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有名望、最受人爱戴的诗人。作为美国的民族诗人,他的诗歌中充溢着大量的美国文化因素:记录世人对"美国梦"的追求,体现圣经的人物、思想和西方宗教神话、典故,并包含亘古不变的美国信条,这些都是弗罗斯特给人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遗产。诵读他的诗歌对现代人理解美国的精神文化、宗教信仰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方东美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之一,他的哲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华严宗的宗教精神,所以要了解他的哲学思想,不能不了解他的华严哲学.写他思想的著作不少,但大多是从他思想的特点来阐述,本文尝试从宗教的角度出发,来解释他的华严哲学思想,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周慧 《科技信息》2014,(8):29+36
现代医学临终关怀的兴起,为宗教进入现代社会提供了新的渠道,也为现代人解决生死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本文从宗教与医学的不解情缘入手,阐述了宗教对于现代临终关怀的独特作用。通过搜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本文整理出世界三大宗教在临终关怀方面所特有的智慧。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阿奎所建构的理性主义的自然神学体系对西方基督宗教思想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他的人性学说将人视作精神性的灵魂和物质性的身体所构成的特殊的复合实体,强调人的身心统一,充分肯定人的理性认识能力,高扬人的全整性和个体性。这种人性学说不仅成为其宇宙论中贯通整个存在体系的核心环节,也是他建构自然神学方法的起点,同时也为其建构伦理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奠定了基础。在现代,这种人性学说通过新托马斯主义的发展成为注重人的个体意识和精神追求的现代人学思想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5.
宗教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行动等。文章分析了中西方宗教在目的论上的一致性和在宗教精神上的主要区别,阐述了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对各自文化生活的影响,重新审视了中西方宗教文化的现代价值,以期能使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得到良好的发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6.
《科学世界》2008,(6):86-89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宗教,什么是迷信?科学因何有别于宗教、迷信,宗教与迷信又是如何区别?人类是否离不开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心理需求吗?为什么学科学的人居然会追随邪教?所有这些问题,令我们困惑不已。本刊对中国反邪教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从事了大半辈子科学史研究的王渝生先生进行了采访,请他从科学文化的角度解答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7.
《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克罗德作为教会的化身对爱思梅哈尔达进行迫害的时候,他是邪恶的;但是作为一个人,他的痛苦、不幸和追求是值得同情的。他是受害者,是宗教使他异化,使他变为非人。当他人性的部分一旦复苏,他表现出来的即是真诚,也是罪恶的疯狂。他是作品中灵魂最痛苦的人。  相似文献   

8.
宗教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是一个既敏感又不断引起争议的问题,本文对恩格斯关于早期基督教与现代社会主义的有关论述的研究中,着重分析了他所运用的方法论标准问题,从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只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才能全面辩证地看待宗教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9.
宁威 《世界知识》2013,(9):24-25
此次宗教冲突对我国的影响不如缅北冲突那样直接,但它的威胁是潜在的,甚至更为深远。就在缅甸总统吴登盛前不久结束了他的"系列西方之旅"之际,国内迎接他的却是愈演愈烈的宗教冲突:一场席卷全国的宗教冲突给缅甸的国家形象和改革进程都蒙上了浓重的阴影,也让生活在缅甸的穆斯林人陷在深深的恐惧之中。神秘大火平添许多猜测4月2日凌晨,仰光市波塔堂区的  相似文献   

10.
在无尽矛盾中挣扎的"兔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菁 《长沙大学学报》2007,21(6):98-100
《兔子,快跑》是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兔子三步曲之一.绰号"兔子"的主人公哈里·安格斯特罗姆自身一无所成,家庭矛盾重重,原本笃信的宗教也因日渐世俗化而无法再导引其心灵.他困惑、彷徨,唯有以"逃跑"来防御、抵抗向他包围过来的巨大的看不见的异化的力量.小说深刻地反应了遭遇精神危机的现代人的矛盾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当今时代,技术似乎成了绝对的价值,甚至变成了某些人绝对信仰的偶像.汉斯·昆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技术进步.否则,技术进步在发展人性的同时,也一定会损坏人性.他认为,我们必须放弃对技术统治论的信仰.通过借助世界伦理实现的对技术的"综合",人性的全面实现才会成为可能.真正的宗教是为人性服务的.宗教和人性之间是相互的辩证关系:真正的人性是真正的宗教的前提,即人性是一种对每一种宗教的最低要求;真正的宗教则是对真正人性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穆旦是中国新诗派诗人中风格最浓烈且最有成就的诗人。作为一位自觉的现代主义者,他走过了一个从荒原意识到宗教情绪的心路历程。荒原意识表现为对现实生活、战争、爱情、历史和未来的批判、怀疑、否定以及绝望的反抗。对荒原世界的拯救,诗人的选择是对基督教的皈依。他诗作中的宗教情绪表现为对人生苦难的体认,对生命与死亡的理解,对上帝的赞美和祈求。  相似文献   

