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0.5 ka来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IGBP集成研究的思想出发, 采用冰芯、树轮、历史文献和湖泊沉积等多种气候代用资料, 重建了近0.5 ka来中国干旱区西部和东部, 以及整个干旱区分辨率为10年的降水变化序列. 在此基础上与1470年以来半干旱区西部和东部代用降水序列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近0.5 ka来各区域降水曲线均存在5次气候干旱期, 每个干旱期持续50年左右, 同时降水表现出区域差异性. 近0.5 ka来干旱区东部与半干旱区西部、半干旱区东部的降水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 而干旱区西部的降水变化比较独特, 呈现出显著的局地性降水特征. 最大熵谱和奇异谱分析结果表明每个区域降水序列, 包括干旱区西部、东部, 整个干旱区、半干旱区西部和东部, 以及中国北方区域降水序列, 均存在百年尺度约120年左右的周期.  相似文献   

2.
松嫩沙地历史演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李取生 《科学通报》1990,35(11):854-854
松嫩沙地位于松嫩平原中西部(图1),目前土地沙漠化发展很快,严重威胁着本区农牧业的发展。同时它又是东北西部、内蒙东部生态环境脆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行对松嫩平  相似文献   

3.
为理解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与环境的关系,同时提供青藏高原基础的土壤数据,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其2009~2011年的野外土壤调查数据,筛选了10种与土壤形成密切相关的数据作为环境因子,运用决策树See5.0分别建立了青藏高原西部和东部多年冻土区的土壤-景观模型,5折交叉验证的平均精度西部为65.4%,东部为63.5%,显示模型有较好的可靠性.基于此模型,对研究区进行了土壤分布制图.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以寒冻土(Gelisols)和雏形土(Inceptisols)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34%和28%.分区来看,在高原西部多年冻土区,土壤主要以寒冻土、雏形土和干旱土(Aridisols)为主,分别占多年冻土区西部总面积的43%,30%和17%;而在东部,土壤主要以寒冻土、均腐土(Mollisols)和雏形土为主,分别占多年冻土区东部总面积的27%,26%和25%,这主要是因为高原西部气候极端寒冷干旱,而东部相对较为温暖湿润;同一种土壤在东西部的分布有海拔上的差异,也有母质等方面相同的地方.多年冻土的存在也影响了土壤的分布规律,使得干旱土在西部分布在较低的海拔,而在东部却又分布在较高的海拔.从整个多年冻土区来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东部土壤发育要优于西部,土壤类型更多,且各土壤类型所占比例也更趋于均衡.  相似文献   

