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活力课堂是指学生、老师和课堂知识都焕发活力的课堂。它要求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体现学科的发展逻辑和前沿研究成果,教师在教学中能以生动的方式呈现学科的知识魅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并将现实生活与历史知识的有效融合来构建活力课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探索中学历史活力课堂的教学策略,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顾薇 《科技信息》2010,(29):I0261-I0261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借助于有效的课堂活动,采取“活动课堂”式的教学模式来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课堂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学习发展。  相似文献   

3.
侯冰 《科技咨询导报》2014,(18):121-121
当前,生物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生物知识体系建构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对生物教师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对于教师课堂教学设置一些“小问题”,可以极大激发学生探究生物学科奥秘的兴趣,而实施“小问题”教学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高中生物知识的体系构成,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实践的能力和问题意识的产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加有效的投入到研究生物的教学上去,从而可以促进学生的朝向个性化的发展以及学习知识能力的增长。老师在教学上实施“小问题”教学是以教师课堂上设置的“小问题”为导向,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体的一种教学策略,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生物知识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生物学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传统的生物课堂缺少活力,课堂气氛沉闷,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实践证明生活实例切入生物课堂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引入生活实例。教师要抓住生活实例这一有利的课程资源来进行教学,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出发,让这些活生生的生活实例走进课堂,将知识生活化,使学生切身体验到生物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为将来从事生产生活做更多的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5.
历史课总让学生感觉枯燥和没意思,总摆脱不了"二流学科"的尴尬境地,给了历史教学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但是,历史课却是德育的重要阵地,以及现实考试的压力,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激发活力,从而改变历史课中枯燥和沉闷的氛围。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目标,要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活力;历史教师着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灵动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活力;历史教师还要充分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喜欢历史课堂教学,才能增强学生对历史课的关注和信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政治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中,除原有的实践活动要求外,又补充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中,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强调要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成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应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政治课堂。  相似文献   

7.
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创设有意义的数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把以往的"默默无声"变成"各抒己见","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教师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灵感的火花在数学课堂上飞扬.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们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们学习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打造自己品牌的高效课堂,给小学数学课堂注入注入鲜活的力量,使它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有机构成的,二者相辅相成。然而,过去我们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从课前的备课到教学过程等各个环节的设计,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忽略从学生这一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这种教学方法因为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根本,不是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不是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所以,教师的主动性没有体现在教学设计上,而是注重在课堂上如何“控制学生”,忽视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尽量开发和保护学生想象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可以架起现实生活与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将学生带入一种超越时空的教学意境,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激起他们的学习情绪,挖掘他们的潜能。创设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各种情境,是顺应新课改,优化课堂教学、推动学生持续发展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也是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是“你讲我听”、“你问我答”、“教师教学生学”的状况,在这种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中要激发课堂的活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堂要关注“学习过程”的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喜 《科技信息》2009,(5):231-231
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数学课堂要关注“学习过程”的教学,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学习过程”,自觉反思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内涵,强化学习过程的教学,并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倪中法 《科技信息》2011,(31):359-359
课堂教学是五年制高职前期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师授课时课堂管理的状态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高低。要实现五年制高职培养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班级课堂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有序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动手来获得知识。课任老师都应该像辅导员一样掌握全体学生状况,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才能策划好课堂活动。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可以架起现实生活与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将学生带入一种超越时空的教学意境,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激起他们的学习情绪,挖掘他们的潜能.创设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各种情境,是顺应新课改,优化课堂教学、推动学生持续发展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也是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原则之一“结构原则”,其核心是“按照最佳的方式”组织教材,科学地安排教学程序,优化课堂,在提高效率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探究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扎实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如何探究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启导自主,让学生成为主角;激发思辩,让学生辩中明理;倡导质疑,让学生创造思维;抓住留白,让学生发挥想象;利用课文插图,搭建语言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5.
知识营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知识营销策略运用于课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口碑提升学院的美誉度。为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了新教学思路,以及课堂知识营销的策略:了解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吻合学生的需求;互动学习;提升自我;不断创新,最终将知识成功营销给学生。  相似文献   

16.
课堂是教师耕耘的土地,是学生成长的沃土,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就要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改革从传统低效、负效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改变。通过改变课堂结构,最大幅度提升单位时间效益,原则是让每一分钟都有价值意义。“教师在单位时空里,将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也就是将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最大化,最优化。  相似文献   

18.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动机与行为,将问题穿插于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之中,让学生从“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师创设情景,善导问题,紧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课堂主要形式,转变教学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对各种活动的体验、感受、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捕捉,针对其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打乱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感悟,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运用教师的智慧去耐心引导学生,这样的课堂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叶飞波 《科技信息》2009,(8):236-236
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交而不往”现象,笔者提出在课堂上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拥有学习的选择权;搭建自由舞台,让学生拥有提问权;追问引导反思,让学生拥有思维阐述权;角色互换,让学生拥有评价权,将学生置于课堂的前台,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建构有效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