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蜂毒新多肽部位BVⅠ-2H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学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伟  王本祥  朱迅 《科学通报》2002,47(3):198-202
利用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已有悠久的历史,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研究其抗炎机制及确定有效的抗炎成分,利用凝胶过滤层析、肝素和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蜂毒多肽,并观察蜂毒多肽对小鼠淋巴细胞细胞周期、细胞因子合成及Iκβα蛋白磷酸化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离得到的蜂毒多肽BV I-2H为单一对称峰,电喷雾质谱检测结果表明BV I-2H是蜂毒多肽混合物,其主要成分的分子量为644.8u。BV I-2H可抑制 ConA诱导的上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IL-1合成,可使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呈现明显的G2/M期阻滞。此外,BV I-2H可抑制PMA诱导THP-1细胞合成TNFα,抑制TNFαmRNA的表达及Iκβα蛋白磷酸化。实验结果提示,蜂毒多肽BV I-2H是蜂毒发挥抗炎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利用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已有悠久的历史,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研究其抗炎机制及确定有效的抗炎成分,利用凝胶过滤层析、肝素亲和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蜂毒多肽,并观察蜂毒多肽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细胞周期、细胞因子合成及IκBα(蛋白磷酸化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离得到的蜂毒多肽BVⅠ-2H为单一对称峰,电喷雾质谱检测结果表明BVⅠ-2H是蜂毒多肽混合物,其主要成分的分子量为644.8 u.BVⅠ-2H可抑制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IL-1合成,可使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呈现明显的G2/M期阻滞.此外,BVⅠ-2H可抑制PMA诱导THP-1细胞合成TNFα,抑制TNFα mRNA的表达及IκBα蛋白磷酸化.实验结果提示,蜂毒多肽BVⅠ-2H是蜂毒发挥抗炎作用的重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3.
邵黎 《科学通报》1995,40(2):164-164
我们以往的工作证明束缚应激时,动物(大鼠及小鼠)血清中可产生1种分子量为150及370ku的大分子蛋白质,它能明显抑制由ConA诱导的正常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简称血清抑制因子).本工作在同一模型上研究了不同组织的提取物对正常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试图寻找束缚应激动物血清中抑制因子的产生部位.  相似文献   

4.
转录因子NF-κB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转录因子NF-(B(nuclear factor-(B)是一类普遍存在的、控制着各种基因转录的重要转录调节因子. 促炎症细胞因子、细菌、病毒和紫外照射等细胞外的刺激都能引起NF-κB的激活. NF-κB的不适当表达和激活与各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 NF-κB始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 结合近来对小鼠巨噬细胞LPS/Toll/NF-κB介导IL-12表达的信号通路的研究结果, 评述了NF-(B信号通路及其调控机理的最新进展. 例如, I(B激酶(IKK)的结构与功能、I(B的磷酸化与泛素化、NF-κB二聚体从胞质向胞核的转位以及启动基因转录的分子机理等, 并探讨了NF-κB在临床上可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NF-κB激活的调节机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丹英  翟中和  舒红兵 《科学通报》2003,48(18):1893-1911
NF-κB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细胞中的一种转录因子. 它调节大量与细胞应急反应, 如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和细胞抗凋亡作用相关的基因的转录. NF-κB活化的失调与许多人类病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癌症等直接相关, 因此NF-κB激活的调节机制一直是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NF-κB通常与抑制因子IκBs相结合, 以非活性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 当细胞受到上游刺激因子, 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细菌脂多糖等的作用时, IκB在激酶复合物IKK的作用下被磷酸化, 进而被泛素连接酶复合物E3RSIκB/β-TrCP识别并泛素化, 然后被26S蛋白酶体识别并迅速降解. IκB的降解使NF-κB的核定位序列暴露出来, 进入核内起始转录. IKK的活化是NF-κB激活信号通路中的关键步骤, 同时NF-κB的磷酸化、NF-κB前体的降解等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重点介绍NF-κB激活调节的经典途径及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常美平 《科学通报》1994,39(15):1429-1429
双炔失碳酯作为抗着床的避孕药已应用多年.我们实验室发现其α-异构体对小鼠的一些肿瘤及多种瘤细胞株有明显抑制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它有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向正常单核细胞分化的作用.本文对α-双快失碳酯诱导HL-60分化后对RNA,DNA合成及O_2产生的影响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7.
