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地震集中发生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由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主要地震带就有23条,这些断裂带上均发生过强烈地震.本世纪以来,我国共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近600次.  相似文献   

2.
魏梦华 《科学通报》1985,30(23):1809-1809
美国中部最强烈的地震活动集中在密西西比湾北部的New Madrid地震带.从1811到1812年,在这个地震带上接连发生了三个强烈地震,据估计,其震级分别为7.2、7.1和7.4级。这一地区的地震活动一直持续到现在,其微震在空间上的分布明显地呈两个线性带(图1)。其中,主要地震带的走向为北东,与密西西比湾的轴部相平行;另外一个的走向为北西,大致与Pascola背斜的峰线相一致。这两个地震带在New Madrid附近相交叉,据推测,其位置可能与地震活动断层相对应。  相似文献   

3.
最近,墨西哥、罗马尼亚等地相继发生严重的地震灾害。这些现象意味着地震活动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活跃起来吗?对于这个问题,茂木氏在五月上旬召开的地震学会上,发表了如下十分有趣的见解。试把世界地震活动划分为纬度40度以上的高纬度地区和此外的中、低纬度地区加以考察。在前者的地震带中,除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沿线地震带以外,还包括智利南部的地震带等。后者的低纬度地区地震带包括日本、中国、马来亚、士耳其、墨西哥等地区的地震带。调查一下这样划分的高纬度地区地震活动,就可以发现,在1950~1970年的二十年中,震级八级以上的地震竟发生了十次以上,地震活动非常活跃。而1950年以前(直到1920年以后),或1970年以后,与1950~1970年的二十年间相比,地震活动要少得  相似文献   

4.
《地震活动性中的波动现象》一文,以我国南北地震带为例,对地震活动的波动现象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分析表明地震活动波有三种传播速度。上述结论或许能在地震预报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边缘.西部地区又被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活动带贯穿。在这世界上最大的两条地震带的影响下,我国成为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自古至今,不断有破坏力很强的大地震发生。我们祖先对历次特大地震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6.
1 前言 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据资料显示,20世纪有三分之一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死亡人数约为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地震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但地震预测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公众对地震预报寄以厚望,而地震是否能预报,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震活动和地震地质主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欧亚板块东南部。它不仅是西太平洋地震系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系的汇合地区,而且也是世界板块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境内地震活动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依据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和构造应力场等特征,将我国划分为10个地震区(图1),地震区內还分出了地震亚区和地震带。  相似文献   

8.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与中国大陆地震韵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铭 《科学通报》1990,35(18):1402-1402
近二十多年来,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和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已有许多文章讨论过。许多人都注意到地球自转加速期和减速期中的地震活动特征。有证据表明,有的地震带在加速期易发生地震,而有的则相反,在减速期易发地震。我国许多学者对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的研究发现,这个地区的地震活动存在近20年的周期,10年左右为活跃期,另10年左右为  相似文献   

9.
日本:利用高科技,抗震招数多 日本处于活跃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国家之一,发生里氏6级或以上地震的次数占全球总数的两成,因此,日本抗震防震的压力可想而知.为了达到抗震目的,日本大力利用高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抗震手法.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从人员的伤亡程度来看,地震是群害之首。地球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遭受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其中尤以地震的影响最为严重。中国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20世纪,全球共发生过3次8.6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2次在中国,而全球发生的2次导致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在中国。因此,尽快研发针对地震的新技术、新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对人类来说,同样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1.
应县木塔的奥妙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它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建成近千年来,经历过多次大地震的考验.据史书记载,在木塔建成200多年之时,当地曾发生过6.5级大地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只有木塔岿然不动.  相似文献   

12.
捧着《龙门山地裂山崩——5.12汶川大地震地质遗迹及地质次生灾害(大型图文画册)》,心中涌动着波澜。这本大型画册拥有300多幅高清空中与地面鲜明对比的照片,真实记录了5.12汶川地震以前岷江流域从2000年以来的自然景观和开发建设变迁的情况,完全展现了沿龙门山主地震带数十个山体破裂所形成的特大型山崩滑坡等地质灾害遗迹,  相似文献   

13.
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日本是世界闻名的多地震国家,在日本,一年一度全国统一的“地震防灾日”甚至像节日一样,搞得轰轰烈烈。在全民参与这一基础上,日本的地震预防预报研究始终处于世界前沿。 推测中的日本东海大地震 1944年,日本东南海域发生海底地震,并引发一场特大海啸。震前,专家发现震区曾有海底的地壳隆起现象。以此为契机,日本政府设立了“东海大地震预测”这一大型科研项  相似文献   

