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是东亚的本草学策源地,亦是世界上本草学最早发生的国家之一,从《神农本草经》成书,流传以来,至少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源远流长,实为世界各国所罕见。通过历代本草学家不断的总结,继《神农本草经》之后而作的,无论出于国家主持,或者私人独立修编,沿着《神农本草经》的体系,写成药典性质的书,不下六、七种之多,而流传到今天的,计有:(一) 《神农本草经》,原书已佚,现时所见的祗是明、清人与日本人的辑本;(二)《新修本草》(亦称<唐本草>);(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四)《本草品汇精要》;(五)《本草纲目》。第一种来历不明,但可断言,不是出于国  相似文献   

2.
5.唐慎徽和《证类本草》(全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经历唐朝以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和动乱,至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又恢复了一统天下,经济再度繁荣,本草学的考证和修订在官方和民间都得到较大发展。从官办来看:宋开宝年(公元973年)道士兼御医马志等奉宋太祖之命修撰的《开宝新详定本草》问世,并由皇帝亲书序文;次年又令李昉  相似文献   

3.
茶叶为山茶科植物茶 (Cam allia sinensis (L.) O.Kuntze)的干燥叶 ,又名荼 ,木贾 ,艹设 ,茗 ,艹舛 ,苦荼 ,苦木余等。除被用作饮品外 ,茶叶还被广泛应用为药物、制革材料等 ,据考证它的被发现与被利用有近万年的历史 ,且多数学者认为茶叶的药用比饮用早 [1 ]。在药用方面又分为单用、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及由此发展而成的中药传统剂型——茶剂。为了探索茶叶的药用价值 ,本文仅就茶叶单用的药用价值作本草学考证。古今医药著作收载茶叶者颇多 ,但最早将茶叶载为正式官药者当推唐代苏敬等撰的《新修本草》,这部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在木部中品…  相似文献   

4.
溲疏和荚蒾都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前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后者名出《新修本草》(即《唐本草》)。《本草纲目》等后世本草中均有收录。然而实际上,溲疏早在东汉末年就曾失传,宋代以后彻底失传,  相似文献   

5.
鳗鲡     
鳗鲡是生命力很强的鱼类,科学家曾在距今约6700万年前的上白垩纪地层中发现过鳗鲡的化石。我国最早关于鳗鲡的记载见于公元121年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此外在医药文献中也屡见不鲜。如:[梁]陶弘景撰《名医别录》中说:“鳗鲡能治痨补不足,杀虫毒恶疮。”[宋]苏颂撰《图经本草》中指出:“鳗鲡以五味煮羹,能补虚损,及久病劳瘵。”[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附方:“骨蒸劳瘦用鳗鲡二斤治净,酒二盏煮熟,入盐醋食之。”[南唐]徐弘撰《稽神录》中更有一则神奇故事:“有人病瘵,相传染死者数人。取病者置棺中,弃…  相似文献   

6.
近代历史上首开献书之风的是广东二梁,其中一梁便是著名学者梁启超。他生前酷爱藏书,名其书室为饮冰室。搜罗搜集图书达四万多册,碑帖千余种。有《饮冰室藏书初目》十六册,著录其藏书书名、卷数、撰者、版本。梁启超精于史学、文学,擅长版本目录之学,是一位深有造诣的版本目录学家,然而他的藏书却少珍本、孤本,多为常见之书,时人甚觉奇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作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毛主席《实践论》的读书笔记。作者试图应用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哲学原理,解释我国古代人民对生物有机体的认识过程,最先选中的植物是樗树,俗名臭椿。 臭椿是我国古代原产于华北的落叶乔木,经古代人民应用到生活里,最早的文字记载是《诗经》、《雅尔》、《庄子》等书,表明初先不过用作薪材,次乃作为药物,其间虽有人企图用作建筑、器具的木材,却使人失望,作为不中用被抛弃了。作药用的时间最久,唐代编入国家药典的新修本草(今称唐本草),以后相沿,都编进本草学书里。积时一千多年,在实践过程中,古代人民用之于医药,扩大了疗效;经过长期观察,已能识别花与树的雌雄性别。由于华北地域辽阔,生境不一,从对环境的适应而创造出田樗、山栲等地方别称,以示区别。所有这一切,表明从实践中加深了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初级阶段的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不限于一时一地,甚至于不限于一个国家的人民。臭椿现已成为园林观赏,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的树种。在森林科学中,它是盐碱地、沙滩优良树木之一。经过林产加工,臭椿的木纤维是造纸最好的原材料,用臭椿叶饲养野蚕,可以制成樗茧紬。人类通过生产实践,已逐步进入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 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还相互制约,对于臭椿作者曾举了一个例  相似文献   

