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克隆技术的伦理困境及社会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考验与伦理挑战,基于此,本刊自今年起推出“科技与社会”栏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栏目,与大家一起认真地思考科学技术,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客观地探讨科学技术对于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  相似文献   

2.
当以死捍卫自己信奉的价值观的行为已经离我们远去,生活让我们学会的更多的是妥协。大众文化主导的时代,人们追求娱乐性、逃避悲苦,使悲剧处于灰暗地带,但对于死亡等人类永恒的话题,谁也逃避不了。本文出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来探讨死亡之悲剧,分析死亡之悲剧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价值的哲学本质是客体主体化,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价值是正价值和负价值组成的对立统一体.现代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现象,对社会实施正面和负面的价值渗透.在充分发挥竞技体育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价值的同时,必须避免竞技体育受到上述因素的过度冲击导致体育继续异化而脱离竞技体育的本源.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传奇而富有冒险精神的一生,直接影响了他的写作,尤其影响了他对待死亡的态度.在海明威的许多作品里,有着对死亡的不断的理性思考.从最初的恐惧到后来的超然,海明威最终把死亡看作是一种美丽,一种平静.在他的杰作<老人与海>里,他把自己对死亡的意识赋予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与老渔夫Santiago进行了几日的殊死搏斗后,仍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在和老渔夫的搏斗以及被鲨鱼的蚕食之后,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骨架,但海明威对它悲壮的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因为他认为体现了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后的死,才是最美丽的死.  相似文献   

5.
石评梅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散文就象一把利刃,直指人类灵魂最深处,向我们逼问人生的意义、价值,逼我们思索命运与人类的关系.坚强与脆弱、勇敢与消极,尤其是对死亡的直面与思考,构成了其散文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审美驳杂怪离,其悖论性格导致自身正负面价值并存而屡遭指责诘难,然其作为人类审美史上的重要一环必然具有积极审美价值和丰富思想内容,本文欲对后现代感性审美展开多维价值解读,正视其正面审美价值避免片面极端拒斥态度,惟此方能透视后现代审美之复杂矛盾。  相似文献   

7.
石评梅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散文就象一把利刃,直指人类灵魂最深处,向我们逼问人生的意义、价值,逼我们思索命运与人类的关系。坚强与脆弱、勇敢与消极,尤其是对死亡的直面与思考,构成了其散文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8.
私人调查业是近年我国出现的一大新兴行业。通过分析认为它既有众多正面价值,亦存在不少负面价值。前者包括迎合现实社会需求、有助于私力救济实现和推动我国服务业进一步升级三方面,后者包括可能损害公民基本人权和阻碍国家侦查权运作两部分,实可谓利弊共存。只有在充分发挥私人调查业正面价值基础上消除负面效应,才能真正实现对其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9.
何艳鸽 《科技信息》2007,(33):277-277
图书馆的价值是通过读者利用来实现。读者利用率高,图书馆的价值就大,社会效益就好。因此,在我们讨论扩大图书馆影响,提升图书馆社会价值的时候,在我们研究如何使用图书馆在信息社会中更好地生存下去而不是逐渐走向死亡的时候,我们必须把读者摆在第一的位置来思考。读者不利用图书馆,等待图书馆就是死亡。  相似文献   

10.
恐惧和自卑是卡夫卡人格机制的主要特征。对恐惧的独特体验催化了卡夫卡的创作热情,影响甚至决定了其创作的总体面貌,即对恐惧与死亡的拥抱,同时,更赋予了其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贽是晚明时期以反叛性格闻名于当时的“异端”。他极力追求的自适、为己之学,自身不服管束与愈压愈起的倔强性格,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及由此而激起的强烈求道之心等种种因素,促使他有官不做,有家不回,最终走向剃发出家。主要论述李贽剃发出家的种种原因,并力图将之归结于其最终原因:即对死亡的恐惧及由此激发的求道热忱。世人皆贪生怕死,而李贽自言自己尤贪生怕死之尤,所以他选择剃发出家,以便全心全意地探究生死大事,证得生死之道,最终参透生死,脱离苦海而终至无生无死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从人与环境关系出发,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指出了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基本认知-生命是有机体与环境相统一的自然整体,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价值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尊重自然的权利是人类应有的基本伦理道德,环境阈限是人类活动的最大空间,追求生态美的境界是人类健康的生存价值观,保持生态系统健康是人类的基本职责。  相似文献   

13.
从古代经典自然生态学、当代生态学和经济学的观点出发,讨论在现代社会面临诸多生态巨变的情况下的人与动物的关系,并提出经济社会中人类继续生存的机会要靠人类改变自身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死亡叙事的价值追求与审美理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聊斋志异》中痴男怨女自由出入阴阳两界的艺术设计,不仅完成了叙事时间的巧妙对接,而且突破了叙事空间的限制。痴男怨女们为血脉亲情、为肝胆友情、为痴缠爱情、为人格尊严而生死的价值追求,不仅消解了面对死亡的恐惧,而且建构了选择死亡的愉悦。作者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摆脱现实羁绊、提升生命质量、实现人生理想的死亡叙事,寄托了作者通过生死考验实现人新生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出生入死”是人类的必经之路,对于死亡的恐惧源于对短暂个体生命的认识。歌是人类最初表达情感的声音,魏晋士人用挽歌诗宣泄对生死的痛苦之思,其坟墓意象是诗人直面死亡、认同死亡的表象,通过这样的表象,传达出他们悲美的生命意识,其中陶渊明的挽歌诗为人类畏死情结找到了解脱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6.
藏族的死亡观和临终关怀深受苯教和佛教的影响,这也是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两大因素.藏族的一系列宗教仪式,体现了藏族对待生死的从容和坦然.文章以临终关怀的宗旨和目的为出发点,结合藏族的宗教信仰和丧葬仪式,探讨了藏族的临终关怀与宗教信仰、生死观之间的脉络关联;同时指出,藏族为濒危病人提供的宗教性的临终关怀形式可以应用于当代医学救治的临终关怀活动.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人面对“生死”之关,皆难以达到“认”的态度;而如果一旦达到这种“认”,也就意味着人们对个我生命即将结束这个事实承认后的接受,于是,他或她可以进入到万般挣扎之后的某种心理上的平安状态。但是,处于“认”之阶段的人.他们对死亡的接受往往是无可奈何的、非心甘情愿的、被动与被迫的,只有由对个体生命生死之必然性的“认”,上升为对人类整体生命之生生死死之必然性的体认,并最终意识到宇宙万物皆有生死成毁之必然性,人们才能获得对死亡自觉自愿的接受,并在面对自我之死时做到完全的坦然和释然,这即是由“认”到“命”的过程,中国古代儒家学者称之为“乐天知命”。终极关怀与普遍性宗教信仰缺失的中国人,面对生死之关,大多数人也只能或只有依赖“命定”的思想观念,在这方面,中国传统的儒家生死智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自首制度从产生之初就对我国刑罚的裁量发挥着重要作用,自首从宽原则在死刑裁量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更好的适用自首制度,为了规范死刑的裁量,也为了更好的实现刑罚目的,我们有必要对自首在死刑裁量中的意义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首先对自首从宽的理论根据进行了评鉴,然后从刑罚目的的角度对自首在死刑裁量中的价值进行审视。本文综合阐述了在死刑裁量中对自首者一律不应当适用死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丽江纳西族文化是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化.从纳西族的文化发展看,道教的传播和影响与其自身文化的延续有着相互渗透的作用.这种作用在纳西族的生死观、和谐达观的审美姿态和纳西古乐等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