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流量、四级公路流量以及城际公交客流量,借助ArcMap的可视化空间分析工具,我们发现,中原城市群呈现出以郑州市为一级中心城市,新乡市、焦作市和许昌市为二级中心城市,洛阳市、开封市为三级中心城市的多中心枢纽网络空间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
对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业发展差异性和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可达性进行分析.提出以上海市为首的长三角城市群作龙头,以武汉市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作龙身,成渝城市群作龙尾,滇中、黔中城市群作补充,各地省会城市作节点,地级城市互作补充的旅游互补机制,从而提高长江经济带旅游业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原城市群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计算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外向服务功能差异不很明显,城市群发展空间较为集中,城市分工重叠,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郑州与其他城市联系不紧密,对整个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城市群的交通仓储邮电业发展不理想。中原城市群的发展需注意以下几点:郑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应加大对整个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明确城市群内各城市分工;重点发展区域副中心城市,避免城市群内部等级明显分化;大力发展城市群的交通仓储邮电业;平顶山亟待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4.
选取呼包鄂榆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达性模型、经济潜力模型和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对比分析了呼包鄂榆城市群开通高铁前(2009年)和开通高铁后(2020年)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和经济联系强度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后呼包鄂榆城市群内部各市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缩短一半,城市群内部的交通整体可达性提升显著;(2)高铁开通后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发展迅速,呈现出“中心扩散型”发展模式;(3)高铁开通后呼包鄂榆城市群的经济潜力提升显著,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发展迅速,各城市间联系发展更为密切;(4)高铁开通前后的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强度提升明显,能够直观的看出高铁可达性以及缩短平均旅行时间对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黄梦毫  刘德琴  蒋丹 《河南科学》2023,(9):1375-1381
利用WorldPop人口格网数据,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社会网络法,识别成渝城市群的中心分布特征和多中心分布结构.结果表明:(1)人口主中心形成了以重庆和成都为核心、绵阳—成都—乐山为西部发展带、南充—重庆—泸州为东部发展带、宜宾和自贡为发展动力点的“两核两带两点”的分布格局.(2)成渝城市群内城市多中心结构模式还不凸显,具备多中心结构的只有7个城市,分别是成都、德阳、绵阳、南充、广安、重庆、乐山,呈现“西多东少、北密南疏”的特点.(3)建议形成“两核一带三廊道”的区域发展格局,以带动成渝城市群全区域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6.
哈长—辽中南城市群扩张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东北地区城市扩张无序与经济发展缓慢的症结,基于DMSP, VIIRS夜间影像与城市统计数据,以哈长-辽中南城市群172个区县构建了城市扩张热点等指数,定量揭示了城市群时空扩张路径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群扩张在2005—2009年期间达到了高峰,之后扩张速率持续下降,中心城市资源集中,次中心城市发展乏力;城市群扩张整体表现为环哈长-大庆及辽中南经济带为中心的向心集聚特征,其西部比东部扩张快,南部比北部扩张快;城市群扩张的驱动因子整体上以第一、二产业,人口及GDP为主.从时空趋势看,产业结构调整、人口流失及经济增长疲软等是城市扩张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哈长-辽中南城市群未来发展的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经营城市、差异化发展的理论为依据,探讨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现状.中原城市群区域内工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区域内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不一,差异化明显.区域中心城市的首位作用不强.最后,探讨了中原城市群差异化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8.
谈步稳 《河南科学》2009,27(9):1152-1156
通过分析“3+5”城市群内不同城市第三产业不同部门的从业人员数来测度城市群内不同城市的城市流的强度.研究发现:城市群内不同城市间联系很弱,表明城市群的发展还处于雏形阶段;城市群的中心区域还处于极化阶段,对周边区域辐射不强;外围区域的中心城市也有很强的集聚功能;而处于中间区域的益阳和娄底基本没有对外服务功能,将逐渐演变为核心区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基于网络分析OD成本矩阵,运用引力模型获得2009年和2022年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经济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高铁对中原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1)伴随高铁线网的不断延伸和加密,中原城市群城市程度中心度呈现上升趋势,城市间组团发展模式更加显著,网络的核心地区由中部向西部呈动态扩展的变化趋势.中介中心度呈现下降态势,其空间分布特征显著,中介城市从郑州和菏泽逐渐向徐兰高铁线的郑州、开封、洛阳和商丘迁移,区域内个体城市中介能力呈现均衡发展态势.(2)高铁建设提升城市网络整体密度,但仍处于弱连接状态.核心-边缘结构逐渐弱化,核心区范围扩大,边缘区范围减小.随着高铁网络推进,凝聚子群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石武高铁轴线子群成为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的核心组团.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5—2018年中原城市群29座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对中原城市群空气质量进行空间关联网络建模,利用网络指数和社团检测方法探索城市群空气质量个体作用和整体发展态势。结果显示:1)中原城市群空气质量影响中心分为以晋城为核心的北部带状中心集群和以郑州为核心的中部块状中心集群,其中北部集群代表了自然环境条件和不合理的重工业产业结构对北部地区产生的重大影响力;中部集群凸显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显著影响。此外,具有中介作用的开封、许昌、漯河、安阳和运城,分布在城市群各圈层的边缘,对空气质量传播影响较大。2)中原城市群空气质量空间网络整体性指数达到0.512 3,关联比较紧密。城市群内的空气质量环境较差的西北板块为主影响板块,对东南板块在现阶段的影响较强。3)中原城市群空气质量空间关联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而非孤立存在,社团检测发现其具有比较稳定的二元发展态势。本文通过复杂网络理论分析城市群空气质量,旨在为防治城市群整体空气质量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广西环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广西环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间联系愈来愈密切.