8.
《四库全书总.目》对所载畜书旨要的揭示,是与它的批评方法相互依存的。清代学着周中导说:“窃谓自汉以后‘薄录之书.无论官撰私著,凡卷第之繁富,门类之允当,考证之精审,议论之公平,莫有过于是编矣。”1把议论与著录、分类、考证并列,可见周氏注意到《总目》的学术批评特色。鲁迅更认为聪目》“是现在较好的书籍之批评,但须注意其批评是钦走的”2。所谓“书籍之批严,即指目录学而兼批评学的学术意蕴而言。因此,将批评方法与目录学解题结合起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总目》的学术品性和学术地位。概括言之,其批评方法约有五种…  相似文献   

9.
攸关南诏史的第一手资料《南诏碑》撰者名氏,最早见的是唐懿宗时人樊绰《蛮书》卷五:“(大和)城中有大碑,阁罗凤清平官王蛮利之文。”到五代时刘煦《旧唐书·南诏傅》中说“有郑回者,本相州人……(山焦)州陷,为所虏,阁罗凤以回有儒学,更名蛮利。”又到元朝初年,朝廷命官郭松年抵大理,后撰《大理行记》,文中云“立德化碑(《南诏碑》),使蜀人郑回制文。”从此以来,人们对这著名的《德化碑》撰者,皆以为出自郑回之手而无疑者。直到龙云当政,开设通志馆编纂省志时。纂志诸公,仍认为《南诏德化碑》文撰者乃郑回。碑的文字自明代以来剥落严重,好在修《新纂云南通志》时,有关碑文撰者的文字尚完好,志馆诸公因之拟议,在该《志》  相似文献   

10.
《荀子》一书自西汉以来,治之者少,传刻讹舛,渐不可读,经过清人及今人的整理,始可一读。最近,我在阅读《荀子》一书时,摘出数条清人及今人的误改之处,以期有利于《荀子》一书的阅读。“凡说之难,以至高遇至卑,以至治接至乱。未可直至也,远举则病缪,近世则病傭。”(《非相》)  相似文献   

11.
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医学的历史任务中,我一直期望做两件事,一是开展对中国民族医药的系统研究,二是开展对世界传统医学的系统研究。要研究首先得积累资料,一切学问部从积累开始。有积累而后有识见,有识见而后有比较,有比较而后有创新。关于世界传统医学的介绍,见于东汉以后。唐《开元释教录》载:“东汉之末,安世高医术有名,译经传人印度之医药。”陈邦贤先生撰的《中国医学史》,就记述了印度、波斯、亚拉比亚(阿拉伯)、大秦(罗马)等古代医学,输人中国的历史。以后的医史著作,对中外医学的交流,均有所记述,但  相似文献   

12.
宋代史学家郑樵曾言:“书有亡者,有虽亡而不亡者。”这里“虽亡而不亡者”即指原书已佚,而书中部分章节、语句保存在其它一些书中。祁承璞也在《澹生堂藏书约》中说:“如书有著于三代而亡于汉者,然汉人之引经多据之;书有著于汉而亡于唐者,然唐人之著述尚存之;书有著于唐而亡于宋者,然宋人之纂集多存之”把保存于其它书中的某一佚书的资料辑录起来,让原书重现于世,由此导致辑佚风气的兴起。辑佚始于宋代,黄伯思曾从马总《意林》、李氏《文选注》、鲍照《舞鹤赋》中辑录出《相鹤经》。现存最早的辑佚书是  相似文献   

