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解读《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元素。由于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特殊的文化身份,使华裔作家一方面夸大了东方与西方的差异,强化了东方文化的“他者”形象,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解构了东方主义,从而论证了东西方两种文化平等交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荣获诺贝尔学奖的东方作家,川端康成学作品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与川端康成绚烂多采的纯学作品遥相呼应的是大量的关于“儿童”的描写贯穿了他学创作的始终。他不仅在一般学作品中塑造了丰富的儿童形象,并且还专门以儿童为阅读对象创作了大量的少男少女小说。个人经历、作家的使命感、社会的巨变,促使川端康成将目光始终凝注在“儿童”身上。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种文化碰撞和交融的产物.美国华裔作家大多具有双重文化身份和视野,他们在创作中不同程度地受到白人种族主义者的东方主义视角的影响.然而,不同时代的华裔作家也分别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回应并最终颠覆了白人种族主义者的东方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4.
由于种族歧视与偏见极其浓烈,以至于西方文学作品中华人形象尤其是华人男性形象一直被丑化、扭曲化、极端化。严歌苓写于20世纪90年代末重要的长篇小说《扶桑》中大勇的形象则颠覆了众多文学作品中华人男性弱小、苍白、猥琐的程式化形象,其最具颠覆性的是对扶桑与克里斯东西方爱情的救赎。严歌苓在作品中通过想象还历史以客观,还人物以真实。而华人男性作为一个整体所体现出的民族血性展示了东方古老民族的力量,从而颠覆了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法治话语的研究在构建、翻译等方面都取得一定进展,然而对外传播的研究却鲜有学者关注。在法律东方主义以西方法治为中心的立场误导下,中国为主的“东方”国家法律体系成为“西方”带有认知偏见的被动评价对象。基于此,本文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立场标记特征框架,筛选NOW网络新闻语料库中含有关键词“Chinese legal system”的语料并进行立场特征标注及数据分析,旨在探求法治话语域外传播现状。研究发现,西方媒体立场标记语使用中,认知立场、义务立场和态度立场及其子特征的分布各有其特点,其分布原因与新闻语篇特征、文化差异、意识形态等因素密切相关。为改善法治话语传播现状,提高中国法律形象域外塑造,中国法治话语体系应当继续不断完善,动态更新。  相似文献   

6.
“贵古贱今”的文学批评偏见虽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农业思维、儒道思想都给“贵古贱今”的文学批评偏见提供了发展壮大的沃土,认清这一事实将有利于我们克服“贵古贱今”的批评偏见。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有许多叙写“南洋”土著形象的篇章,由于"南洋"民族生态的复杂多样性,每位作家作品中展现的“南洋”当地人群像也各不相同,然而却几乎同一标志性地呈示出某类相同的文化性格形象图谱,其中“蛮性”与“野性”是其主要通约化文化性格类征之一,作家分别赋予了其多重丰富的生动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对传统女性形象进行了梳理,认为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女人异化史。接着具体分析了一些“五四”时期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将其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仰视中的女性形象;二是俯视中的女性形象。这两种视角都是以男性为本位,故在根本上难以还女性以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9.
带有作家浓厚自传色彩的聂赫留道夫形象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忏悔贵族的典型。聂赫留道夫的忏梅过程寄托了“托尔斯泰主义”的精神实质,其形象是“托尔斯泰主义”的艺术写照,也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叙事学视角出发,结合女性主义相关理论,对托马斯.哈代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文本细读,通过分析他在描写和表现女性人物时把女性视为客体、诱惑者和弱者这三个方面揭示一名男性作家在文本中表现出来的性别偏见和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11.
胡乐容 《科技信息》2010,(16):144-144,147
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女作家。奥斯汀通过对女性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女性意识。她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不同于其他作品的描写,给人以全新的形象,深受读者的喜欢。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早期和后期的主要作品《傲慢与偏见》和《爱玛》两部作品的男主人公达西和奈特利形象的分析,探讨简·奥斯汀女性意识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2.
“娜拉”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中,作为被书写的叛逆者,与易卜生的“娜拉”原型产生了疏离,形成了中国化的“娜拉”系列。中国特有的土壤孕育了“娜拉”形象.形成了中国经典性类型。“娜拉”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构建中发生着嬗变,并在男女作家笔下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现实主义冲击波”是20世纪末出现的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河北的“三驾马车”的作品是其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都客观真实地描绘社会现实、作家也亲身去体验和观察社会,并且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充分显示了“现实主义冲击波”的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14.
文艺理论界对“形象大于思想”的成因已有过很多论述。就笔者查阅过的文献资料看,众多的论述基本上没有跳出以下三个角度:第一,生活材料本身具有抗拒作家偏见的能力。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被视为最有力的例证。托翁原想把安娜写成一个堕落的贵族妇女形象,而作品中实际写出的安娜,却很难给人堕落的感觉。究其原因,作品具体详尽地描写了安娜与卡列宁的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女性形象大多是男性作家按照男性标准去塑造的,这种形象带有性别偏见与误解。因此,从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分析女性形象对解读女性主义是大有裨益的。在美国文学史上,《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勇敢乐观、坚韧不拔的女强人形象。米切尔夫人通过其生花妙笔去诠释其心目中的女性主义。本文通过分析斯嘉丽的价值观以及对待爱情、婚姻与家庭的态度来解读女性主义的思想,分析女性主义对男权统治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日本帝国主义曾打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对中国进行了公然的侵略。占领中国东北以后,日本侵略者对东北文坛进行了残酷的封锁与镇压。日本作家肆无忌惮地为本国的侵略行为歌功颂德,对中国人民极尽歪曲、丑化之能事。透过日本作家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殖民化统治,同时也彻底戳穿了日本侵略者所谓的“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的谎言。  相似文献   

17.
论沈从文、孙犁小说创作的女性化倾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从、孙犁都是现代学史上独特的“乡土小说”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体现了明显的女性化倾向。通过对他们女性形象创作本的解读,既可了解学创作中作家对待导性形象塑造的态度,以及导致其“女性化倾向”现象的更为深隐的创作心理,又可充分认识他们的思想、审美选择与创作个性的独特。  相似文献   

18.
“意象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造的融汇了主体意趣的形象。”①通过意象,作者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到物质中;通过意象,我们也可以解读作者的意旨。对于回族作家张承志来说,意象是一种特有的话语方式。他的小说和散文均呈现出浓烈的诗性。与其说作为作家的张承志创造了作品意象,毋宁说意象创造了作为张承志的作家。本文把作家现实经历及文本透露出的主体经验作为“意”,把作品中选取、塑造的具体形象作为“象”,把二者的交合物群看作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意象群落,剖析出群落的形成因素、群落的特性和群落的指涉意义。  相似文献   

19.
带有作家浓厚自传色彩的聂赫留道夫形象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忏悔贵族的典型。聂赫留道夫的忏悔过程寄托了“托尔斯泰主义”的精神实质 ,其形象是“托尔斯泰主义”的艺术写照 ,也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张炜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有明显的“二元对立”特征 ,在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邪恶的犬儒及流氓无产者的同时 ,也塑造了一批具有正义和理想精神的英雄形象 ,小说从民间立场出发而不是从通行的意识形态出发所塑造的“革命”与“反革命”形象体现了作家的理性思考与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