胡源  高秀  蒋佳宏  冉艳  杜林方 《科学通报》2008,53(16):1897-1901
拟南芥STN7蛋白激酶参与了LHCⅡ蛋白的磷酸化和状态转换过程. 本研究根据STN7激酶的蛋白序列, 合成了一段含11个氨基酸的亲水肽段, 与牛血清蛋白BSA偶联后, 免疫家兔制备得到合成多肽的抗体, 免疫双扩散和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该多肽抗体效价和特异性较高. 借助该多肽抗体、磷酸化抗体和低温(77 K)荧光, 研究了温度对拟南芥LHCⅡ蛋白的磷酸化、状态转换和STN7激酶表达的影响. 结果表明, 温度不仅调节LHCⅡ蛋白的磷酸化水平, 而且还调节STN7激酶的表达水平. 另外, LHCⅡ蛋白的磷酸化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与STN7激酶表达量的变化趋势相对一致, 并且与状态转换密切相关, 为LHCⅡ蛋白磷酸化及STN7激酶表达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小鼠BRI3基因的克隆及其诱导细胞死亡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丽珠  喻红  应明耀  唐炯  周炜  赵寿元  李昌本 《科学通报》2001,46(18):1546-1549
为了阐明TNFα作用的分子机制,用抑制消减杂交(SSH)技术和反转录PCR(RT-PCR),从hTNFα处理过的小鼠脑血管内皮细胞(bEnd.3)总RNA中扩增并克隆BRI3的cDNA,构建了BRI3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融合的表达载体pEGFP/I3,转染L929细胞后,发现EGFP/I3融合蛋白位于细胞质里,通过TUNEL法检测或流式细胞仪分析初步表明,该融合蛋白在L929细胞中的表达能够导致细胞死亡,而且这种细胞死亡能被L929细胞中表达的Bcl-2蛋白所抑制,提示BRI3基因的功能可能与TNFα的细胞毒作用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CD4 T细胞体外转化获得具有下调免疫作用的双阴性T细胞(DN T细胞),利用DN T细胞预防性治疗常规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小鼠(Mus musculus)模型.观察EAE造模组和DN T细胞预防治疗组两组小鼠EAE评分、体重、关键淋巴细胞因子、组织切片的区别,探索DN T淋巴细胞发挥功能的可能机制.首先诱导获得了抗原特异性的DN T细胞;其次发现一次DN T淋巴细胞的过继输注可以显著降低EAE造模的发病程度,缓解小鼠因为EAE发病而造成的体重减轻;同时和造模组相比,DN T细胞预防组脑部组织淋巴细胞浸润略有减轻,血浆中IL-2和IL-4的分泌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最后通过CFSE增殖实验证实DN T细胞可以显著抑制EAE模型中致炎CD4 T细胞的增殖.本研究证实体外转化的DN T细胞可以减轻EAE模型的发病程度,这种预防作用与DN T淋巴细胞可以抑制致炎CD4 T淋巴细胞的增殖相关.  相似文献   

10.
白藜芦醇双向调节核转录因子-κB活化和HEK293细胞增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红  程桂芳 《科学通报》2005,50(9):885-889
白藜芦醇(resveratrol, Re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多酚化合物, 临床前研究显示其具有抗氧化、抗炎以及潜在的抗肿瘤作用. 为进一步了解白藜芦醇临床应用的可能性和安全性, 研究了其对于人胚肾HEK293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利用台盼蓝拒染方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 PI染色-流式细胞分析法测定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 利用稳定转染的HEK293/luc-κB细胞株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测定细胞内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水平, 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人白介素-8(IL-8)含量. 结果表明, 经10-7 mol/L白藜芦醇处理48 h, HEK293细胞增殖明显增加. 在联合10 ng/mL 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处理时, 10-8~10-7 mol/L白藜芦醇(24 h)和10-6 mol/L白藜芦醇(48 h)也可明显促进细胞增殖. 10-4 mol/L白藜芦醇单独或联合处理均明显抑制细胞生长. 处理24 h时, 10-7 mol/L白藜芦醇显著下调内源性和TNFa诱导的NF-κB活化, 但在10-4 mol/L浓度下明显上调NF-κB活化. 10-4 mol/L 白藜芦醇还明显增加培养液中IL-8含量, 引发明显的S期细胞周期阻滞并伴随轻微细胞凋亡; TNFα对10-4 mol/L白藜芦醇的上述活性具有协同作用. 由于白藜芦醇可以双向调节体外细胞增殖, 对其可能的临床应用应予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1.