13.
菱湖和辜墩宗谱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辛弃疾后裔编撰的谱牒。辛弃疾手撰的《济南辛氏宗图》又名《陇西派下济南之图》,辛弃疾在铅山后裔编撰的《铅山期思辛氏宗谱》又称《济南派下期思之图》都是菱湖和辜墩辛氏宗谱的组成部分,没有单独出版发行,其中一些资料对我们了解辛弃疾家世后裔有所填补更正。  相似文献   

14.
张舜徽先生,当代著名文献学家,于《史通》“治之三反”,撰《史通平议》,“书以评议为主,辅以考据,于刘氏底蕴多所发抒”。本文暂示三例,略述先生之《史通》学研究,由窥先生于子玄服赞之意。  相似文献   

15.
第一奇书《金瓶梅》语言索解匪易,向称难读。台湾《金》学家魏子云先生《金瓶梅词话注释》,为学人研读《金》书,扫清了语言障碍。日人植田均先生《〈金瓶梅词话〉词语汇释》,已将其全部收录;内地中州古籍出版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曾两度予以重印。足见其需求、影响之大。是书于方言俚语诠释,多有创见,笔者披读,获益良多。然亦间有未惬人意之处,兹摭取十七条,略陈鄙见,以就教于作者及博雅大方。本文出条及条下标页码注释,据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金瓶梅词话注释》(增订  相似文献   

16.
《等韵精要》是明清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韵图,是研究清代中期山西方言的重要语音资料。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本书韵图部分韵母分析入手,与《广韵》韵母系统进行重点分析,说明二者间的离合关系。  相似文献   

17.
《孝经学》是晚清著名的礼学家、经学家曹元弼所编撰的《十四经学》之一,其编纂体例严格依照张之洞《劝学篇.守约》中提及的通经之"提要钩玄"法式,列"明例"、"要旨"、"图表"、"会通"、"解纷"、"阙疑"、"流别"七目。全书在《孝经》的文本与作者、微言大义、社会功用、《孝经》与群经关系、《孝经》研究的礼学化倾向等方面体现了曹氏独到的孝经观,其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部研究中国图学的形成与发展的学术专著——吴继明教授所撰的《中国图学史》,由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作者根据几千年的历史线索,描述了中国古代图学的成就,论述了中国古代图学思想,揭示了中国古代图学取得光辉成就的奥秘.图是一种科技语言,是人们表达设计意图、交流技术思想的重要工具.图学则是一门应用广泛、复杂的横断学科.《中国图学史》一书中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对我国古代图学思想的探索,书中列举了大量古代图学家的论述,如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在注《九章算术》中提出的“析理以辞,解体用图”,“约而能周,通而不黩”的图学思想,表明当时人们对图的作用的认识,刘徽认为,对问题的分析要用语言文字,对形体的描述则须用图形,两相配合才能简单周全,明白简练,使人容易理解.  相似文献   

19.
麦饭石发现及应用的历史悠久,涉及领域广泛。它可用于农牧渔业、医药卫生及食品、酿造业等,也可用于日用化学、环境保护等方面。一、麦饭石应用技术概况麦饭石(Medical Stone)颜色黄白,状如一团麦饭,大小不等,产于山溪之中。明代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一书中,最早记载了麦饭石。而作为药物正式记载的文献却是北宋的《图经本草》。尽管记载麦饭石应用的史料较多,可是古代中国麦饭石的应用却仍以医药为主。其中,作为外用的药物有:麦饭石膏,醋淬、水淬液等,且疗效显著。由于历史条件所限,麦饭石曾被埋没多年。自本世纪70年代末以来,日本首先开始了对麦饭石的研究。随后,美国、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也对麦饭石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研究的课题主要有:麦饭石的作用及其机  相似文献   

20.
正《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这句话的原意是:《周易》这部书,广大而完备,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兼备天地人三才而两两相重,所以成为一卦之画。六画不是别的,是三才之道。先看第一句,"《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其中,悉:代表全,都,详细之意。道:即规律、道理。《易经》这部书啊!内容广博宏大、详细完备,它包含了天下所有的道理,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