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理论生涯中始终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在人与自然统一思想的基础上,不断确立了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当代面对人与自然相冲突而导致的各种危机,人们应该进行哲学反思并且寻找对策。对马克思晚期的“人—自然”关系思想的追索,有助于为解决人与自然问题提供哲学视角,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应注重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人们深入理解和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深刻的理论根据,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手稿》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及文明阶段的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人化自然、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的统一等重要思想。其中蕴含的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论述,在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现实状况下,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含着马克思环境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体现为六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人的自然性与人的社会性的统一是从人及自然各自的根本属性出发,说明人与自然的矛盾统一,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思想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统一,是从两类关系的关联性出发,说明它们和谐的内在必然性,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核心内容;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是从人的社会性出发,说明的是人的社会本质,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价值依据;无机身体与有机身体的统一是从人的自然性出发,说明的是人的自然的本质,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理论特征;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是从人的实践本性出发,说明的是人的主体性的特殊规定,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实践原则;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是从人与自然和解的根本旨归出发,说明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之境,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终级关怀和最高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重要思想理论,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劳动生产方式的转变,树立科学、生态的发展理念,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径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易琼 《枣庄师专学报》2011,28(1):139-141
通过对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考察,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为世人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及其实质,科学地阐述了人类历史和自然历史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的根源,并找寻到了解决资本主义环境危机的办法,也为社会主义环境发展提供理论工具和指明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手稿》中的关系,并非是一种单纯的肯定性关系,而是一种既赞扬又批评的矛盾关系。马克思之所以赞扬费尔巴哈,客观原因是当时的理论斗争仍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为主要对象,主观原因是马克思对自己的思想发展及其性质有一个认识过程。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评则是由于《手稿》正在形成的实践唯物主义。正是由于这种逐渐形成的实践唯物主义,为马克思日后公开批评费尔巴哈哲学、精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的第一部著作,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问题的重要坐标。《神圣家族》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共同撰写《神圣家族》,即追问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在撰写《神圣家族》时思想为什么能达成一致。深入考察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历程可以发现,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为二人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动力,而对人民的同情与尊重则始终是二人思想发展的根本指引。  相似文献   

8.
保护环境是环境资源法的作用和功能之一,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协调和调整两者之间关系的桥梁.环境资源法学是一种方式、途径或工具.马克思主义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多处体现了他关于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的理论思想不仅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还为环境资源法的立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在人与自然和社会辨证统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自然观。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思想不仅对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及相应的关系作出了科学、合理的阐述,而且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在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下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包含了一种深刻而现实的生态观,这种生态观立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在对象性活动中把握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真正统一,在社会历史的实践维度中,揭示了人与自然矛盾的资本根源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反生态性。而西方生态主义以现代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为支撑,以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作为理论基石,试图通过伦理努力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与调整,诉诸的方式也多为激进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展,而并未能深入到社会历史存在的层面。面对派别林立的生态主义,马克思的生态观并未显得过时或落伍,却不断显示了其理论的优势,成为当今生态哲学不可跨越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自然观的基础上考察人与自然关系,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标志,逐渐构建并形成以实践为基础,人、自然和社会相统一的辩证自然观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指导我们解决我国现阶段因为工业化进程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理论基础,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马克思的生态观是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在哲学层面,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实层面,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文明属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马克思生态观的当代发展是生态经济学的框架.在如何构建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关系问题上,从马克思生态观出发并辅以生态经济学的框架,我们可以获得重要启示并得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传统马克思主义往往把自然理解为脱离人而存在的自在状态,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性。这样就把人与自然分割开来,这种理解实质上是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形式,也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重新诠释。马克思、恩格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去把握人,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把握自然,既唯物、又辩证地阐述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4.
传统马克思主义往往把自然理解为脱离人而存在的自在状态,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性。这样就把人与自然分割开来,这种理解实质上是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形式,也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重新诠释。马克思、恩格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去把握人,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把握自然,既唯物、又辩证地阐述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5.
理论的彻底性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教育功能的思想前提。哲学界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解释模式的反思,将推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性的思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中引进黑格尔哲学的内容,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彻底性意识。  相似文献   

16.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不同的时代表现不同,时代的发展,黑格尔哲学反实践唯心主义的方式反映了时代精神,从而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本文意在寻找黑格尔哲学具有现代形态的生长点,以再现黑格尔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阐明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人类进步与环境发展可以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确立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马克思的环境意识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玉芳 《科技信息》2009,(15):111-111
马克思在阐明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人类进步与环境发展可以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确立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马克思的环境意识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以对马克思著作的源泉论解读批判为出发点,独树一帜地确立了其结构主义的马克思哲学解读方法和原则,其目的就是为了凸显马克思思想中的总问题及其变化,“认识论断裂”表明了马克思思想中的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的转换,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思想和著作的如此解读,目的在于保证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和纯正性,从而将其与意识形态划分界限,进而在实践中回应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问题;“保卫马克思的哲学”同时具有了保卫马克思的事业的内涵,使得阿尔都塞的这种解读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向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继承了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和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合理内核,并根据当时市民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点,以物质生产关系为核心,确立了市民社会是以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三者相统一的动态系统。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深入研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历程,而且可以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