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利用1950-2000年大气视水汽汇资料,分析了亚澳季风区内水汽汇准两年振荡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亚澳季风区内水汽汇有显著的准两年振荡,其关键区位于西太平洋暖池、孟加拉湾、东南印度洋和西南印度洋,它们对应3种遥相关型.当暖池水汽汇偏强时,我国华南为偏北风距平,东亚季风区水汽汇偏弱;印度洋水汽汇距平呈现为偶极子分布,东南印度洋附近水汽汇偏强时,东南印度洋至赤道西印度洋为偏西风距平,赤道西印度洋水汽汇偏弱;孟加拉湾水汽汇偏强时,孟加拉湾至西南印度洋为偏南风距平,西南印度洋的水汽汇偏弱.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金华地区2017年梅雨期2次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利用研究区25个站点的气象资料和全球再分析数据,并结合HYSPLIT模型,定量分析了2次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2次暴雨的水汽输送通道主要是西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和局地通道;2)2次暴雨的水汽输送过程存在差异;3)6月12日暴雨期间,来自南海-西太平洋的偏东水汽输送偏强;3)6月24日暴雨期间,受南亚季风影响的西南水汽输送偏强.因此,东亚和南亚季风环流的强弱影响区域水汽输送的变化,从而导致研究区暴雨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大气季节内振荡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在长期天气和短期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前沿研究课题.文中在简要回顾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新近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热带大气ISO的传播规律;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及对南海(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的重要作用;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与El Nino(La Nina)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数值模拟等.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对亚洲夏季风气候的影响,从季风环流和季风降水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高原积雪异常对气候的影响,并利用IAP 9L AGCM模式,对高原雪量进行了增加和减少的数值试验。从而提出高原多(少)雪年南亚夏季风偏弱(强),东亚夏季风反而偏强(弱)的新观点。高原积雪异常会导致高原上空大气垂直运动的扰动,扰动传播到下游致使我国长江流域和西太副高所在区域大气对流运动发生变化。高原多(少)雪,夏季我国南方的偏南风增强(减弱),有利于水汽从孟加拉湾和南海向我国大陆输送,但到长江流域时,由于偏南风存在较强(弱)的辐合,江淮流域偏涝(旱)。  相似文献   

5.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气候平均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58-2000年NCEP/NCAR再分析日平均资料、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常规地面观测日降水资料,从气候平均角度诊断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和撤退前后大气结构特征及其与南亚季风的差异,探讨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①季节转换期间南海地区大气热力结构、动力结构的配置具有与孟加拉湾和南亚地区明显不同的特征,大气低层(850 hPa以下)温度梯度的逆转(由负变正)发生在西南季风爆发之后。②850hPa西风建立在南海大气低层(850 hPa以下)经向温度梯度为弱负值的时候,是受热成风约束的结果。③季节转换期间南海地区大气热力结构、动力结构的配置具有独特性,是由于东亚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受来源于中纬度冷空气影响的缘故。④随着华南降水强度加强,对流释放潜热加热了中高层大气,有利于南海经向温度梯度的逆转,从而在热成风关系约束下使高层南亚高压的北移,因此华南前汛期第一阶段锋面降水是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春季旱年与涝年对应的大气环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山东省1961—1998年16个代表站的3~5月降水实测资料,对山东春季旱年与涝年进行划分并对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形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春季涝年与旱年的大气环流形势存在明显的差异,东亚大槽的异常减弱、乌拉尔地区高度场的明显降低是造成山东春季降水异常偏多的主要原因;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是山东地区春季降水的重要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7.
南海夏季风强弱年青藏高原地区春季大气的低频振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澄海  崔洋  靳双龙  燕青 《自然科学进展》2009,19(11):1194-1202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逐日地温、气温观测资料,通过带通滤波的方法对南海夏季风典型强弱年,青藏高原地区3—6月大气低频振荡信号分布和传播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在春季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度场和纬向风场存在30-60d大气低频振荡、准双周和5—7d的大气振荡.揭示了在典型的南海夏季风强、弱年,200hPa,500hPa上低频振荡产生的位置,强度及传播特征各不相同.在典型强季风年份,高原北部形成低频振荡并向北传播;而在弱季风年份,高原地区的低频振荡具有原地振荡的显著特征.在强季风年,高原的非绝热加热削弱高原地区低频波,非绝热加热在高原以外的东西两侧中再现出来,与南北两支急流相联系.在弱季风年份,高原地区的非绝热加热起着加强高原地区低频波的作用;形成了以高原为中心的准南北方向上的振荡特征.  相似文献   

8.
亚澳季风区大气视热源的季节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50-2000年平均的亚澳季风区大气热源的季节演变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亚澳季风区热带低纬的大气热源区随季节由冬到夏而自南半球向北半球移动,在盛夏达到最北,强度也最强,并在春末与北半球中纬度的热源区汇合,到秋季开始南撤;东亚季风区和印度季风区大气热源的冬夏型间转换的过度季节都较短,冬夏型间转换具有明显的突变性,而印度季风区大气热源的冬季型维持时间明显比夏季型要长;亚澳季风区内大气热源的年较差以亚洲季风区的热源年较差最显著,澳大利亚北部次之.  相似文献   

