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赵抃是北宋中期的一位诗人,他支持了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赵抃诗歌创作体现出宋诗风貌,其诗歌理论体现出推崇韩愈的倾向。因此他是开宋调诗人群诗人而不是宋初"晚唐体"诗人。  相似文献   

2.
《漳州师院学报》2021,(4):82-89
"以诗为性命"视域下考察清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就会很清晰地发现:清代诗人往往将其诗歌创作视为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意味着清代诗人对待诗歌创作,既表现出一种尽职尽责的真诚态度,又体现为一种尽心尽力的执着追求。应当肯定,清诗的繁荣与清人"以诗为性命"意识有着更为直接而重大的关联。正是在"以诗为性命"意识的推动之下,一方面由于清代诗人越来越重视诗集的编订与刊刻,从而保证了清诗创作的数量大而流布广;另一方面由于清代诗人举办集会越来越频繁,从而保证了清诗创作的质量高而受众多。  相似文献   

3.
杜甫是中国诗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对他的认识是一个带有鲜明主观性的历史接受过程。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杜甫的两项影响深远的誉称即“诗圣”、“诗史”说具体的来源、内涵的历时性演变以及彼此的关联。这两项誉称的含义是不断变化的,唐宋时期,“诗圣”称颂的是杜甫的诗歌艺术,“诗史”肯定的是他的人格情操,而明清时期以现代之理解恰恰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4.
李东阳的诗歌既有台阁体的面貌,也展现出其创作的转向,诗风渐趋沉郁、硬瘦,宗杜是他重要的诗歌主张。李东阳的诗歌创作中还有一种倾向,即欣赏、学习宋代诗人,李东阳的诗学主张兼顾宋诗,而他作于不同年代的两批集句诗则印证了其宗宋的诗学观念,说明其创作转向宗宋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陆游推崇梅尧臣诗的"平淡",但对"平淡"诗美的涵义和价值认识不够全面、深入,遂不免以琐屑题材、庸常情感信笔入诗,写出一些平熟、粗率之作。分析陆游的诗歌,可知他的"诗中三昧"说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内涵,不是成熟的诗学概念。"诗外功夫"并非只强调"现实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或是"江山助诗",它还包括养气、读书等所有诗歌技巧文字之外的积累。陆游承袭传统的"厚古薄今"诗歌史观,对晚唐诗和宗晚唐的诗歌创作持批评态度。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对屈原、陶渊明、杜甫三大诗人的研究表现出他对美学与艺术的深层思考。《屈原研究》重点分析、揭示屈原的高尚人格与悲剧精神;《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主要着眼于陶潜真实自然的个性;《情圣杜甫》突出肯定杜诗爱民的炽热情感以及情感对诗歌创作的重要作用。它们表现出梁启超文学观念的新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漳州师院学报》2022,(2):78-84
杜甫创作于玄宗天宝八载(公元749年)的《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的主旨是历代注家争论的焦点。该诗主旨应为似颂实讽,杜甫通过对洛阳老子庙中景象的铺写委婉地讽刺了玄宗对道教的过分尊崇。但诗人对玄宗崇道的批判主要是从国计民生的角度考虑的。实际上,终其一生杜甫都与道家保持着或多或少的联系,道家思想对他的生活和创作均有较深的影响,杜甫“奉儒守官”的儒家思想和对道家的兴趣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8.
杜甫是中国诗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对他的认识是一个带有鲜明主观性的历史接受过程。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杜甫的两项影响深远的誉称即“诗圣”、“诗史”说具体的来源、内涵的历时性演变以及彼此的关联。这两项誉称的含义是不断变化的,唐宋时期,“诗圣”称颂的是杜甫的诗歌艺术,“诗史”肯定的是他的人格情操,而明清时期以及现代之理解恰恰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9.
颜延之和谢灵运是“元嘉”时期最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分别选择了应制诗和山水诗两种诗歌题材,诗风上呈现出“初发芙蓉”和“铺锦列绣”的不同风貌。门第家族对六朝文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出身于高门趋时大族和守旧次等礼法士族的不同。形成了颜、谢在知识结构、审美观和创作心态上的不同,由此对二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学界以现今四川广元市东北川陕交界地带的七盘关为杜甫、岑参诗中的五盘岭,而此说与蜀道路线演变历程不合,且此处地貌特征与诗中描写明显不符。唐宋时,蜀道汉中以西路线为自三泉县循嘉陵江至利州,不经过后世的七盘关。唐五盘岭应位于今广元市北大滩镇嘉陵江东岸九井驿穆家坡一带。由于蜀道路线变化,自清前期始,人们误指明清时蜀道川陕交界处之山岭为五盘岭,遂使五盘岭从广元市北嘉陵江滨“东迁”于广元市东北群山之中。  相似文献   