文章采用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广西环北部湾城市群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了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化及城市发展对策,以期促进广西环北部湾城市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探寻进一步推进西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情况,并为制定差别化发展政策及策略提供依据,本研究将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研究西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本区域,通过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方法,缕析二者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及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尚处于低水平协同阶段,并存在宏观调控能力较差、城市群内部经济体量差距较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城市群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并提出打破行政壁垒、提升城市能级、培育副中心城市等宏观策略以及针对不同等级城市的优化建议,为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提供发展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2-2021年可见红外成像辐射仪夜间灯光遥感影像数据,利用规模测度、城市增长模式理论和空间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兰西城市群城镇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兰西城市群多节点城镇规模布局逐渐均衡,兰州、西宁“双圈”城市首位度趋于合理;兰州都市圈由单核中心城市向多核心城市的区域协同发展转变,西宁都市圈处在优先发展单核中心城市后辐射带动周边多核心城市的发展过程;夜间灯光空间演化特征不断西移体现了西宁-海东都市圈成为兰西城市群夜间灯光规模体系的拉动力量,兰西城市群“一带双圈多节点”的区域均衡化规划格局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4.
"多中心、网络化"作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在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强大动力,并将推动其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借助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构成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网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5年间,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显著提高,城市间经济联系频繁而密切;北京与天津、唐山等次中心城市交流与合作加强,京津冀多中心发展格局初具雏形;石家庄依托其省会城市的优势,在城市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群内部其他城市间经济联系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实地调研和对自然地理条件、区位因素等分析,认为西部地区城市发展面临着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不利的发展区位,发展成本和发展难度均高于其他省区;西北地区城市发展,是政治、经济、自然条件、资源、民族与文化等诸多因素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应注重多种因素的交叉协调,寻求其共同作用的平衡点,以保证城市发展的合理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最后以新疆城市、黄河上游城市群带为例,指出新疆应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体,带动周围小城市、镇的发展;黄河上游地区以兰州、西宁为中心,确立共同的城市与经济发展目标,建设成为高科技为主导,以资源精细加工为支柱的现代化城市群带。  相似文献   

16.
在测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质量的基础上,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质量的提升模式与路径.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质量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仅1/3的城市处于高或较高发展质量,总体发展质量不高.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在2012年~2016年间发展质量波动明显且有较大差别,武汉城市圈发展质量波动大、增速快,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质量有一定幅度的波动,但增速不明显.根据测度结果,提出了充分发挥三中心城市对接辐射作用、打造“多层次协同发展”的城市群发展质量提升模式以及加强城市群之间交流合作、以绿色发展为手段的发展质量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21年城市间信息关注度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层级、城市节点、空间聚类、空间组织模式等方面研究黄河下游城市群信息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并提出黄河下游城市群高质量协同发展策略.研究表明:黄河下游城市群信息联系层级分布具有明显等级性和距离衰减性,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郑州、济南、青岛为核心的“核-辐结构”;黄河下游城市群城市节点的程度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呈现梯度分异,中介中心度出现明显极化现象,郑州、济南、青岛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山西、河北、安徽省内大部分城市处于边缘位置;黄河下游城市群空间聚类的划分具有地域邻近性,且受省级行政边界的限制,形成“四大片区八个组群”;黄河下游城市群信息网络形成以郑州、济南、青岛为核心,临沂、潍坊、烟台、洛阳、邯郸、南阳、新乡等为次级核心的网络型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从城市的商贸、服务、空间作用、制造业和对外开放5个系统,选取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采用2006-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的相关数据,构建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时长株潭城市群中8个主要城市中心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将长株潭3城市中心性的评判结果进行了分析,从而进一步对长株潭城市群城市中心性的特征和演变过...  相似文献   

19.
发展城市群经济是促进地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基于德州市融入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目标,构建区域产业选择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分析了德州市在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的产业状况,提出德州市产业选择对策与路径,目的是充分发挥德州市区域资源优势,做好德州市的产业定位,承接省会城市的部分功能,更好的融入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5—2018年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中心结构测度等方法,对中国19个城市群的人口规模、流动特征和空间结构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中国城市群的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差异明显,且有微弱向单中心空间结构发展的态势,而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大多较低,但表现出不断上升趋势.(2)在多中心结构类型匹配方面,优化提升类城市群的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较高但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普遍偏低,发展壮大类城市群的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较高但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大多偏低,而培育发展类城市群内部存在不同匹配类型.(3)在多中心结构类型演替方面,优化提升类和发展壮大类城市群多中心化发展的趋势较为明显,而培育发展类城市群大多呈现单中心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