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科学》2017,(11):1806-1812
以南京地铁三号线泥水平衡盾构下穿秦淮河施工为背景,对施工期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揭示了双盾构下穿秦淮河施工沉降的规律.同时采用有限元中的渗流应力耦合算法对双盾构下穿秦淮河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对双盾构下穿秦淮河施工的沉降规律进行验证,以此揭示双盾构隧道下穿河流的一般规律,为以后的工程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针对成都地铁18号线合江车辆段出入线大盾构小间距超浅埋下穿东风渠工程,提出了用黏土换填河底的淤泥、施工隔水层和抗浮压板、控制盾构掘进参数、改良渣土以及壁后二次保压注浆的综合措施,有效解决了下穿河流安全施工风险问题,提高了盾构隧道管片结构的抗浮能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建立了大盾构小间距超浅埋下穿河流安全施工技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盾构下穿施工影响下的既有高铁线路的沉降规律及控制沉降的盾构施工参数,结合黄泛区富水粉砂层地质条件下淮安地铁1 号线淮安东站—盾构工作井区间土压平衡(EPB)盾构隧道下穿连镇高铁线路的施工参数和现场实测资料,分析盾构下穿施工中高铁路基及站台沉降的变化规律,探究盾构施工参数与地表沉降的关系.结果表明:站台区域的沉降槽...  相似文献   

4.
盾构下穿地铁运营隧道沉降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确保盾构安全顺利地下穿地铁运营隧道,避免下穿过程中引起运营隧道过量沉降,影响既有线运营安全,以北京地铁14号线阜通西站~望京站盾构区间隧道下穿地铁15号线运营隧道为工程背景,对左右线盾构2次下穿15号线运营隧道施工过程和沉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在分析右线盾构首次下穿地铁运营隧道结构沉降规律的基础上,制定了左线盾构二次下穿运营隧道的施工参数和相关控制措施,确保了二次下穿运营隧道结构沉降控制在-3 mm以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设定较高的土压力,采用盾体上的径向注浆孔向盾体和土体之间的空隙注入填充物,提高同步注浆浆液质量和及时进行二次补浆等措施能够有效减小运营隧道结构沉降;盾构施工引起15号线运营隧道的横向沉降范围与施工参数基本无关,左右线穿越有明显的叠加效应,叠加区域内,横向沉降显著影响区域在0~4 D;在不采取超前预加固措施的基础上,仅通过合理设定盾构施工参数和隧道内采取相关措施,能够将15号线隧道结构沉降控制在-3 mm以内。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价值,特别是对盾构下穿运营隧道施工方案的制定具有较强参考价值,也可为国内外类似盾构下穿既有线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刘庆丰  吴剑  刘凯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2):4939-4947
以昆明轨道交通4号线左右线并行下穿既有昆明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为背景,结合数值模拟以及现场监测等方法,研究近接施工对既有隧道以及周围地层的影响规律,提出盾构近接相关的施工控制技术。首先,建立新建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盾构区间的三维有限差分计算模型,通过计算分析最终选择先下方区间、再上方区间的施工顺序,对既有结构及地层的扰动最小;其次,在现场建立试验段积累在类似下穿段地层中的盾构掘进经验,确定盾构下穿2号线的施工参数,并验证克泥效工艺的效果;最后,通过将现场监测数据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建议工程中加强信息化施工和相关施工优化措施,以保证2号线地铁盾构隧道及地铁车站的结构安全和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地下工程对稳定性、承载力、安全性的要求,采用了一种掘进施工技术,以成都地铁5号线工程为例,明确地铁盾构下穿建筑群的重难点,详细分析地铁施工中盾构下穿建筑群的掘进施工技术。研究表明,在条件适应的情况下,应用盾构施工技术,能够获取理想的施工效果,更好的满足地下工程质量要求,为后续相似工程施工开展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紧贴桥梁桩底某暗挖区间施工对桥桩的影响,以下穿小月河桥的北京地铁27号线(昌平线南延)盾构区间隧道工程为背景,对下穿小月河桥段区间盾构隧道进行了设计,并用迈达斯/岩土和隧道分析系统(MIDAS/geotechnical and tunnel analysis system, MIDAS/GTS)有限元软件对盾构区间近距离下穿小月河桥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大断面盾构区间下穿小月河桥施工过程中桥面、盖梁及桥桩位移变化规律特征;总结了盾构区间近距离下穿桥桩施工过程中桥桩附加应力变化规律;揭示了盾构区间近距离下穿小月河桥施工过程中桥桩差异沉降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冯长胜 《科技资讯》2009,(10):99-99
本文结合北京地铁4号线灵境胡同~西四区间盾构下穿万松老人塔的工程实践,通过地层变形特点和原因分析,提出盾构施工过程中控制地层变形的措施,为地铁盾构下穿古建筑乃至其它建筑物施工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李明芳 《科技信息》2009,(15):279-280
路桥过渡段结构的重要性使铁路、公路工程施工中广泛得以重视。秦沈线路桥过渡段填料设计采用级配碎石或A、B组粗粒土结合土工材料加固,施工中大多采用级配碎石。笔者通过秦沈线的施工,浅谈路桥过渡段的施工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当盾构隧道下穿城市建筑物时,因隧道周边土体与建筑物间存在相互作用效应,盾构施工诱发的地面沉降必然与其穿越无建筑物的自由地层有所不同.为此,通过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无锡地铁1号线盾构区间部分风险点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分析,并将计算结果和现场实测数据对比,揭示了盾构施工扰动对地层位移场以及建筑物隆沉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1.
