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兰岚 《科技信息》2009,(10):107-107
简·爱——从小父母双亡,在舅父母家长大,少年被送入寄宿学校,成年后,到贵族罗彻斯特家做家庭教师。几经周折,最终成为罗彻斯特的妻子。简·爱性格坚强自尊,具有独立、反抗精神。她是十九世纪争取家庭和社会生活平等权利的妇女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2.
简·爱——从小父母双亡,在舅父母家长大,少年被送入寄宿学校,成年后,到贵族罗彻斯特家做家庭教师。几经周折,最终成为罗彻斯特的妻子。简·爱性格坚强自尊,具有独立、反抗精神。她是十九世纪争取家庭和社会生活平等权利的妇女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3.
张凤丽 《科技信息》2012,(19):176+171-176,171
简·爱,夏洛特·勃朗特《简·爱》里的女主人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一直秉承着独立和平等两大原则,她的这种爱情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她早期的童年生活。本文将着重从简·爱童年时期的遭遇分析简·爱对爱、独立和平等的渴求。  相似文献   

4.
简·爱和林黛玉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不朽形象,她们的处境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命运却截然不同。文章对她们所处的环境、人格魅力、爱情理想和反抗精神及爱情结局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简·爱》与《德伯家的苔丝》都是英国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的主人公简·爱和苔丝作为女性勇敢反抗桎梏、追求自身幸福的典型形象,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认同。但两者的不同命运结局却让人唏嘘不已。通过对比分析简·爱和苔丝在面对人生遭遇和爱情时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差异,可以探讨女性的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所作,小说女主人公简·爱的性格既自卑又自强,运用美国现代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艾里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理论,探讨分析了简·爱的自强,源于她内心的自卑,而这种自卑则来源于她t童年受到的来自环境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名著《简·爱》一书中的女主人公——简·爱具有着独特的个人魅力,特别是她思想中的平等与自由观念更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读者。本文着重分析了简·爱的平等与自由思想的形成过程,向读者展示了简·爱的魅力根源。  相似文献   

8.
深受宗教影响的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塑造了一个迷失的夏娃简·爱,她在经历了盖茨黑德、罗沃德学校、桑菲尔德之后,对宗教的信仰终于带领她回到了她和亚当的乐园芬丁庄园,完成了她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对《简·爱》中女性意识主题的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爱》的女性意识主题主要体现在与生俱来的反抗;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婚姻;追求经济上的独立。夏洛蒂·勃朗特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自主、自重、自尊、自强、自立的女性形象,使其成为那个时代女性意识觉醒的典型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要人们注意《简·爱》中不被重视的人物──疯女人伯莎,并为其鸣不平。伯莎是作者的渲怨和报复,她是一个受迫害的形象,她贯穿作品始终,绝非可有可无的道具。为伯莎鸣不平绝无为作者和简·爱抹黑之幸,只是要人们共同解开疯女人之迷。  相似文献   

11.
靳慧敏 《科技信息》2009,(27):154-155
《简·爱》是一部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的世界经典名著,祝庆英译的《简·爱》和黄源深译的《简·爱》,两个中译本在语义和文体上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2.
于晓晶 《科技信息》2009,(15):203-203
《简·爱》因塑造一位虽相貌平平却勇敢、自尊、自强的女性形象而享誉世界文坛。尤其是简于逆境中的反抗精神以及在爱情中对自己尊严的维护,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将透过预楼上的疯女人进一步对简的这种性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汪怡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5):128-129
本文主要叙述简.爱的女性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童年时的简.爱因不堪忍受压迫,以她的勇敢行为反抗了欺侮她的表哥。那时,她的反抗意识就初步形成并表现出来了。离开舅妈家后,简的生活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劳渥德,简的反抗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阶段,在桑菲尔德,简的追求是独立、自由,而离开桑菲尔德的行动导致她的反抗意识达到顶峰;第三阶段,拒绝圣约翰的求婚,也为她的反抗色彩增添了光辉的一笔。简是19世纪文学作品中的一位新女性,直到今天,我们都不得不为她的女性意识喝彩!  相似文献   

