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思念是一种美丽的孤独,思念是一种幸福的忧伤,思念是一种对昨日悠长的缅怀,思念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的向往。思念是一种感觉,是那种静静地、悄悄地、默默地、苦苦地、痴痴地思念的感觉!思念是一种团聚,因为有了思念,才有了重逢的欢畅,才有了久别的拥抱,  相似文献   

2.
直至近代,西方法学家从罗马法与基督教传统尤其是托马斯主义中获取的“lex naturalis/ius naturale(自然法)”,一方面强调的是一种命令与戒律,另一方面更为强调正当理性对上帝要求与禁止的命令的遵从,本质上是一种“lex morum(道德的法)”。这种对“自然法”内在化的理解是希腊因素与基督教因素混杂的结果,当“自然法则(lex naturae/law of nature)”作为一种外在“施加的法则(imposed law)”被理解时,“自然法则”开始在形而上学层次上被用于理解自然整体的过程与秩序。当物理——数学路径开始量化自然法则的定义与理解之时,经验——实验的路径并未被完全抛弃,两种路径最终在艾萨克·牛顿那里实现了综合。随着对自然掌控的深入,18世纪之后“自然法则”概念不再指涉上帝,而且被专门的法则或规则所取代。  相似文献   

3.
柏格森与胡塞尔一样,坚持“哲学作为严格科学”的理念。这种理念首先表现在柏格森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哲学家;其次,它引导着柏格森“回到事实本身”,并由此在哲学上走向一种“实证的形而上学”。它表现为以直觉为方法和反体系的总体特征。柏格森的这种哲学精神对今天的哲学研究和走向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具身认知观发展出一些新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其中有些补充和修正了传统的认知观念,而另一些则对传统的认知观念及其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具身认知观是否与传统的认知观相容,这取决于新概念和方法与旧概念和方法的区别程度,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具身性能在新方案中获得成功。本文区分了具身认知观的两种不同进路:一种是温和的具身认知观,它与传统的表征计算基本假设相容;另一种是激进的具身认知观,它挑战表征计算的基本假设,认为心智的表征计算观是错误的。本文比较了这两种不同的进路,提出了我们的评价和观点。  相似文献   

5.
理想的认识论与日常的认识论——中西认识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理想的认识论”与“日常的认识论”这两个概念以表示中西认识论之间的区别。前者的主旨是表象的、绝对的、分析的、符合的;后者的主旨则是生活的、相对的、整体的、协同的。本文最后认为,就其本质而言,这两种认识论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以一种互生和互动的方式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6.
“表达思念,怎么也不如一次见面。”不记得是什么品牌的补品广告了,但弄得很感人的样子。确实如此,见面是最亲近的表达思念的方式,不过世界太大了,常见面的只能是邻居。  相似文献   

7.
马健 《科学大观园》2005,(16):10-11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人们都依照祖先留下的仪式来进行葬礼,寄托对死者的思念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葬礼也渐渐添加了一些时代的元素,尤其是一些科学技术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寄托对死者的思念,还能够消除传统葬仪中的一些弊病。  相似文献   

8.
海峰 《科学大观园》2009,(22):18-19
在法语里“咖啡”和“咖啡馆”其实是一个词,法语里的“左岸咖啡”其实指的是首都巴黎塞纳河左岸的咖啡馆。而中文里的“左岸咖啡”则更多偏重于一个知名的品牌,一丝不同的情调,一种小资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和福柯对于现代技术问题的思考属于某种反思的现代性立场:无论前者对机械技术的本质的追问,还是后者对自我技术的谱系学分析,都没有简单地否定现代技术,而是揭示了现代技术的解蔽和遮蔽双重性。这样的立场告诉我们:面对现代技术的极度张扬,哲学应该坚持一种保守主义姿态,应该在更新的意义上恢复经验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那一年也就16岁吧,没来由地就喜欢上大学里的一个男生。每天背着书包经过他们教室门前长长的樱花路,总是忍不住在飘飞的花瓣里,侧头看他是否在靠窗的位置上坐着。如果在,我的心,即刻就会像那飞扬的樱花,轻盈、温柔,而且无限喜悦;若是空着,心,也会跟着空洞茫然下去,好像有什么人。将我的身体掏空了,连那仅存的一点儿思念,也不给我留下。  相似文献   

