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胡塞尔认为,实证科学方法作为一种纯粹技艺的扩张,排挤了科学本身应有的意义,他提出“生活世界”的思想,以寻回科学的意义基础。生活世界对于科学以至整个人类认识的积极意义有待于更深刻的发掘,本文从对量子思想史的分析中指出,现代科学理论发生了数学意义、物理意义以及感性直观意义的分裂,其结果是我们失去了对科学的世界图景的直观理解,这也正显露出实证科学对关于人生意义、目的等根本问题的漠视。生产世界对于我们存在方式的规定性,仍然在启迪我们洞明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类认识中的众多困惑,引起我们达到在历史目的中的完全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2.
关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所有"式命题中的"所有(all)",维特根斯坦指出:"所有"不是基于现实世界的列举和归纳所得的命题形式,而是建立在可能性基础上的假言逻辑形式;作为一种逻辑形式,它是完全的(但不是全体或"所有的"),但是,作为一种描述世界的形式(陈述),它又是不完全的,它是一幅关于世界的不完全图像;"所有"的语言表述形式是一种无否定性后缀的语句形式;"所有"不同于"所有的",它相当于语词"任何"的语法功用.据此,维特根斯坦认为,科学命题是假设而不是陈述,它是不可证实的,我们能证实的最多只是它的不同截面.  相似文献   

3.
康德以"善良意志"为前提,以"绝对命令"为核心建构了他的实践哲学.由于康德在构建他的道德体系时,重视的是道德原则,忽略了一般的、操作层面上的道德规则的设计,从而导致了其"绝对命令"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并不能像在理论活动中那样强大有力.而在当今科学技术全面统治的时代,康德的"绝对命令"被严重弱化,为此,德裔美籍哲学家汉斯·约纳斯从存在的根基着手对康德的"绝对命令"进行创新与扬弃,提出了适应新的技术时代要求的"责任命令".约纳斯的以"责任命令"为基础的责任伦理学把视野从人类的现在扩展到未来的地平线,扩展到自然界乃至整个地球生物圈,这样便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拓展了康德的"绝对命令",进一步完善了康德的道德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陈俊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1):104-108
库恩的"范式"无疑是20世纪科学哲学中最具创见性、也最具争议的哲学概念之一。库恩是在两种不同意义上使用该概念的。一种意义是将"范式"作为科学共同体从事高度收敛的常规科学活动的精神定向工具;另一个更具本质性的意义是将"范式"作为共同体成员共有的解题范例,即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工具。库恩的"范式"及其认识论意蕴是对传统基础主义认识论的历史主义超越,澄清"范式"的认识论本质对于理解科学的本质及科学发展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普朗克的三重世界学说将世界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世界,即感觉世界、物理世界和实在世界.它将物理世界置于感觉世界和实在世界之间,并赋以本体论的意义.物理世界既是对感觉世界的描述,又是对实在世界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离开感觉世界,同时不断逼近实在世界.普朗克的三重世界学说是对柏拉图和康德二重世界理论的超越,蕴含着一种新型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第一次将哲学与科学区分开来。自然与自由是康德因果性问题的两种模式,是理解康德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关键。通过休谟因果性问题的解决,康德直接论证了自然因果性的普遍必然性。通过纯粹理性的第三个二律背反的解决,康德间接论证了自由因果性的可能性。其中,自然因果性为科学奠定基础,自由因果性为哲学提供根据。康德因果性问题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和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7.
与"普特南善变"的标准看法恰恰相反,普特南的实在论是连续的、整体的、一以贯之的。"语言如何连接世界"是贯穿普特南实在论哲学的核心问题:科学实在论初步确立了"语言"对"世界"的指称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树立起实在论的大旗;内在实在论不是科学实在论的反动,而是在科学实在论的前提下进一步具体描述"语言"与"世界"的基于经验的指称关系,强调实在论内在于科学;自然实在论或实用主义实在论则把"语言如何连接世界"的问题追溯回"心灵如何连接世界",进而打破了笛卡尔心灵图画对现代哲学的钳制,肯定了"知觉"和"心灵"具有指称"世界"的能力,因而是比科学实在论和内在实在论更加"实在论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感性确定性"表明纯粹的直观是不存在的,作为它的真理而出现的"知觉"揭示出了什么是通常所说的感性对象。这个对象兼具直接性与间接性,它既是感性的,又是普遍的,这就是具有特性的物,黑格尔称之为感性普遍性。自然意识试图将物认识为自身一致的,但是知觉现象学表明,物的本质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即作为知性对象的力。就此而言,知觉是感性与知性的中介。因为这个中介,感性与知性不再是康德式的平行关系,而是构成一个线性关系,由感性到知性的运动是向根据的返回。  相似文献   

