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社会科学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明确自己所肩负的时代使命 ,要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要立足理论创新 ,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潍坊学院学报》2016,(5):28-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指明了方向。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话语体系建设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有赖于自身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紧紧围绕"特色"这一关键词展开,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关键在创新。创新体现在应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新"问题上,这些"新"问题要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要有"新"转换、"新"方法、"新"话语和"新"交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国立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旗帜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发展中居于理论主体地位。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正在从事的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使在发展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哲学社会科学传承人类文明,资政育人的作用,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之中,说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三次与时俱进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指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肯渎创新.  相似文献   

6.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重申哲学社会科学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是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要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如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意见》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向管理要效益,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7.
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资源主要包括思想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创新资源的生成与创新主体的发现、运用、整合等创新活动息息相关。创新资源不仅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开辟了广阔的素材空间,提供了畅达的信息通道,还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8.
《科技馆》2006,(1):2-3
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9.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具有价值的潜在性、效益的延迟性、理论的时效性、内涵的丰富性等特点。新时期社会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机制,是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充分调动社科研究人员积极性和创造力的迫切需要。在成果评价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和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24(1):F002-F002
(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本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