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鞋底形态特征检验是足迹检验的重要内容,是认定鞋的依据。目前国内对鞋底形态特征 的检验方式仅停留在利用肉眼观察比对分析和检验鉴定的阶段,利用显微镜对鞋底微小形态进行 检验仍是空白。本文将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鞋底形态称为鞋底微观形态特征(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并对其形成机理、特性及在检验鉴定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初步分析,为使此项检验方法得 到广泛推广使用,提出了在足迹提取技术方面应达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人体行走过程中足迹动力形态特征及步法特征中各类特征的可靠性及对特征价值进行评析。方法以步态分析技术与足迹检验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先进的Footscan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对动力形态特征形成的不同时期足底与承受客体相互间的作用过程和作用方式进行定量的研究。结果利用Footscan系统对足迹动力形态特征的研究方...  相似文献   

3.
人体为足迹的造痕体,在刻板式的动力定型的作用力作用下形成的足迹,既储存着形象痕迹特征,又储存着步法特征,这是足迹与手印、工具痕迹等其他种痕迹的根本区别.足迹的这一特殊性,为拓宽足迹检验鉴定的新途径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蹬痕是起足阶段的主体痕迹,全面了解和掌握其形成过程和机理以及特征变化规律是深入挖掘足迹信息的前提,也是准确进行足迹分析的重要保障。方法利用足底压力测量系统采集人体平地自然行走时足-地相互作用的时间、空间和力学参数,对足与地面接触的全过程进行量化分析,对蹬痕形态特征进行直观观察和比较研究。结果不同年龄人群由于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等差异,起足动作、蹬痕反映均有明显差异。结论通过综合分析蹬痕形成过程足-地相互作用的生物力学参数和足迹步态特征,有助于正确理解和应用蹬痕分析年龄等人体自然条件,为侦查提供更加准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大量足迹左右步角与踏痕的对比研究,建立踏痕特征与步角之间的相关性,为利用踏痕分析年龄提供更为准确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足迹步法特征的理论与检验方法为基础,对案件高概率年龄段150人的步角与踏痕特征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踏痕的大小与范围随步角的变化而变化,通过统计得出对同一人,根据小步角所对应踏痕进行年龄分析更接近本人实际年龄。结论此方法在一定可靠的概率下可提高利用足迹踏痕分析年龄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科学评判铜川新区是否具备建设生态城市的条件,并对其建设规划进行有效的指导。方法 以2000年铜川新区背景资料为基础,运用新兴的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从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耗两方面计算,得出铜川新区生态足迹的需求量均小于生态足迹的供给量。结论 铜川新区具备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个用于刑的交互式足迹计算机自动检验系统,在本系统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数字图象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实现二维足迹图象的采集,分析与处理,从而自动标定足持征,对犯罪现场撮的足迹与嫌疑人样本足迹进行一致性检验。  相似文献   

8.
足迹虚点线特征,是指足迹中反映人体形态结构和行走运动作用力的凹凸点状组成的线形痕迹。利用虚点线所构成的交叉点、线度环,可以用来分析人的脸型、躯干,同时可以进行检验鉴定。经过大量的采集样本.对足迹虚点线特征指标体系的试验分析.足迹虚点线新特征检验技术具有:特征反映性强、稳定;易定量化、规范化、标准化;易学习、好掌握;检验速度快、准确率高、实用性强、适用面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基于足迹压力数据提出一种基于多模特征足迹识别算法.该算法采用连通区域滤波法实现足迹压力数据的去噪,对去噪后的数据提取足迹图像的形态特征、压力特征及卷积特征,并基于各特征权重实现足迹多特征的优化融合,最后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进行分类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在50人的足迹压力数据上,三类不同模态足迹的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了100%,99.925%和94.445%,相较于仅采用形态特征和压力特征的识别,所提出算法的平均识别率提高了10.285%,表明该识别算法能够有效进行足迹识别.  相似文献   