4.
以纵向岭谷区跨境河川的径流量观测数据和云南的雨量和气温场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统计分析和小波变换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纵向岭谷作用下的干湿季气候变化差异及其对河川跨境径流量的影响.结论为:由于纵向岭谷区的独特下垫面作用,其降水量场变化与相应的跨境河川径流量变化的高相关区中心的纬度差异不显著,但经度差异却十分显著;在干季,东部的降水量明显大于西部,其降水量的相对偏差则稍小于西部,东部的平均气温则明显低于西部,其气温的偏差则明显大于西部;在湿季,西部的降水量明显大于东部,其降水量的相对偏差则明显小于东部,东部的平均气温也低于西部,但其气温的偏差则与西部差别不大;无论在干季还是在湿季,东部径流量的相对偏差都明显大于西部;纵向岭谷区对西南季风的阻隔作用较大,而对东北季风的阻隔作用相对较小,在其作用下的降水量变化的东西向差异主要表现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大差异变小,而气温变化的东西向差异则比降水要小得多.近几年来,纵向岭谷区在湿季的降水量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偏多趋势,受其影响,跨境河川的径流量变化也主要表现为偏大趋势.近十几年来,纵向岭谷区气温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显著地偏高.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初有研究提出西北气候暖湿化,但由于当时变湿时段短、变幅小,对此观点有不少存疑,并且对暖湿化的趋势发展、持续时间及影响程度等问题缺乏明确结论.本研究通过构建变湿综合指数,利用多元数据,系统分析了西北暖湿化的时空特征.研究表明,在百年尺度上,西北西部和东部温度均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和60年代至今的两个增暖期,且当前的暖期更强;西部与东部的降水在很多时期呈跷跷板变化,但21世纪开始西部与东部同时进入增湿期. 1961年以来西北西部基本为一致变湿趋势, 1987年以来更为显著;而东部在1961~1997年呈干化趋势,1997年也转为湿化趋势.西部的温度、降水和干燥度变化一致性较好,大多时段以冷干和暖湿为主;而东部变化的一致性较差, 21世纪之前很少出现暖湿时段,直至21世纪暖湿配置才较为频繁.西北地区温度呈现空间一致的增加特征,且变暖程度逐渐增强;降水则呈西增东减的空间变化,但西增东减的分界线近3个气候态时段以来持续东扩.西北地区降水、干燥度和变湿综合指数均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变湿的增强、东扩征兆显著, 21世纪以来尤为突出.不过,当前气候暖湿化并没有改变基本的气候形态,但如果未来气候趋势持续当前的增强特征,对基本气候形态的改变并非没有可能.气候变湿的增强、东扩特征可能是21世纪以来西风环流和东亚夏季风环流协同增强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葵花鹦鹉     
葵花鹦鹉是一种攀禽,属鹦形目鹦鹉科,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东部、东南部至昆士兰岛西部,新几内亚的北部、东部岛屿等地。因为葵花鹦鹉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冠羽可呈扇状竖起来,像盛开的葵花,故名“葵花鹦鹉”。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东边缘地壳“管流”层的电磁探测证据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边缘及其附近地区石棉-乐山剖面大地电磁资料的研究发现, 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和四川地块的电性结构有明显差别, 东部的四川地块地壳总体电阻率大, 西部的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地壳总体电阻率小. 西部地壳分为上中下3层, 中地壳为厚约10~15 km的低阻层, 电阻率最小达3~10 Ωm, 推测它含有较低黏滞度的部分熔融和(或)含盐流体, 易于变形和流动, 是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向东南方向挤出作用下形成的“管流”层. 它使上地壳和下地壳解耦, 上地壳高阻的脆性层以左旋走滑和逆冲的断层运动为主, 地表抬升, 地震主要发生在上地壳内. 低阻层把鲜水河-安宁河深大断裂带截成上下两段. 地壳上、中、下层各自厚度的横向变化, 综合产生了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地壳厚度西部厚、东部薄、地形西部高、东部低的过渡带.  相似文献   

8.
山松甲虫在北美西部森林里已经存在了上百万年。但是,最近一次爆发却横穿了整个西部森林,比以往任何一次爆发都剧烈了10倍以上。而且它们已经翻山越岭,正在向东部挺进……这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张志存 《科学通报》1987,32(1):80-80
石炭纪山西地处于阴山、秦岭巨型纬向构造带之间的华北巨型沉降带的中部。 中石炭世晚期,山西地区总体呈现出南西部高,北东部低的古地理面貌,陆表海体大致由山西的北东-东部侵入山西,多次的次  相似文献   

10.
山松单虫在北美西部森林里已经存在了上百万年。但是,最近一次爆发却横穿了整个西部森林,比以往任何一次爆发都剧烈了,10倍以上。而且它们已经翻山越岭了正在向东部挺进……这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赵必强利用远东地区东经135°和西经70°的三对测高仪及掩星资料研究了中国东西部电离层差异。研究表明:5—9月中国电离层电子浓度白天西部高于东部可达40%,而夜间东部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日渐形成区域发展的模式.一般讲:东部地区包括沿海京津、冀辽、沪、苏、浙、鲁、闽、粤、琼11个省市,重要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都在东部; 中部地区包括晋、内蒙、吉、黑、皖、赣、豫、鄂、湘9省区; 西部包括川、重庆、黔、滇、藏、桂、陕、甘、宁、青、新11个省区.  相似文献   