《科学通报》2012,(30):2892
发展合成具有多种功能基团的手性非天然氨基酸具有重要的药物化学意义,同时将其设计引入到多肽片段中也是发展新的多肽药物的重要策略和方法.手性α-羟基-β-氨基酸是许多具有药物活性多肽的关键组成单元,也是一些复杂天然产物的组成部分,如紫杉醇(taxol)的侧链结构就是顺式的手性α-羟基-β-氨基酸,而其也是构成leuhistin的核心骨架.虽然对于合成α-羟基-β-氨基酸已经发展了多种  相似文献   

12.
蛋白激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乐志培 《自然杂志》1999,21(1):24-33
蛋白激酶的研究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即“可逆蛋白质磷酸化”)是所有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磷蛋白(千种以上)活性、性质改变的“开关”,因此,可以通过用人工方法对功能蛋白(酶)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化学修饰和去修饰来调节细胞代谢、生长、分化、增殖,这一方法在农业、医药、食品和化学工业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值得指出的是,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赵玉芬已经合成了几十种具有催化功能的磷酰氨基酸,并提出了“微型酶”学说.众所周知,氨基酸本身化学性质十分稳定,无催化活性,当它与磷酸作用合成磷酰氨基酸时变得极其活泼,具有催化剂的功能,为模拟酶的研究和合成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途径和领域.可以设想,以氨基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或多肽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修饰和去修饰必将使蛋白质或多肽具有许多新的化学性质和功能,为模拟酶、酶工程、蛋白质化学工程的研究和应用开辟新的途径,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大鼠淋巴细胞中存在神经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宇彤  孙兆玉  邢立愚  王宪 《科学通报》1997,42(24):2653-2656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peptide,CGRP)是于1982年在人和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发现的一种含37个氨基酸残基的神经肽。它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对心血管、消化、呼吸、骨胳肌、泌尿、生殖以及免疫等系统均有调节作用。近年来,在免疫细胞中发现了20余种神经内分泌多肽,但迄今为止尚未见CGRP在免疫系统中合成和释放的报道。本文选用大鼠胸腺和肠系膜淋巴结的淋巴细胞,通过放射免疫分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测定这些淋巴细胞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活性物质(CGRP-like immunoreactivity,CGRP-LI)的含量,并鉴定其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14.
在以前的研究中, 本实验室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 从人KT3 T淋巴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到一个与CD2胞内区结合的新的蛋白分子, 称为v-fos转化效因子(v-fos transformation effector, Fte-1).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鉴定了Fte-1与CD2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和Fte-1的生物学功能. 应用研究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生物传感器分析了CD2胞内区与Fte-1结合特性和亲和力, 表明二者确为特异性结合, 其解离常数KD值为10-7 mol/L; 分子缺失突变和体外磷酸化实验结果表明, Fte-1可被蛋白激酶C(PKC)磷酸化, 其磷酸化位点为Ser238; 基因表达研究显示, 在Jurkat 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Fte-1呈簇集性分布; CD2单克隆抗体T11刺激Jurkat T淋巴细胞后, Fte-1这种簇集性分布特征消失, 而趋向细胞膜, 并与 CD2共定位于细胞膜区域; Fte-1的PKC磷酸化位点Ser238突变为Gly238后, 其与CD2分子的共定位能力丧失, 表明Fte-1的Ser238的PKC磷酸化对Fte-1和CD2在T淋巴细胞内的结合起关键作用; 使用Fte-1干扰RNA技术抑制Fte-1在Jurkat 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 可抑制佛波酯(PMA)和离子霉素(ionomycin)引起的Jurkat T淋巴细胞激活后凋亡, 提示Fte-1参与了CD2对T淋巴细胞凋亡的调节. 上述结果进一步确证Fte-1是CD2胞内区的特异结合蛋白, 并可能参与了CD2介导的细胞凋亡信号传递.  相似文献   

15.