9.
华南大尺度空中水资源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1958—200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华南年平均大尺度大气水汽汇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年平均水汽汇的主要变异区在华南中、东部地区以及华南西南地区、华南中、东部的年平均水汽汇与该地区的年平均降水一样,存在增加的气候变化趋势,而该地区的蒸发量则有减少的趋势。华南西南部的年平均水汽汇则以年际变化为主。华南中、东部以及西南部的水汽汇偏强(弱)时,东亚沿海上空水汽输送异常强(弱)导致这些地区的垂直积分的水汽通量辐合的增强(减弱)。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了解越赤道气流是否会对云南大气热源振动有所影响,以及云南省初夏大气热源同降水的中短期振荡及其相互关系,笔者对1920年和1981年云南省降水、大气热源作了功率谱分析,初步得到以下几点结果:①云南省降水低频振荡(R=8,T=7.8天) 同大气热源没有共同周期,而在高频振荡区(R=10~11,T=5.6~6.2天)有共同周期。②云南省初夏大气热源影响降水,而降水释放的潜热又使大气热源得到了加强。③南海大气热源与云南省的大气热源在R=7,T=8.9天处有共同的振荡周期。④越赤道气流在低频(R=7,T=8.9天)处影响南海大气热源的波动,进一步可影响到云南大气热源的振荡。  相似文献   

11.
2003年夏季江淮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全球NCEP/NCAR资料,采用诊断分析方法,对2003年夏季6月29日~7月4日发生在淮河流域的特大暴雨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出现与大气环流异常以及水汽输送、西南季风的异常偏强有关;暴雨区的水汽来源于阿拉伯海至孟加拉湾及北太平洋至中国南海地区。  相似文献   

12.
The onset and advance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winter monsoon to summer monso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abrupt change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lthough many studies on the intra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SM) have been made, there are controversial v…  相似文献   

13.
Air-sea interaction is achieved by air-sea interface flux exchange. Therefore, general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connective researches of the air-sea interface flux exchange and the burst of the summer monso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ome preliminary res…  相似文献   

14.
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副高带断裂和东撤及其可能机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使用1998年南海夏季风试验(SCSMEX)资料和日本气象研究所(MRI)所提供的TBB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副高带断裂和东撤过程的主要特征及其可能机制。发现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的断裂(低层早于高层)和印缅槽(或孟加拉湾槽)的形成是南海夏季风建立的重要前期征兆之一,也为副高东撤和南海夏季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条件。斯里兰卡附近低涡的持续北移是副高断裂和印缅槽建立过程的显特征。分析表明,南海夏季风建立之前,印度半岛的感热加热和中南半岛的潜热加热所激发的气旋性流场在孟加拉湾地区是相互迭加的,这有利于孟加拉湾低涡活动和低槽的形成,这可能是副高断裂和印缅槽活跃的机制。伴随着印缅前西南气流和赤道副高东撤、季风加强和对流加热之间存在一种正反馈作用,这导致了副高的连续东撤和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性”以及各种要素的突变特征。当南海夏季风对流减弱后,西太平洋副高则会西伸。  相似文献   

15.
华南前汛期区域持续性暴雨的分布特征及分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广东和广西两省共175个台站的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对1961-2005年间华南前汛期区域持续性暴雨进行了定义。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区域持续性暴雨的气候分布特征的分析发现,季风爆发前持续性暴雨频数从60年代至今呈现出正态分布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而季风爆发后的区域持续性暴雨频数变化则几乎相反;广东省前汛期区域持续性暴雨降水明显比广西强。此外,通过EOF方法和相关分析得到了夏季风爆发前后出现频率较高的几种分布雨型,它们能较好地代表季风爆发前后华南降水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近10年南海海表风场季节特征统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静  李靖  李荣波  刘寒 《科技资讯》2014,(3):197-200
基于Fortran程序和Grads(Grid Analysis and Display System)软件,利用QN(QuikSCAT/NCEP)混合风场,统计了近10年(1999年8月~2009年7月)期间南海海表风场特征,主要统计了风速风向的季节特征,期望研究结果可以为航海、防灾减灾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春季,风速的大值区位于南海北部,约3.5~5.0 m/s,台湾海峡能达到5.5 m/s;除泰国湾和北部湾以外的大部分海域以东北风为主,北部湾以偏东风为主,泰国湾以偏南风为主。(2)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大部分海域以西南风为主;风速的大值区位于中南半岛附近海域,该海域为传统的南海大风区,约5~7 m/s。(3)秋季,为季风过渡季节,风向稍显凌乱,南海中北部已转东北风,而南部部分海域的西南风尚未完全消退,泰国湾在该季节则以西北风为主;风速的相对大值区位于南海北部和台湾周边海域,约6~9 m/s,台湾海峡基本都在9 m/s左右。(4)冬季,受冷空气影响显著,整个南海均以强势的东北风为主;风速大值区呈东北-西南走向,大部分海域的风速在8 m/s以上,台湾海峡能达到11 m/s左右。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57-1998年NCEP/NCAR候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中南半岛和南海地区环流系统的演变,揭示该地区热力特征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可能联系。结果发现,不同高度上标志着南海爆发的环流系统如500hPa上的副热带高压、200hPa上的南亚高压以及850hPa 上的孟加拉湾低槽等系统在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具有显的变化特征,对流层中高层以上的环流系统反映了大尺度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而对流层低层环流系统的变化可能与局地特征具有密切关系。从中南半岛和南海两个地区地面感热和潜热加热与该地区温压场变化之间的关系上看,中南半岛地区的热力作用对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区域环流系统演变具有重要作用,数值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东亚夏季风活动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3年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再分析资料以及台站降水资料,诊断分析了2003我国东部地区汛期降水和东亚夏季风的活动特点,并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2003年南海夏季风于5月第5候在南海南部建立。6月第1候全面爆发,比常年偏晚,南海夏季风强度也比常年偏弱;(2)该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度强、位置偏西,其中从6月下旬至7月中旬,副热带高压的位置稳定少变,其北脊线位25oN附近,且副高位置偏西,这导致了长江以南的犬部分地区高温少雨。这个阶段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南风气流将南海地区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淮河流域,是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水汽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