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目的是进行诗与思的对话,归根结底还是探讨存在。诗与“在”的关系,是海氏诗学框架的核心内容,诗与“在”的关系又进一步引申为艺术与真理的关系,本从真理如何被遮蔽的问题入手,试图读解海德格尔诗学的内涵。艺术是无蔽的真理显明的一种方式,诗是危机的拯救,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对诗与在的探讨最后又转入了对语言的探讨,无法走出语言的牢笼。只有在实践中,把艺术变成为社会变革的一个因素,才可以解放被传统理性压迫的力量,显现艺术的真理,确立艺术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传习录》可以进行多种解读,王阳明在书中对“经”的阐释,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以“心学”为核心的伦理批评。结合《传习录》的文本具体分析后可以发现,王阳明采取的策略:以从“心学”入手的伦理评价作为解读策略,以经书为本、心学为体作为言说策略。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与禅宗在语言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是其对主客形而上学的批判在后期的延续.也是非对象化运思在语言观上的表达。禅宗以得悟为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认为“语言文字,徒劳施设”。但海德格尔提出的“语言乃是存在本身既澄明着又遮蔽着的到达”这一观点与禅宗“心非相,非离语言,非不离语言”的观点存在对话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一般认为,里尔克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主观表现的诗歌,中期的“物诗”,后期存在论意义的诗歌。值得注意的是,“物诗”中的“物”不在象征,也不在物的客观描绘,而是抵达物的本质。本文借鉴海德格尔对“物”的独特阐发,从物之为物、物与人、人之为人几个方面把握里尔克的“物诗”。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的“无字诗”作为一种接近于“零度限制”的文本,在允许最大限度的自由阐释的同时,也为读者的创造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它既可以解释为一首描绘创世纪的宗教诗歌,也可以看做是诗人对创作行为和诗歌形式本身的反思。但作为一种文体实验,它又是一个不可重复的“孤例”。  相似文献   

6.
在美学境界中,审美体验会深深受到各民族思维特质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庄禅思想,以它独特的思维运思方式──悟,渗透于中华民族的审美体验之中,也因而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殊的整体直观运思方式,进而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于是,正确地把握“悟”,便成了艺术审美体验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与现象学的“现象学还原”理论对《红楼梦》中的“钟”进行新的阐释,同时借鉴海德格尔批评凡·高《农鞋》的方法,对“钟”进行“个体直观”和“本质直观”的解析。指出“陌生化和现象学还原”能够唤回“物”作为“物”的真实感受,激活现代人原本生动的感受力,提供了解析《红楼梦》的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热爱荷尔德林所需的门槛很高,哲学家海德格尔、诗人海子和普通爱好者,都没有资格。  相似文献   

9.
“物”在里尔克和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物”是人的存在之所,是人的生命家园,人和“物”之间有一种原始的本原关系。但随着对象性思维的发展,人与“物”的天然关系被破坏了人和“物”无家可归,因此,他们提出要看护“物”,维护“物”的圆满自足,让“物”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但在世俗的功利活动中,“物”的物性消失不见了,只有艺术作品中,“物”才能得到看护,才能成为“纯粹之物”,秉有它的全部光辉与尊严,拥有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无”作为玄学范畴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也是品位极高的中国哲学美学范畴。它的内涵到20世纪在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那里得到了阐释。“空”是无的变体,其本质是“悟空”、“悟道”,是文人所追求的美的人生境界。“玄”作为“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的人生体验而进入美学领域。“妙”是“非意象形称之可指”的,是“玄”的另一概念指称,但又不尽相同,它的美学内涵恰与西方的“美”相类,它的出现提高了玄学论美学的品位,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黑人桂冠诗人”兰斯顿·休斯自从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疲惫的布鲁斯》起,便成为了用诗阐释美国黑人生活的权威。本文将对休斯诗作中频频出现的“梦”这一主题进行解析,以探讨休斯的黑人“新美国梦”的核心与本质及其对传统“美国梦”的质疑与挑战。  相似文献   