饶静一  诸致远  刘世勇 《科学通报》2009,54(8):1093-1098
采用聚环氧丙烷双氨丙基醚(NH2-PPO-NH2)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γ-谷氨酸苄酯-N-羧基内酸酐(BLG-NCA)开环聚合, 在碱性条件下通过水解脱保护反应, 合成了含多肽的全亲水性三嵌段聚合物PLGA-b-PPO-b-PLGA. 该聚合物同时具有pH和温度响应性的多重胶束化性质, 并且在胶束化过程中同时伴随着无规线团与α-螺旋结构之间的构象转变. 通过核磁共振谱(1H NMR)、激光光散射(LLS)、变温透过率和圆二色谱(CD)等测试手段对该含多肽杂化三嵌段聚合物的胶束化行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已知许多蛋白激酶及蛋白磷酸酶参与了ABA诱导的气孔关闭信号转导过程, 而H2O2是ABA信号转导链的下游信号成分.运用表皮条生物学分析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 研究促细胞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对蚕豆保卫细胞中ABA诱导H2O2产生的调节作用.用MEK1/2专一抑制剂(PD98059)处理蚕豆叶片的下表皮, 抑制了ABA诱导保卫细胞内H2O2的产生和气孔关闭.ABA和H2O2诱导气孔关闭后, 再用PD98059处理, 可以使关闭的气孔重新开放, 与之相对应的是PD98059使ABA诱导的、已增强了的H2O2探针荧光强度降低.而且PD98059不能阻断水杨酸诱导的H2O2的产生及其气孔的关闭, 因此, MEH1/2调节ABA诱导保卫细胞中H2O2产生和积累具有专一性.总之, PD98059通过抑制ABA诱导的H2O2的产生并清除其积累而阻断了ABA诱导的气孔关闭.因此, MAPK的激活在保卫细胞H2O2信号的产生、放大及其专一性应答信号刺激的反应中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郭青娟  彭涛  常天驹  张刚  姜伟  李颖  李季伦 《科学通报》2014,(13):1215-1222
基于前期对固氮酶催化过程中存在两条电子传递通路的推论,探索从与P原子簇共价相连的β-93Cys出发至FeMoco之间重要的氨基酸位点.通过分析固氮酶钼铁蛋白的结构,利用体外定点突变和基因替代技术,将产酸克氏杆菌(Klebsiella oxytoca)固氮酶β-102Asn,α-431Lys和α-423Ile位点分别替换为β-102Ala,α-431His和α-423Pro,获得Nβ102A,Kα431H和Iα423P突变株.3个突变对细菌固氮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Iα423P突变株几乎无固氮生长,细胞乙炔还原活性显著下降;在42 L发酵罐中培养,其细胞最高固氮酶活性仅为野生型菌株的1/6;qRT-PCR检测发现此突变株nifD基因4倍的上调表达.分离纯化Iα423P钼铁蛋白,其最高C2H2和H+还原水平分别为野生型的13%和21%.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推论,突变固氮酶的催化活性显著降低,或与直接打破α-423Ile与高柠檬酸长臂之间的氢键有关,推测α-423Ile是固氮酶催化底物还原过程中,电子经高柠檬酸长臂进入活性中心Mo位的入口氨基酸.  相似文献   

18.
日本食品综合研究所最近证实,豆浆中含有一种可抑制黑色素合成的物质.黑色素是让皮肤变黑的色素.皮肤在受到紫外线照射时,便促进黑色素分泌,让皮肤变黑.黑色素是由氨基酸之一的酪氨酸合成的,而豆浆中的物质成分亚油酸,具有阻止细胞产生酪氨酸合成所必需的酶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G蛋白α亚单位q/11亚型(Gαq/11)的调节及其可能机制。培养大鼠主动脉VSMC,有[^3H]-亮氨酸掺入法测定细胞蛋白质合成,采用免疫印迹法VSMC Gαq/11的含量。结果显示,AngⅡ刺激VSMC1,6h引起Gαq/11蛋白的下调,刺激12,24h可使Gαq/11蛋白明显增加(P<0.01);而[^3H]-亮氨酸掺入量在AngⅡ刺激24h才明显增加,应用I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A1receptor)拮抗剂losartan,PLC抑制剂U73122可完全阻断AngⅡ引起的Gαq/11下调和上调的双相反应。这提示AngⅡ可以调节VSMC Gαq/11的含量,从而诱导VSMC肥大,其信号转导途径主要是经由AT1受体-PLC通路介导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苯甲醇与4,4′-联吡啶,PbCl2,I2在乙腈和水的混合溶液中的溶剂热反应,得到新颖的具有碘离子和氯离子混合的苄基紫精卤代铅盐[(BV)2(Pb5I8Cl6)]n(1)(BV2+=苄基紫精或N,N′-二苄基-4,4′-联吡啶鎓).化合物1的阴离子结构可视为通过共享PbI3Cl3,PbI5Cl或PbI6八面体的边缘形成的一维[Pb4n-5I8Cl6]n链状结构,而BV2+二价阳离子可能是由苯甲醇中的C–O键断裂后与4,4′-联吡啶苄基化原位形成的.在293~443 K的温度范围,化合物1的单晶电导率从1.54×10-6增加至2.11×10-5 S m-1,表明化合物1具有典型的半导体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