13.
新疆地处中国西部边陲,是东西方交汇的主要地区.生活在新疆地区的人群表现出非常高的遗传多样性.有研究揭示新疆东部人群在青铜时代就是由欧亚大陆东部与西部人群混合而成的.然而,没有研究表明新疆西部人群是何时开始混合以及多久到达西部.本文研究了新疆西南部和田地区于阗县阿羌乡流水村青铜时代墓地出土的18具颅骨的148个颅面性状.应用树图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对于阗样本的17个颅骨测量学参数与新疆周边其他古代样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流水墓地人群是欧亚大陆东西方人群的混合群体,且东方人群的贡献为79%.因此,我们证明新疆西南部欧亚大陆东西方人群之间的混合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西部依崇山峻岭蜿蜒起伏,东部饱受海陆变迁的冲击,这注定了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灾害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西气东输是中国在21世纪初的10年里实施的特大工程项目,和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并列为3个最伟大的工程。 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和能源丰富,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达。西气东输既可使西部获得大量资金投入现代化建设,又可以给东部清洁方便的天然气,减轻环境污染,建成新型工业,一举两得。 在“十五”期间,国家为西气东输计划投资1400亿元,属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最初设想将塔里木盆地储量丰富的天然气,通过大口径钢管和一系列加压站,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  相似文献   

16.
以色列在中东只是一个弹丸小国。它的国土面积,实在是太小了。边界线和停火线内的全部土地,包括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控制的地区,不过27800平方公里。从西部地中海沿岸到东部死海沿岸,乘车一个  相似文献   

17.
2009年7月22日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发生了一次日全食(图1).日食首先形成在印度东部的海上,然后穿过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等国家,从中国西部横断山区偏北的位置进入我国腹地,途经四川盆地、湖北、安徽、  相似文献   

18.
孟宪玺 《科学通报》1987,32(17):1325-1325
群分析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元统计分类法,已引起许多学者重视。我们在东北平原中部地区的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中,取得了大量分析数据,借助电子计算机,利用群分析的数学方法对土壤元素进行分类,试图揭示其中的某些规律。 本区地处温带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东部山前低丘为森林暗棕壤和白浆土,平原内部为草甸-草原黑土和黑钙土,西部边缘为干草原暗栗钙土。沿江、河低地为草甸土和沼泽土,平原西部有较大面积的风砂土和盐碱土。自东向西土壤质地变粗,pH值增高,盐分增加。  相似文献   

19.
试论轮南地区原油类型多样性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轮南地区油气藏的分布十分复杂,各种不同物性的原油如重质油、正常油、蜡质油、轻质油和凝析油均有分布,并呈现“西重东轻”、“西油东气”和“上下重,中间轻”的分布格局.运用原油正构烷烃半对数分布、生物标志化合物比值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等精细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平面分布上与大的“东西分异”背景相吻合,且具有通常成熟度连续的单期烃类充注、成藏难以解释的“两族、不连续分布”特征.轮南地区油气藏存在东部和西部两个油族,西部地区油族成熟度略低且有生物降解痕迹,主要以重油形式分布;东部地区油族成熟度略高,主要以轻质油、凝析油形式存在,中间地段发生的混合作用形成了中一高蜡油.混合成藏作用模式,可能有助于解释轮南地区油气藏(包括蜡质油)的分布规律,并能对原油物性、含氮化合物、生物标志化合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等各项地球化学数据作出相对较为一致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东北泥炭和沙地古土壤发育的对比与全新世干燥度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取生 《科学通报》1993,38(12):1109-1109
东北地区东部沼泽地广泛发育了泥炭,西部沙地广泛发育了古土壤,成为本区古环境研究的重要渠道.由于它们都是气候变湿环境下的产物,因此将其发育环境与形成时代进行对比研究,对于统一东北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分期、恢复各时期的直气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