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将自体神经组织浆充填于经戊二醛处理的人羊膜管内,模拟自体神经移植的神经再生微环境,研究其修复大鼠10mm坐骨神经缺损的可行性,并与自体神经移植、单纯中空人羊膜管组对比。  相似文献   

2.
应用人工神经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人工神经-明胶导管作载体,连接大鼠坐骨神经10mm缺损,观察周围神经再生的规律.结果表明,热脱水架桥处理的明胶导管组1个月后,其内壁已形成毛细血管网,2个月后导管被分解吸收,缺损部位神经再生完成.而用戊二醛交联组未见神经再生.手术后2个月和4个月进行锇染色、Bodian染色及S-100蛋白染色,2个月时,发现再生轴索已到达缺损部位的远端,新生髓鞘已经形成.结合麦芽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WGA-HRP)追踪显示,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和后角的感觉神经末梢四甲基联苯胺显色法(TMB)反应呈阳性.机能检测可见诱发肌电图和大脑体性感觉诱发电位恢复.以上结果提示明胶是用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良好医用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总结体外循环下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治疗体会。方法对19例室间隔缺损的儿童施行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对其中3例合并卵圆孔未闭予以同期修补。结果1例出现残余漏,无临床症状,1例术后出现急性右心衰竭,2例出现肺部感染,均经相应处理控制了病情,随访1-8个月,全组病人恢复良好。结论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去细胞异体面神经修复家兔全面神经缺损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异体面神经再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方法采用化学萃取剂Triton X-100和脱氧胆酸钠对家兔面神经进行处理,清除其雪旺细胞、髓鞘。造成家兔左侧面神经主干加分支共2 cm的缺损,采用去细胞异体全面神经在显微镜下进行外膜缝合桥接缺损。结果术后6个月取材显示良好的抗感染及再生能力。结论该修复模型稳定,可重复性强,化学去细胞异体全面神经修复家兔全面神经缺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前骨外露、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足趾缺损共11例.结果:皮瓣全部成活,该皮瓣可修复小腿骨外露、足跟骨外露及足趾缺损.结论:该皮瓣是修复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总结体外循环下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治疗体会.方法 对19例室间隔缺损的儿童施行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对其中3例合并卵圆孔未闭予以同期修补.结果 1例出现残余漏,无临床症状,1例术后出现急性右心衰竭,2例出现肺部感染,均经相应处理控制了病情,随访1~8个月,全组病人恢复良好.结论 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知识发现中缺损数据的处理(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在知识发现过程中处理连续取值属性值缺损的问题,提出了进行连续值划分的“超长方体”划分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发现值缺损属性的取值集合,值缺损属性是否为强作用属性以及与其它属性是否相关,解决了对含有缺陷数据的信息源进行知识发现的问题,文中通过处理UCI机器学习数据库中的COIL数据库,说明了本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术前、术中、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房间隔缺损12例、室间隔缺损9例、动脉导管未闭10例(其中1例同时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1例同时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条件符合而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治疗。结果:28例全部封堵成功,其中1例动脉导管未闭术后1月内有残余分流,第3月复查残余分流消失;1例大室间隔缺损(34mm)术中有少量中心性残余分流,术后第3天复查残余分流消失。1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患者术后第3天出现频发多源室性早搏,均经药物治疗后消失。结论:超声心动图在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对术前病例的选择、术中指导监测、封堵器型号选择和术后随访疗效评价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应用小波分析理论对缺损结构信号进行处理,并由此形成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进而用人工神经网络对结构缺损位置进行识别.本方法亦适用于其它机械故障的检测问题.  相似文献   

10.
硬脑膜稳态蠕变膨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人硬脑膜的力学特性和在颅底缺损重建中的变形特性,用稳态蠕变理论分析硬膜在恒定脑压下的蠕变行为,并用冻干人硬脑膜进行相应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关于颅底缺损硬脑膜膨出挠度的稳态蠕变解符合颅底外科对颅骨缺损硬脑膜膨出挠度的控制要求,并为选择颅底重建筋膜材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以牛血清白蛋白V(BSA)为载体,去溶剂化法制备熊果苷纳米粒(Arb-BSA-NP),研究其对大鼠烧伤修复的效果. 利用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对纳米粒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熊果苷与白蛋白比例1 ∶ 10、pH7.0的条件下用戊二醛交联12 h,粒子大小均一且稳定性较好,平均粒径为175.26±11.04 nm,Zeta电位为-29.12±0.80 mV;将细菌纤维素膜浸渍于含Arb-BSA-NP纳米粒溶液中获得负载熊果苷纳米粒的纤维膜敷料(Arb-BSA-BC),并对该材料进行SEM分析,显示Arb-BSA-NP纳米颗粒分布在材料表面;通过SD大鼠烧伤模型动物实验评价该敷料对烧伤创面愈合的效果,结果显示负载熊果苷纳米粒的纤维膜敷料有助于烧伤创面的恢复和愈合.  相似文献   

12.
The amniotic membrane (AM) in humans is the innermost fetal membrane and is composed of amnion mesenchymal cells (hAMCs) and amnion epithelial cells (hAECs). The former are derived from the extra-embryonic mesoderm of the primitive streak, and the latter from the fetal ectoderm. Numer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both hAMCs and hAECs display stem cell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review, we examine the progress made in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MCs, including information 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AM and hAMCs, their immunological features, and the pluripotency of hAMCs.  相似文献   

