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就鲁迅与芥川龙之介的思想轨迹、艺术风格、文学特色、创作道路以及历史小说的创作进行了论述,通过作品的举例分析,阐述了作家不同的艺术思想与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2.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他取材于历史,用旧事写新意,探索人性中的利己主义,鲁迅在芥川龙之介的影响下开始了历史小说的创作,《奔月》非常具有代表性。以《鼻子》和《奔月》为中心,从人物形象塑造、体现的社会性与哲理性、艺术手法的异同三个方面比较鲁迅和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之间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3.
《故事新编》是鲁迅致力于文体创新的历史小说。他将神人和圣人还原为俗人。英雄被置于一个解构和建构的尴尬地位,历史被放逐。整个文本体现了反讽和戏拟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故事新编》成为80年代后期新历史小说的精神资源和艺术借鉴。  相似文献   

4.
对革命的书写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新历史小说相较于此前的"红色经典"以及80年代初中期出现的带有启蒙意味的历史小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以"解构"为使命,解构历史目的、解构革命动机、解构英雄神话,表现出了极强的颠覆性。  相似文献   

5.
凌力是当代最深得“红楼”艺术精髓的一位历史小说作家,她的历史小说不论在对历史悲剧的深刻发掘、女性形象的复杂塑造,还是对历史题材的生活化和人情化处理等都深得“红楼”艺术神韵。凌力创作的这种审美追求有利于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深化发展,代表着当下历史小说创作的健康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6.
井上靖是日本战后历史小说创作的重量级作家,在近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享誉世界文坛的历史小说作品,同时主导和影响其文学创作的历史小说观亦经历了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因此其不同创作时期的历史小说亦呈现出相异的文学风格、艺术追求和时代高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就有“文史一家”之说,悠久的史官文化与多样的民间奇闻逸事,都为历史题材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写作资源。即以当代历史小说而言,自1976年姚雪垠《李自成》的前两卷问世伊始,到20世纪90年代凌力、刘斯奋、唐浩明、二月河、熊召政等一批中年作家运用较为传统的历史还原手法,创作出诸如《梦断关河》《白门柳》《曾国藩》《雍正皇帝》《张居正》等一大批优秀的长篇作品,再到以苏童、叶兆言、刘震云、格非、莫言等青年作家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创作的异军突起,中国当代长篇历史题材小说一直都保持着稳健的写作或发展态势,并在当代小说创作中占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8.
历史小说创作存在着危机。本文作者从自身创作经验的反思中明白地告诉人们:必须加强历史小说创作的理论研究,要注重表现深刻的历史观,揭示历史人物丰富的思想内涵,在刻画人物性格上下功夫,借以提高历史小说创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道家文化对于二月河、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思想精髓不仅使二月河、唐浩明获取了匡扶人性扭曲的有利资源,其关于个体独立的精神诉求也启悟作家以一种大胆超异的视角去把握历史的内在精神,并取得了成功。考镜道家文化对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滋养,对于学术文化视野下拓展历史小说研究畛域,加强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艺术的产生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对传统艺术文化进行反叛和解构,以达达主义、波普艺术为例的现代艺术从艺术创作形式上对传统进行颠覆,艺术不再是为了表现集权意志,而是表现当下的时代生活。反本质主义正是为这样的艺术观念的转变提供了理论源泉,随着创作的过程化和艺术的生活化,种种新潮流派的出现唱响着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艺术走向多元。  相似文献   

11.
辛国云是一位把写小说当作幸福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一方面试图突破政治意识形态的羁绊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的束缚,努力与文学创作来自新旧两方面的不利影响搏击。另一方面,坚持文学主体性立场,借鉴中外小说创作经验,关心社会民生,开掘作品的思想深度,不放弃文学作品应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尤其是注重小说创作的审美探索,在作品的可读性、可体验性上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相似文献   

12.
1921年《小说月报》以全新的内容和形式向旧文学宣战,它像一道巨大的分水岭将文学的"新"与"旧"截然分开。但是在中外文化碰撞交汇下,新文学创作者不能立刻摒弃旧有的文学观念,并因概念不清而对小说文体产生认识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3.
根据壮族民间叙事长诗改编的六场壮剧《彩虹》在艺术上的探索表现为意蕴的开掘、情节和人物的增减、表现手法的继承和创新等方面。它在壮剧发展史上的意义不容忽视。总结和剖析它在艺术创造中的经验,对后来者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在早期史剧形式的探索中,主张向西方借鉴,进行"崭新的移植"。但在实际创作中,基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素养,他的史剧形式"移植"打上了深刻的中国烙印。就诗学传承而言,除了近现代西洋戏剧形式的继承,他的早期史剧实际上还继承了四川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元杂剧形式等中国传统文艺形式。在中西方文艺形式的继承中,郭沫若早期戏剧形式探索取得了相当的实绩,对中国新文学话剧形式的探索与开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创新在每一种艺术形式中,都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话题。戏剧的创新往往在新创剧目上体现出来。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壮剧的新创剧目便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使得古老的云南壮剧呈现出一派琳琅满目的崭新气象。  相似文献   

16.
重视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人文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城市改造中应注意保留街区的人文色彩.如果街区建筑采用全部拆旧建新的方式,可能出现两个问题:一,仿传统建筑的新建四合院雕梁画栋影响原街区的建筑风格;二,巨额建筑费用,必然使街区更换新主人,通过原住户表现的老北京风俗也会人去物失.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应考虑以房改加危改的形式,修缮原建筑,保留部分老住房户,政府着重做好街区规划,解决市政设施建设,居民和单位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外迁或留住,留在文化保护街区的单位和居民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共同营造本区域的人文色彩,通过法律的形式把保护规划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17.
刘忠诚是近年来中国剧坛较活跃的剧作家与戏剧理论家,是有思想、有方法的文学评论家,是小说本体意识和作家主体意识很强的新锐小说家。他构建了自己的文艺思想体系,他的文艺探索的逻辑起点是人性本体审美论,他的文艺创作的理论基石是生活与心是的“二源泉”论。他的小说强力追求主体感悟的显示,感觉情绪成为小说的中心,讲究叙事的密度与活性,叙事者往往与人物交织重合,显示了主体创造的内在活力,他的小说是小说领域的一道奇观。  相似文献   

18.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青睐。文章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表现主义为切入点,分析了《红字》这部小说中扭曲的现实和内心的真实、类型化的人物、象征的手法和寓言式的故事等表现主义特征,发掘了这部作品中的现代性,开拓了《红字》研究的新疆域,同时证实了文学思潮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19.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文学作品,文章通过作者对老人与海、小男孩、以及大马林鱼等等描写,探讨标题、文中人物、事物以及场景所蕴涵的象征意义,从而全面深刻地把握海明威文学创作思想的精髓——象征手法。  相似文献   

20.
英国现代小说家劳伦斯在思想与哲学上深受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影响,这不仅反映在二者艺术创作形式的相似上,更集中体现在他们共同的创作旨趣上,即追求艺术与哲学的全新结合。然而,劳伦斯对尼采哲学的继承,具有深刻的个性特征,融人了他对完美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深刻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探索比尼采更细微,也更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