14.
叛逆者简爱     
王若水 《科技信息》2011,(12):168-168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生而不幸却又敢于与命运抗争的极富个性的"女英雄"式的叛逆人物。她抗争命运的不公,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爱情,她的叛逆性格随着她的成长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的英国乡村,一间宁静的小教堂里,当简·爱和罗切斯特与他们的幸福仅有半步之遥的时候,一位来自西印度群岛的不速之客却打断了这场没有嘉宾的婚礼.面对不知所措的简,罗切斯特讲述了关于他妻子的故事:"伯莎·梅森·罗切斯特,她家三代有疯病.但是他们看我年轻没告诉我……就在婚礼的当天,她想杀死我……该拿她怎么办,简?把她交给疯人院,让一些陌生人打她、用冷水浇她?你们有没有去过疯人院?"这是小说<简·爱>中的一段重要情节,我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把此书及其同名电影看了个烂熟于心.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物质水平得到空前提高,作家更加关注现实生活,文学作品也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其中,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法国作家梅里美《嘉尔曼》中的女主人翁简爱与嘉尔曼,都以追求人格尊严与精神自由且极具反抗与叛逆精神的形象给当时乃至现在的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魅力经久不衰。文章着重比较二者性格中平等自由和反抗叛逆精神的异同,并探索这种异同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简·爱与《名利场》中的女主角吕蓓卡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中两个具有同样独立反叛意识但被作者赋予不同命运结局的女人。从作者的性别视角去解读这两个传统女性形象的本质差异,能看出男女作者对女性反抗压迫行为的不同理解和价值判断,并能更好地发掘出被别的批评视角忽略或误读的文本内涵。  相似文献   

18.
《简·爱》和《呼啸山庄》是勃朗特姐妹的代表作,也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精品。这两部作品都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抗争,而且在《呼啸山庄》中,反抗精神和批判力度显得更加强烈。但是两部作品的结局,都是与现实世界的和解,我们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这两部作品存在很多相似之处,首先简·爱和希斯克里夫都是来自社会低层孤儿,在寄人篱下的日子受尽歧视和虐待。其次他们的爱情都受到重大挫折,罗切斯特故意隐瞒自己已有妻子的事实,而凯瑟琳最后还是离开了希斯克里夫,嫁给了门当户对的林顿。最后,简·爱和希斯克里夫的社会地位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前者成为了一大笔遗产的继承人,而后者在失踪三年后变成了一位有钱的绅士。这一切都说明阶级差别是两位主人公不幸遭遇的根源,自然而然,抗争成为他们生活的主题。当然,这两部作品也有明显的差别,那就是简·爱和希斯克里夫对待仇人的不同态度,但无论是简·爱与罗切斯特在一系列人为设置的巧合下的结合还是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灵魂的重逢都表现出作者的无奈与妥协,都表明了共同的主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差别和社会偏见是不可能消除的,人性的完整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人们的美好愿望也只能寄托在巧合或虚幻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19.
简·爱的经历,形成了她高度自尊后面潜抑着深深的自卑这一独特的心理特征;而简的出走应该是一种宿命,是她自尊与自卑的性格事先决定了的,疯女人的存在只是为简的出走提供了契机;简的愤怒来自于出身地位的不平等和超越自卑的焦虑,实则是她心中自卑与自尊的较量。  相似文献   

20.
繁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妇女形象。她美丽聪明、有学识;她具有雷雨般的性格,敢冲破一切桎梏;她热爱并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真情真性,不顾伦理追求爱情幸福。但是她的性格中有致命的缺陷——软弱、逃避现实、反抗不彻底。正是由于她极端矛盾而又复杂的性格,加之当时封建私有制的存在,造成了她最后毁灭了一切,也毁灭了自己的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