13.
分别用戊二醛和二价锡离子改性壳聚糖和海藻酸钠,制备改性海藻酸钠-壳聚糖双极膜.用扫描电镜观察膜的形貌,IR分析表明该聚合物膜两边分别含有-NRH2 、-COO-官能团.该膜溶胀率较小,并能稳定存在于酸碱溶液中.将该膜应用于电合成乙醛酸体系,在电场的作用下,双极膜中水解离产生的H 传输入阴极室中,及时地补充了电生成乙醛酸时消耗的H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断面神经束组吻合对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各组大鼠均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后立即在显微镜下左侧施行不同断面神经束组吻合,右侧施行同一断面神经束组吻合。分别于第,2,4,6,8周检测两侧坐骨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有髓神经纤维数。结果 各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术后第2周,实验侧和对照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断面神经束组吻合在神经恢复后期有加速神经再生作用,优于同一断面神经束组吻合。  相似文献   

15.
NTN/PGLA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面神经低位切断伤后,应用重组NTN(Neurtuin)神经营养因子/PGLA(polygly co-lacticacid,聚乙交酯-丙交酯)导管修复术后,面神经核内神经元的变化,并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相比较。方法制作新西兰兔左侧面神经低位切断伤 自体神经修复模型,右侧低位切断伤 NTN/PGLA导管修复模型,运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逆行追踪标记,对标记神经元的分布和数量进行定性,定量观察。结果(1)HRP逆行追踪NTN/PGLA导管侧于术后10周成功标记到FMN,提示可恢复神经缺损段的轴浆流逆行运输,且两侧标记的细胞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2)术后14周自体神经移植侧标记细胞均出现分布异位,而NTN/PGLA导管侧仅1例出现,标记细胞发生异位分布的概率明显少于自体神经移植侧(P<0.01)。结论应用NTN/PGLA导管的修复能够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一样恢复神经缺损的连续性和逆行轴浆运输功能,后期效果相当;应用NTN/PGLA导管修复后神经元分布异位明显少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提示较少发生轴突误向再生,减少面肌联带运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水滑石固定化木瓜蛋白酶制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研究了阴离子型层状材料—水滑石(LDHs)作为载体,经过戊二醛活化处理后采用共价结合的方法固定化木瓜蛋白酶。讨论了层板电荷密度对固定化酶活的影响,并优化固定化时间、温度、pH值、给酶量和戊二醛质量分数等固定化条件,实验结果显示:木瓜蛋白酶的最佳固定化条件是给酶量为每0.5 g载体固定16 mL 10 g/L的溶液酶,固定化温度15 ℃,pH7.0,固定化时间12~24 h,与2 mL质量分数为0.5%的戊二醛交联,所得固定化木瓜蛋白酶酶活回收率平均可达55%左右。  相似文献   

17.
以烯丙胺等离子体对聚丙烯膜表面进行处理后,利用表面生成的氨基功能基团进行过氧化物酶的固定化,所采用的固定化方法主要有吸附法、戊二醛交联法和分子识别法.结果表明通过等离子体处理后聚丙烯膜表面的氨基基团可以有效地提高酶固定化效率,其中分子识别法可以得到具有最高酶活和酶稳定性的固定化酶膜.  相似文献   

18.
在模拟地下水滤池和滤料的条件下,对二种鞘铁菌进行了除锰和固定化实验.结果表明,鞘铁菌有很强的除锰能力,在该菌大量繁殖时除锰率与菌数显示正相关;鞘铁菌菌体及其代谢产物参与形成滤料表面除锰的“活性滤膜”,用戊二醛交联法固定菌体于滤料中,可加速活性滤膜的形成和提高除锰率;在活性滤膜中还存在着非生物的除锰.  相似文献   

19.
为了建立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切除模型,选择性地使感觉神经纤维溃变而保持运动神经纤维的正常功能,从而为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的定量评价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将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动物。大体解剖组:解剖大鼠坐骨神经的神经根组成及DRG的位置。DRG切除组:切除支配大鼠坐骨神经的每个神经根的DRG。观察大鼠DRG切除后步态变化及足部溃疡情况。切除后3周,取双侧坐骨神经、胫神经、腓神经及腓肠神经行髓鞘染色,观察各神经中感觉神经纤维溃变情况;行美兰复红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运动神经纤维计数。发现大鼠坐骨神经由L4、L5、L6神经干组成,DRG位于腹、背侧根汇合处近心端1mm处。DRG切除术后,大鼠步态失去协调性,但展趾宽度无明显改变。DRG切除后3周,髓鞘染色显示腓肠神经中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完全溃变,坐骨神经、胫神经、腓神经中部分有髓神经纤维发生溃变。美兰复红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计数显示坐骨神经及三个主要分支内,有髓运动神经纤维分别占其总数的58.4%、54.6%、45.4%、0。说明DRG切除模型,可以有效区分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能够较好地定量评价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的效果。通过比较不同桥接材料和不同修复方法的错接率,从而定量评价各修复材料和方法的趋化性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