12.
“连类举似”和“互映相发”,作为钱锺书文学批评的一种阐释策略,指的是通过对具有互文关系的文本(话语)的发掘、呈现与思考,来进行意义的解释与抉发。这种以现象的聚合来最大程度地显现意义的做法,具体而言可分为自显自明、以诗解诗、互文归纳、修辞分析等类型,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完全可以和西方互文性理论的互文阐释思想相互比照与对话。  相似文献   

13.
文学接受分之为社会接受与个人接受两个层次,个人接受受社会接受的影响和制约。文学批评者起着社会接受代言人的作用,他们的立场观点、思维方法、表达技巧无不深深地作用于个人接受者,具有着欣赏导向的功力。而文学批评本身,就其批评主体对批评客体所持的思维方位或思维角度来说,即可分为无我思维与有我思维;宏观思维、中观思维、微观思维等不同形式。无我思维是思维主体力求避免自己的意识介入思维客体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完全置身于批评客体之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反馅”,尽量详细地把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印象阐释出来,以图对其社会的、历史的、美学的价值作  相似文献   

14.
关于《庄子·天地》篇中“象罔”概念,自古以来训者甚众。有从中国传统“象”思维的角度出发将其理解为“似有形而无其形质”的一种“虚象”;也有从“无”的角度将其作“无心”“无形迹”之解的。结合前人“象”与“无”的双重阐释视角,将“象罔”概念作“无心”与“几微”之象加以理解,即以“无心”之状态得“无心之象”而后才能得“道”,同时这一“无心”之象其本身也是一种“几微”之象,是在获得庄子所言“玄珠”之前的一种萌兆。  相似文献   

15.
"实践存在论"是近年出现在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本体论倾向的理论.它是将马克思的"实践观"与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两者组合而成,其理论指向在于超越和破除主客二元论思维.考察马克思的"实践观"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考察自古希腊以来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思维和近代认识论哲学转向之后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我们发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最终走向的是"存在"的形而上学和"此在"的绝对主体性,它对二元论思维和主客二元对立的克服是极其有限的.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建立其上的"艺术生产"论,通过"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掌握方式",不仅克服了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和形而上学二元论思维,而且也超越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  相似文献   

16.
在一首诗中,只有当自然解脱其衬托的次要作用而成为审美的主要对象,我们才称这首诗为自然诗或山水诗。对自然山水的观赏,诗人在创作中采取的是一种“以物观物”的观照方式,作者不以主观的情绪或知性的介入去扰乱眼前景物内在生命的生长与变化,力求以自然自身构作的方式构成自然,以自然自身呈现的方式呈现自然。这种审美意识并不是一种天赋能力,而是一种罕有的文化现象。中国山水诗的运思、表达方式的审美追求深受中国本土文化——道家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诗史思维”纵论杜甫诗学,详细论述了杜诗中诗与史的异质同构思维特征、诗史思维的精神指向、诗史思维的文化底蕴、诗的时事化与时事的诗化及诗史思维中的叙事主体及时间距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中国学的形式批评陷于了难以有效言说,因而也愈来愈尴尬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缘于我们自身消费性的阐释思路,这是一种被动消极的研究方法;二则与形式批评理论本身不无关系,其狭隘的研究思路使形式批评的思维空间过于逼仄,致使其话语空间受到限制,无法得到应有的拓展。走出困境的对策也有相应的两点:一是需要我们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立场。执行一种生产性的、也是积极主动且富有主体精神的研究方法;二则需要我们坚持主体性的原则。继续清理形式批评本身的内在理路,并执行“从形式分析进入意义”的阐释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的"以禅喻诗"一说,学者们多有阐释和评说,但由于不能区分"悟"多方面的意思,导致论述的混乱和片面。严羽提出的"以禅喻诗"实际包含三重内涵:鉴赏之"悟"、诗法之悟、作诗时的特殊思维方式——"妙悟"。  相似文献   

20.
诗与在     
曹金梅 《科技资讯》2006,(8):126-126
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从人的存在角度来思考,诗-思-语言及其与存在的关系,是他美学语言论的思路。在当时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泛滥的历史条件下,海德格尔坚守人本主义立场,关心存在问题,为新的美学理论的构成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来解读“诗”与“在”的关系和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