11.
技术人工物的功能是一个具有心理依赖性的范畴,其在本体论上是一种主观的存在,在认识论上是一种客观的判断。功能归属是认识论意义上技术功能的一种普遍形式。功能归属分为描述的功能归属和执行的功能归属,前者简称为功能归属,后者又称为功能指派。技术人工物功能的心理依赖性只能依据于执行的功能归属,而不能依据于描述的功能归属。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社会的建制,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其设置取决于当下社会的需要和对未来社会目标的设定。基础教育决定了国民的“三个基本”——基本的知识体系、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的价值观。工业文明的教育体系意在培养工业社会中合格的社会人。工业文明是建立在数理科学及其技术体系之上的,故数理科学是其基本知识体系的核心部分。数理科学与机械自然观是相互建构的。故机械自然观既是其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其基本价值观。生态文明是与工业文明迥异的一种文明形态,需要其国民具有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三个基本”,故需对当下基础教育加以调整。加强博物学是一个可操作的方案。博物学可以作为基本知识体系的重要乃至核心部分,从博物学中,也能产生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一种假设的“人”,准确地理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客观评价专利是否具备创造性至关重要。文章以一个具体的审查案例探讨如何站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的角度客观地评价专利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探讨日本现代学制(小学数学教育部分)的制定过程。自小仓金之助以来,学者们一直基于对文部省直辖小学数学课程的分析认定,学制制定之初文部省原准备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讲授和算,只是到了学制临颁布前不久才决定教授西算。然而,小仓的这一论题并不能成立,其前提存有重大疑问。学制制定过程与文部省直辖小学的数学教育情况并无直接关系。学制的制定是由当时的文部卿大禾齐任及其智囊团进行的,它体现着锐意改革的明治政府的意志,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大木等人从一开始即打算保留和算。后来,由于新学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实际困难,文部省才决定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算教学,遂有所谓“珠算的复兴”。然而,被复兴的珠算是与西方算术原理关联在一起的珠算,已不是以往的和式珠算。  相似文献   

15.
从逻辑维度而言,科学传播的本质是改变思维方式。在每一种科学传播的背后,都隐藏其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思维方式。传统科普关注科学知识,其背后是演绎主义思维;公众理解科学关注受众态度,其背后是面向公众的修辞学思维;反思性科学传播关注传播机制,特别是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其背后是元认知的批判性思维。大科学视域下的科学传播新时代,要求把公众作为平等的理性对话者,从以一方为中心的“缺失”模型演进到以论证为中心的对话模型,以期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反思性均衡”。为此,科学传播必须超越绝对的理性主义和相对的修辞学,秉持一种批判的理性主义精神,才能建设一个良构的科学传播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空间不只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形式,也是人的一种认识,具有历史、社会和实践的性质,是“属人的现实”。因此空间及宇宙万物也都是人所规定、创造和生产的产物。正是人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创造和生产出不同的空间形式。它不仅包括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精神空间和理念空间,也包括虚拟空间和网络空间。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空间:每个人都应该自觉、积极地投身空间的创造、设计、改造和生产。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13,(22):1-1
携一片绿叶,让心如花般充满淡淡的、静静的、平凡的人生滋味。生活中,不肓弃,因为活着:不言苦,因为幸福;不言累,因为有阳光、微笑和温暖。没有感情,就没有疼痛;没有经历,就不会懂得珍惜;没有思念,也许就不知道深深的爱过。只有走过坎坷岁月的人,才会有阅尽尘事的从容和智慧,才会对平凡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对这个世界有崭新的感悟。让我们执一颗恬淡的心,平凡的生活着,  相似文献   

18.
<正>位于西长安街的中南海正门——新华门,在清代是一道红墙,红墙之内是一栋上下各7间的两层小楼,名叫宝月楼。袁世凯任大总统职务后,以中南海为总统府,将宝月楼改成了大门。宝月楼建成于清朝乾隆二十三年。《北京传统文化便览》中关于宝月楼建造的原因是这样写的:(宝月楼)是乾隆帝为讨香妃的欢心所建。香妃,回族和卓氏女,为乾隆宠妃。她深居宫禁,思念故乡。乾隆得知,下令将新疆回民迁来一部,在长安街以西建房而居……俗称回民营。每当香妃思念故土,她便登楼相望云云。西长安街以南曾确有回民  相似文献   

19.
论芒福德的技术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芒福德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技术哲学家,是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首先从技术人类学角度将技术史分为使用水和木材的始技术、煤和铁的古技术以及电和合金的新技术三个阶段,然后将历史上的技术分为两类:多元技术和单一技术。他认为人与技术协调发展的多元技术逐渐被以“巨型机器”为代表的单一技术所取代,产生了“机器的神话”,人被沦为机器的奴隶。芒福德提倡一种“民主的技术”,以改变单一技术的文明,从而恢复人在技术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人和技术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个几何学隐喻:关于统一科学的可能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科学的统一和不统一的争论,本文探讨了一个几何学陷喻,即在一个流形上建立整体坐标系的可能性。作者解释了为什么后者是一个好的隐喻,因为它表明了“统一”对科学而言意味着什么以及原则上包含什么。通过对统一/不统一争论的部分现存文献的细致研究,作者表明了该隐喻是如何有助于说明其中某些观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