相似性,借代则侧重于"借体"同"本体"间的相关性;(2)借喻中的"喻体"同"本体"是两类事物或情境,借代中"借体"与"本体"是一样东西相关的两个方面;(3)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则代而不喻;等等.对比和对偶对比的基本特征是"对立",强调的是"比较";对偶的基本特征是"对称",强调的是工整对仗.  相似文献   

18.
杨凯 《华东科技》2015,(2):54-56
<正>在吴强的理念里,中国梦与教育梦相辅相成。"好人"一家时值晌午,敲开"火柴人"的大门,迎接记者的是一名"火柴姐姐"——这是之后"火柴爸爸"吴强介绍给我们的称呼,在"火柴人"团队里每一个人都好像家庭的一员,他们的称呼是"火柴爸爸"、"火柴妈妈"、"火柴哥哥"、"火柴姐姐"等等。所以在采访吴强的这一行中,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正是他们的温馨氛围,可以说这是一家最像"家"的创  相似文献   

19.
关于"籭""簁"与"篩"三个字之间关系,古今诸家或以为"簁"与"篩"是异体字(或古今字、正俗字),或以为"籭"与"篩"是异体字,或以为"籭"与"簁"是异体字。这种情况是杂糅古今字义造成的。我们认为"籭"与"篩"是异体字;"簁"本指筐篓一类的东西,后世借用来表示"籭"(或"篩")。  相似文献   

20.
熟非俗论     
":熟即俗也",艺术创作和批评中的这一说法害人不浅。熟未必俗,生未必好。"熟"是能力,是艺术得以精能的基本功。"真熟"为至高境界",真熟"之后才可能产生有意思的"人书俱老"。"技"的衡量标准是熟练程度,"技"的不断熟练最后接近"道"。所谓"败笔",是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地方。"俗"除了内质本性之外,其一大原由是表现能力的不足。"熟"无止境,是相对的,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