10.
张东  胡洪谊  张青 《科技信息》2010,(24):127-128
残缺足迹检验问题是刑侦实战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文章从赤足底花纹的分布规律入手,研究如何确定残缺足迹的留痕部位,为有效利用残缺足迹提供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当代足迹检验技术的发展停滞不前,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反思足迹检验技术的科研,使我们认识到足迹检验技术的创新发展,寄托在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基点上;反思足迹检验技术的教育,使我们认识到足迹检验技术的教育,应该采取“师傅带徒弟”、“干校培训”和“高校教育”等多种方式同时进行,并要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思足迹检验技术的临场运用,使我们认识到要增强侦查、技术人员的足迹证据意识,不断完善、创新发现、提取和利用足迹的技术方法,全面、细致勘查现场,以提高犯罪现场足迹的发现率、提取率和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以赤足足迹压力图像为研究对象,采集了40人的5 230幅赤足足迹压力图像,在具有较低存储消耗的哈希算法基础上,结合深度学习方法设计了一种深度中心匹配哈希(DCMH)网络实现足迹的检索.该网络首先根据足迹压力图像的特点构建深度特征融合模块,提取反映足迹形态结构的全局特征和压力分布的局部特征,并将两种特征进行融合;然后在哈希编码模块通过全连接层将融合后的特征映射为1 024维特征向量,并通过哈希层生成哈希码;在网络优化过程中通过构建深度中心匹配损失函数从而减小哈希码与对应哈希中心之间的距离.深度中心匹配损失函数通过伯努利分布生成哈希中心,设计对数中心损失函数减小同类足迹压力图像数据哈希码与哈希中心的距离,并设计相似性损失函数作为正则化项约束每个批次数据间的相似性关系.通过在40人的赤足足迹压力图像数据上进行图像检索实验,本文算法检索结果的mAP可以达到0.99,优于传统的哈希算法及常用的深度哈希算法,为足迹的进一步的现场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周华  钱谊  徐惠  蒋明康  郑麟  李升峰 《河南科学》2006,24(1):138-142
生态足迹方法在森林自然保护区的研究中尚不多见,本次研究在生态足迹方法引入到鹞落坪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问题研究中的同时,从生态环境特征以及生态管理角度考虑,以安徽省为背景重新进行生态足迹分析.结果发现在全球背景下及安徽省背景下,总生态承载力都是满足总生态足迹的,但是林地部分生态足迹超过了林地的生态承载力.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当地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目前该地区只是处于亚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人体质心波动与形成足迹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抽象出人体运动模型并建立步行运动的动力学过程,探讨了质心的波动对步态的影响,从理论上说明当前应用足迹动力形态检验技术的机理,将力学原理与足迹检验方法相结合,深化了足迹检验理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旅游生态足迹理论出发,以泰安市为研究对象,围绕旅游活动六要素,对其2010年旅游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通过研究得出泰安市2010年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21hm2,从其旅游生态足迹构成看,占主体地位的是旅游交通足迹和旅游餐饮足迹,交通运输方式和餐饮消费结构是影响泰安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泰安市实际情况对未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沈阳年鉴》统计资料为依据,对1999-2003年沈阳5a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研究,从纵向比较分析了沈阳市生态足迹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市生态赤字从1999到2001年稍微有些下降,而2001年后又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由于资源过度消耗、重工业膨胀、人口急剧增长及耕地面积的减少等。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新型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从足迹深度和足迹广度入手,引入资本流量占用率和存量流量利用比两个新指标对陕西省1978—201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自然资本利用状况分析.研究表明:陕西省在1993年开始进入生态赤字状态,足迹深度从1978年的0.578增长到2011年的3.328.人均足迹广度维持在0.551~0.880hm2之间,足迹深度与人均足迹广度的变化率并不一致,消费需求已经远远超过自然资本流量,自然资本存量成为增加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在2011年,陕西省需要3.5倍的国土面积才能维持其资源消费量,各市自然资本的利用程度受地理因素、历史原因、资源存量、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足迹步幅特征中有关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安高等院校的痕迹检验教材中,足迹步幅特征的某些概念不科学、不统一。足迹步幅特征中,步长、步宽、步角的6项指标,可以用来揭示人的行走运动规律,并可进行定量化检验,对现场足迹的分析与检验非常重要。而这6项指标都是以足迹步行线为基准的。所以应在统一足迹步行线的定义的基础上,统一步长、步宽、步角的定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对芜湖市2003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芜湖市2003年生态足迹赤字为0.907hm^2,属于地方不可持续状态,并在不同尺度下,通过对区域之间发展的横向比较,为芜湖市未来城市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在中国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从产地与层位上进行了分类比较,并较为系统地将它们按产地和层位划分出不同的类群;同时,对形成恐龙足迹的古生态,古环境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将中国恐龙足迹归结为如下类群:(1)晚三叠世恐龙足迹类群(Dinosaur Footprint Group of Late Triassic Epoch);(2)早侏罗世恐龙足迹类群(Dinosaur Footprint Group of Early Jurassic Epoch);(3)中株罗世恐龙足迹类群(Dinosaur Footprint Group of Middle Jurassic Epoch);(4)晚侏罗世恐龙足迹类群(Dinosaru Footprint Group of Late Jurassic Epoch);(5)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类群(Dinosaur Footprint Group of Early Cretaceous Epoch);(6)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类群(Dinosaur Footptint Group of Late Cretaceous Epo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