11.
论稼轩诗     
他人之词,也许是"诗余";稼轩之诗,却是"词余".无论数量或质量,稼轩之诗远逊于其词.与词比较,稼轩诗似乎少一点纵横的英雄气,多一份哲理与平和,分明打上宋诗重思辩重理趣的烙印.然而,与稼轩词一样,稼轩之诗,也是其理想追求与严峻现实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梁启超评陆游诗云:"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赖聊以诗鸣."(<读陆放翁集>)稼轩之诗,亦当作如是观.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稼轩诗的精髓与神韵.  相似文献   

12.
六言诗起源于骚雅,在汉魏六朝成型,在唐代成熟,在宋代发展到高峰,并对其杞诗歌样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六言诗的发展,从未能脱离民歌的滋养。六言诗在文人中也曾出现过许多优秀的作品,但因其与歌曲脱节,难以驾驭,始终未能成为诗歌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乾隆时代孙洙选著的《唐诗三百首》是一种普通的"家塾课本",而三百多年来流行极广,影响极深。考其原因,在于它范围在一个美学体系、一种审美标准之内。这个选本受沈德潜诗学理论的影响,也间接反映出乾隆盛世的气象。选诗突出重点,也是这本书的特色。孙氏囿于他选择的标准,也有其严重的不足。有关这本书的优胜和欠缺,都值得后世选家借鉴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赵孟頫的题画诗创作凸显了当时具有普遍意义的林泉之思,注重诗风与画风的和谐,善于把绘画的思维和技法融入到诗歌中来,注重意象的选择运用,时空感、色彩感和形象感非常鲜明,凸显了一个著名书画家兼诗人所作题画诗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李白的诗歌丰富多彩,受南北朝诗人及陈子昂的影响,表现出清新质朴的特点。他又大胆运用民间语言,容纳乐府民歌的风格,很少雕饰,最近自然。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对于诗歌格律的探索,早自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从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来看,第一部研究诗歌格律的著作是清人王士祯所著的《律诗定体》①。自兹之后,谈格论律的书籍才日渐增多,直至民国时期,已经有30种之多。王力先生出版于1958年的《汉语诗律学》可谓本学术领域中的最高峰,学人至今仍奉为圭臬。自王力先生之后近五十年来,介绍、研究诗律的书籍越来越多,然而对诗律进行深入研究并有所发现,又能做到通俗易懂、易于普及的,却寥寥无几。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芹纳教授的《诗律》(商务印书馆,2004)一书正是符合上述诸…  相似文献   

17.
李贺作为中唐时期声名卓著的诗人,其诗歌以怪异著称,诗中充满想象,诗意隐晦难解。这是诗人在险恶的社会生活和苦闷的精神压抑下,不得已而选择的一种表达方式。如《马诗》就是诗人借咏马来隐喻自己的贵质高才,含蓄抒发自己的讥刺之情,对其诗歌的“荒诞怪异”应加以全面考虑,才能真正理解其诗其情。  相似文献   

18.
程师孟诗考     
程师孟,诗效白居易而尤简直,与之唱和往来的诗人不下百人.有诗集二十卷,惜已佚,故后世诗名不显.新编《全宋诗》从方志等辑其诗40首,用力甚勤,但《全宋诗》中的程师孟诗存在着疏失,需要对其加以考订、补苴,对其佚诗亦需加以考实.  相似文献   

19.
“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结合具体的文学语境来考察。先秦时,受儒家推崇的《诗》成为权威的话语资源。居于主导地位的“志”深化了其内涵。两汉诗论中介入“情”的因素,出现里程碑式的诗学理论《诗大序》,使走向“诗缘情”成为可能。亚魏晋时对诗歌本有了更清晰的把捱,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的概念,最终完成向“诗缘情”的过渡,从中也可以找寻到诗论发生变异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关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说它"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是宫体诗的顶峰;程千帆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与被误解>一文中对闻一多将其作为宫体诗这一问题进行了辨证,认为它根本就不是宫体诗.尽管二人对这首诗是否为宫体有不同的意见,他们的理由其实是一致的,即此诗本身所具有的真情,而真情正是宫体诗转变的一个关键,闻、程二位先生在这一点上对宫体诗的认识可谓殊途而同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