9.
现象学还原的科学批判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洛-庞蒂主张对科学进行现象学还原,而这种还原大体上与某种艺术性取向联系在一起.受胡塞尔晚期关于生活世界理论的影响,他对科学的客观主义始终保持警惕.在他看来,科学世界建立在实际经验世界基础之上,为了评价科学的意义与影响,我们应该首先唤醒知觉经验,而科学只不过是其派生的表达形式.我们始终面临着如何与受到操作性规则支配的世界维持一种原始关系的问题,"世界的肉"为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可逆的本体论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试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与工程知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先通过对实证主义知识论的批判来建构立足于生活实践的知识论立场,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架构下,沿着知识论的两个基本追问——何谓知识?知识何以可能?即知识基于什么样的活动得以产生的追问,来分析已往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工程知识的研究在流行的知识论框架下存在的问题与缺失。从立足于生活实践的知识论立场看,科学知识作为描述性知识,其目标与意图就是在于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的存在方式;技术知识作为行动的程序性和规范性知识,其目的在于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而工程知识作为造物行动中的情境化知识,其目的在于人工物在现实中的成功建造。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legitimacy一词多义,应根据术语单义化的原则分别翻译,而放弃“百分之百对应”“涵盖其所有意义”的称名预期。作为政治学核心术语,legitimacy有“合法性”“正当性”等多种译名。但应避免使用“合法性”之译,以免与legality混淆;应慎重使用“正当性”之译,以免与justness混淆。legitimacy本义为主权或政权为人民肯定、认可、接受,故可用“肯认性”或“认受性”,并根据语境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12.
针对模态逻辑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模态逻辑和哲学的关系、模态逻辑的合法性论争、可能世界问题以及模态语境问题等,本文述评了国内学者陈波、张家龙等人的观点。笔者认为随着一些模态逻辑技术为国内学者所掌握,更多的模态逻辑哲学问题将会引发学界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工程伦理目前正发生重大转变,这个转变可以从信息哲学角度给予阐明。传统的印刷物书面语言创造了一个“象征的一般化交往媒介”对象世界,传统的工程伦理就是以此为基础的;而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媒介创造了一个以个性为特征的对象世界,它是当今工程伦理的基础。信息哲学认为这是一个信息量不断增加的进程,而任何信息量的增加都意味着伦理上善的意义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人类社会进入了因特网时代,考察"信息技术对宗教文化的影响"这个难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方面看,这种考察有助于理解技术哲学研究中的"技术文化"问题;从实践方面看,这种考察有助于理解网上宗教社区(OFC)这类社会现实。本文首先对网上宗教社区进行了社会学和哲学视角的探讨,给出了OFC定义,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信息技术对网上宗教社区的三种影响,在此基础上说明了信息技术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主体(实践)哲学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但它并不是哲学的全部。缺少自然本体论的哲学不是完整的哲学。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现时代不会失去其思想光辉,它并没有受到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冷落。自然辩证法是指自然事物的辩证法。无限的世界是由有限事物组成的,而辩证法是"一般有限事物特有的、真实的本性"。自然辩证法在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社会中有牢固的根基。  相似文献   

16.
17.
在思想与世界之关系的讨论中,当代哲学陷入了“所与神话”与融贯论的两难境地。为了走出这种困境,麦克道尔以康德哲学为理论资源,提出概念化的经验概念,使经验成为思想与世界联系的中介。对这种经验概念的理解需要第二自然的观念作为背景。麦克道尔对经验概念的改造是对康德哲学的创造性发展,展示了经验主义的一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从现代心灵哲学的观点看,虚拟空间中的心身关系问题是一种"随附性生活"问题。由于网络化生存状态是基于"身体不在场"而实现的,这就注定了虚拟主体的心灵与互联网世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虚拟实在世界的心身关系的理想在于心灵与身体的齐物合一。在本质上,虚拟化就是心灵、身体与互联网和谐同一的社会映射及文化表征过程。  相似文献   

19.
现代物理学研究的极限问题越来越多。极限问题离直接经验最远。极限问题既有科学解,也有哲学解。极限问题的研究需要哲学与思辩。吴孟超教授的《宇宙解的构思》一书,对一些物理学的极限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并表明现代物理学需要思辩,物理学应关注哲学,哲学应参与思辩。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既是关于世界之本体的学说,也是关于知识的思想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通向关于世界(或宇宙)知识的理性路线,并且导向了他的逻辑理性方式。在自然哲学方面,他将对自然世界的解释和使解释作为永恒的和必要的知识这两个目标统一了起来。因此,在他的科学研究中,存在着基于观察的逻辑归纳方法和基于(主要是常识性的)共识的逻辑演绎方法两条方法论路线。亚里士多德对经验证据的接受,标志了认知境界的重大转换,从而对科学理性主义的生长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