路桥过渡段问题是路桥施工的"通病"。本文主要探讨了路桥过渡段路基路面沉陷的成因及常见问题,以及路桥过渡段路基路面施工问题解决措施,希望对路桥施工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宋立夫 《科技信息》2009,(19):223-224
京沪高铁三标段六工区正线全长18.318公里,路基全长14.43km,占正线长度的78.8%,被区段内的17座大中桥梁和62座(变更后)排洪、立交、灌溉钢筋砼框架箱涵分割成相对独立的79段,共包含路桥过渡段及路堤横向构造物过渡段158处。线长、点多、面广,且与桥梁台背及横向构造物的施工相互干扰大。因此如何控制过渡段路基的施工质量和变形,确保路堤、过渡段与桥梁或横向构造物在纵向刚变上的均匀性.使之真正在路堤和桥梁或横向构造物之间起到过渡和衔接的作用,以提高列车在运行中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成为本区段内施工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3.
多线叠交盾构隧道近接施工模型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线叠交软土盾构隧道是随地铁建设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复杂隧道空间布置形式.针对多线叠交盾构隧道垂直上、下穿2种典型穿越施工形式,借助室内模型试验,根据盾构隧道近接施工的技术特点和控制要求,采用排液法,重点分析了多线叠交盾构隧道在各穿越阶段下因地层损失和开挖卸荷引起的地表沉降以及既有隧道纵向变形规律.分析结果可为今后类似多线叠交盾构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路桥过渡段的施工必须以工程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施工中应避免病害的发生,从施工策略和施工措施上加强管理,以此来提高路桥施工的质量。该文从路桥过渡段的施工形式出发,论述了路桥过渡段的病害及施工策略,并详细的分析了路桥过渡段的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盾构隧道下穿输水干渠设计参数(最优夹角、最小埋深)对隧道路线选择、干渠扰动影响评价至关重要,现行规范尚无明确规定。随着盾构施工技术成熟,有必要深入研究盾构隧道下穿输水干渠的最优夹角与最小埋深参数。依托郑州地铁10号线下穿南水北调干渠工程,基于Buckingham-π定律推导的相似参数,开展盾构隧道下穿输水干渠设计参数优化室内相似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隧道轴线与渠坡底部相交的局部区域地层沉降量大于周围地层沉降量;(2)当采用朗肯土压力计算值作为盾构仓压值,盾构隧道埋深不宜小于1.5D,夹角不得小于30°;(3)考虑盾构隧道施工对渠表的影响,应优先考虑隧道埋深的扰动影响,其次考虑隧道夹角设计参数的扰动影响。试验结果将为盾构隧道下穿输水干渠设计参数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出行的需要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路桥工程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该文对路桥施工中极易出现问题的过渡段施工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第一,分析了路桥过渡段施工有关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第二,针对路桥过渡段施工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最后对全文作出简单的总结.旨在与同行交流,不断提高路桥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大众出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新建地铁极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行地铁的设计和施工是其重点和难点,土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等条件是其控制性因素.以南京地铁5号线三山街站-朝天宫站盾构区间隧道出三山街站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为研究背景,研究软流塑地层新建地铁下穿既有运行地铁的设计和施工要点.分别选取3种地层加固方案确保盾构机顺利穿越隧道:方案1(管棚+水泥土搅拌桩+袖阀管注浆联合加固)、方案2(微扰动注浆加固)、方案3[水平旋喷桩全方位高压喷射(metro jet system,MJS)加固)],通过对方案加固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选定方案1.随后在选定方案的基础上研究了土舱压力和注浆压力对既有隧道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土舱压力在0.19 MPa以内变动时对隧道控制效果最显著,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注浆压力不宜过大,以防水泥浆液劈裂土体造成土体破坏,应实时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8.
结合某公寓基坑工程,针对地铁盾构隧道下穿该基坑的复杂环境条件,首先采用简化大井法计算帷幕失效(工况一)下基坑降水坑外地层的水力坡降曲线,采用二维有限元渗流法计算帷幕有效(工况二)下基坑降水坑外地层的水力坡降曲线;接着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基坑降水引起地铁盾构隧道的附加沉降,分析基坑降水对下卧地铁的影响.结果表明:(1)考虑截水帷幕失效与有效两工况下,基坑降水引起下卧地铁盾构隧道右线中轴线处水位降深分别为4.2 m、1.5 m;(2)考虑截水帷幕失效与有效两工况下,基坑降水引起下卧地铁盾构隧道右线、中轴线底部最大沉降分别为-2.83 mm、-1.3 mm,均满足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周斌 《甘肃科技》2011,27(9):105-107,41
由于地铁重叠盾构隧道的净距过小,给设计和施工带来困难。以深圳地铁3号线老东区间近接盾构隧道为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两盾构隧道在上下平行重叠、重叠过渡段(-45°和45°)、水平平行段4种典型相对位置的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以结构物强度准则对近接盾构隧道进行了分区。  相似文献   

20.
道路与桥梁过渡段不均匀沉降原因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要康 《广东科技》2008,(18):191-192
本文通过对路桥过渡段设计与施工实际情况的分析,系统总结了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并从设计与旋工两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只要做到:路桥过渡段地基处治合理,结构设计充分,加强过渡段施工各个环节的控制,保证每道工序的施工质量,就能防止或减少路桥过渡段的不均匀沉降,从而减轻甚至避免道路桥头跳车现象,对提高道路的安全性与舒适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