14.
自1994年以来,北京减灾协会与市政府顾问团减灾专家组的数以百计的科技专家,在不同灾种上结合2008年“安全奥运”建设的致灾风险源开展了研讨,也提出了经过论证的“安全奥运”风险排序指标。北京灾害形成的原因都有哪些呢?首先,北京地处我国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带,有较重的旱、涝、风、雪、雾、雷等气候灾害。其次,北京地处华北地震带北翼,受河北、山西地震带“静中总动”危险之包围,历史上属中国6大古都唯一多震的国都。近3800年的统计北京处在6大地震带包围之中,发生过5级以上的地震80次,其中7级以上大震6次。早在1994年全国地震减…  相似文献   

15.
王世杰 《科学通报》1993,38(3):243-243
在泥、页岩中广泛存在的蒙脱石族矿物,使油气勘探和开采工作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包括钻洞扩大和滑塌或者岩基崩塌.在页岩压实和成岩过程中,蒙脱石族矿物的脱水作用,被建议为是页岩中产生超压的机制.在地震带中,蒙脱石族矿物层间含水量强烈地影响到平移断层的稳定性.在放射性废物处理中人们广泛地采用蒙脱石作为回填料。蒙脱石族矿物的这些浅部地球化学行为,都同它在埋藏条件下层间水的稳定性密切有关。但目前  相似文献   

16.
黄骅坳陷港西断裂带无机成因CO_2气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戴春森 《科学通报》1994,39(7):639-639
深源或无机成因CO_2包括幔源-岩浆成因和碳酸盐岩变质热分解成因.贯通性深断裂是幔源-岩浆气上升通道,扭压断裂带的构造热效应则为碳酸盐岩释出CO_2提供了热条件;同时,CO_2气聚集形成的局部高孔隙压力降低了岩石的内摩擦系数,从而激发或增强构造活动.全球范围内深源CO_2释放带与世界主要地震带相一致是两者间存在内在联系的最好证明.港西断裂带展示了不同成因CO_2及幔源He入侵与构造活动性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地震频发,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损失,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地震带来的伤口逐渐愈合,但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地震灾害可能还会造访。地震危害令人触目惊心,地震发生时地震波怎么在地球内部传播?造成的强地面运动是否有规律可循?如何有效地降低地震灾害?是否有一种方法可以观察到地球内部的活动状态,在地震发生前预测可能的地震危害?关于地震的种种疑问,我们总会想到去问那些致力于地震研究的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伟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有专家预言,在21世纪中叶,地球将出现“第八大洲”,它就是大约15 000年前消失,而后又重新崛起的“利武里亚”,其面积仅次于亚洲而大于南北美洲。据海洋地质学家说,这块神秘的大陆一度占据了太平洋的很大面积,由于人类未知的原因,它陆沉于大洋,如今太平洋中一串串如项链般的群岛,乃是“利武里亚”的山顶。几个世纪以来,太平洋两岸地震带的不断运动,引起了一连串的地壳变化,尤其是美国加州的连续地震,都推动了“利武里亚”的上升,每次  相似文献   

19.
梅世蓉 《科学通报》1964,9(4):350-350
Pt、St就是指正常P、S波之后若干秒内出现的两种震相。其形状为波列,周期常为8—10秒,通常比P、S强。在震中距离6°—30°间为地震图上引人注目的震相。该震相在文献中虽然曾被片断地提到过,但是尚未见到过系统的研究,至今人们还不知道它们的性质是什么。本文是对该震相性质进行解释的初步尝试。考察的重点是它们的运动学特征。依据80多个地震的资料,其震中均分布在中国的台湾,日本的琉球、本州这个地震带上。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地震震源深度及其构造含义   总被引:73,自引:0,他引:73  
对中国大陆地震的震源深度资料作了系统研究.震源深度的研究,对于探索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环境,地震能量集结、释放的活动构造背景,以及地壳内部构造变形及其力学属性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1970年1月~2000年5月期间中国大陆ML≥2.0级并给出深度的31282次1和2类精度的浅源地震为基础,研究了深度分布特征,并采用网格滑动平均方法,统计了网格内地震的平均深度.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平均深度为(16±7)km,东部地区为(13±6)km,西部为(18±8)km,东部比西部平均偏浅5km.我国大陆地震深度最大的地区是新疆西南部地区,即塔里木地块的西端和西南缘.震源深度与构造分区的关系密切,青藏活动地块震源深度平均为(33±12)km.新疆活动地块为(21±10)km,华北为(14±7)km;东北为(11±5)km;华南为(10±4)km.完整地块边界上的地震较深,其中最明显的是塔里木盆地的西南缘、北缘;准噶尔盆地的南边缘,阿拉善地块的南边缘;鄂尔多斯地块的东、西两侧以及四川盆地的西边缘.在新生性的破裂带上地震偏浅,如滇西南地震带及张渤地震带.另外,还根据我国震源深度分布特征,讨论了壳幔(主要是地壳)力学行为、变形属性和破坏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