13.
当今时代,技术似乎成了绝对的价值,甚至变成了某些人绝对信仰的偶像。汉斯·昆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技术进步。否则,技术进步在发展人性的同时,也一定会损坏人性。他认为,我们必须放弃对技术统治论的信仰。通过借助世界伦理实现的对技术的“综合”,人性的全面实现才会成为可能。真正的宗教是为人性服务的。宗教和人性之间是相互的辩证关系:真正的人性是真正的宗教的前提,即人性是一种对每一种宗教的最低要求;真正的宗教则是对真正人性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身处世纪之交新旧力量对比的特殊时期,他对旧时代基督教教义束缚现代人自然人性的行为深感不满,同时他深切关注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对人类非理性追求的干预和控制,因此在劳伦斯的文学作品中很容易找到作家本人反传统伦理道德和反对宗教文化信仰的痕迹.尤其在小说《虹》和《羽蛇》中他的基督教文化立场和归属尤为明显,本文基于此对劳伦斯的宗教观进行梳理和界定.  相似文献   

15.
由于命运的不幸,史铁生为求思想上的解脱看了一些宗教类的书,也曾不断地谈佛说道谈信仰谈宗教。这期间,史铁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对宗教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形成了独具精神个性的宗教观。主要内容是:佛(神)不是福报的源泉而是苦难里心魂的一条救路;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天堂在人追求信仰的过程中;宗教精神不等于宗教,宗教的要旨是靠神对人的拯救,宗教精神是人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对自我的拯救。史铁生宗教观的实质是为自己为人类寻求灵魂的归宿。  相似文献   

16.
奥尼尔戏剧中对宗教信仰有两面性:追求与怀疑。这在他后期剧作《送冰的人来了》里有充分表现。该剧中,宗教的仪式感、而且手法的使用都由显到隐。奥尼尔对人与神关系的关注实为对人与人关系的探讨,在对宗教的皈依和背弃中,剧作家陷入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对上帝和神灵的信奉与膜拜,是人类所向往和追求的最高境界。进入近代,传统宗教衰微,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科学的发展对宗教的消解。俄国与美国都是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但是,它们的宗教信仰仍然存在,这说明在现代社会,科学与宗教并非绝对对立而不能相容。我们要全球性的呼吁科学与人文和谐发展,而且这个“人文”中应该包括宗教。  相似文献   

18.
翟媛媛 《科技信息》2009,(30):76-76,78
现代人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的转型期,转型带来了价值观念、社会秩序、心理承受力的巨大震荡。观念混乱、心理脆弱、行为失范等一系列社会心理和行为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重建社会秩序,恢复人际信任、确立人的自信,从容应对社会变迁,实现人生价值,这是摆在每一个现代人面前的重大任务。宗教文化作为现代人建构其人生观的一种思想资源,也是与世俗文化融通互补的重要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宗教文化中的合理价值部分,对于缓解现代人的精神压力,填充现代人的精神空白,巩固和重树现代人的伦理价值观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费尔巴哈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这一著名的论断,指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性,上帝是人类赋予自身的神性。著名的文学家乔治·爱略特接受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观,并在长篇小说《织工马南》中,通过主人公一生的探索信仰的旅程,阐述了自己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理解。最后,作者分析了爱略特这一宗教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美学进入中国担当了思想启蒙的任务,美学作为对现代性批判的人文价值就体现在为人生而艺术美育代替宗教等审美命题中。在深化中国现代美学人生论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应该重视美学作为感性认识的方法论意义。中国现代美学研究应该拓展其研究视域,对中国现代人审美经验进行现象描述,从中勾勒现代转型之际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