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郜业栋 《科技信息》2013,(20):60-60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再次向全党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这对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面对"精神懈怠危险",切实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贯彻十八大精神,消除"精神懈怠危险",要求我们首先要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研读十八大报告,明确十八大提出的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目标奋勇前进的要义,努力消除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化、革命意志衰退、宗旨意识淡薄的现象。其次要联系实际抓作风。要克服和纠正党员领导干部中存在的"懒、疲、浮、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上,把握国际、国内大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以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振人心,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意义深远。对于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应从五个“着力”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如何结合闽西特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纵观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社会进步必须以人类精神明作为强有力的支撑,精神明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精神明建设必须以公民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基石。党中央颁布《公司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正是对精神建设内容的必要充实,是固“基石”之举,厚“底蕴”之方。我们要融学习贯彻《纲要》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继承和弘肠中华明以及建构世界伦理道德之中;确立齐抓管思想,融学习贯彻《纲要》精神明共建活动之中,在全社会形成“大战场与主战场呼应,主渠道与多渠道合流”的公民道德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大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政治判断,明确了新时代历史使命和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必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思想深邃、高屋建瓴、气势恢宏,明确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十八大精神进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诉求。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阐述了以“唯物辩证法”践行十八大精神新目标是推进“十八大”精髓进课堂的重要突破口。在报告中,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中强调“统一性”的作用,在质量互变规律中突出“质”先行的策略,在否定之否定规律中把握发展中“曲折性”和“前进性”的张力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其客观历史必然性。但要变这种客观历史必然性为现实可能性,则取决于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十八大报告则提出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十六字”精神状态要求,这就充分彰显出坚持这样的精神状态对坚定“三个自信”的内在关联与重大价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就要做到:一是继续高扬解放思想的旗帜,在提升科学发展新境界中不断增强自信;二是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在制度创新中不断提升自信;三是进一步提高凝聚力量的本领,在增进共识、注入发展新动力中不断内化自信;四是进一步激发和砥砺攻坚克难的勇气与意志,在实干兴邦中不断升华自信。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理论依据,探讨了精神生产力问题。文章为:1.精神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包括文化和思想两个方面;2.精神生产力的表现形式是人们生产、利用精神资料,改造精神世界并创造精神财富;3.精神生产力具有隐含性、间接性、间断性、迟效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如何结合闽西特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高雪松 《科技信息》2013,(22):65-65
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国有企业发展改革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对我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作了艰辛而又曲折的探索。《矛盾论》、《实践论》是毛泽东发展观的理论基石;从"一化"到"四化"揭示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则是毛泽东发展观的核心;总路线描绘了毛泽东发展观的总纲。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个诗歌总集,是一个民族从远古发出的第一段歌唱的旋律,是一部民族的心灵史。《诗经》的解读要从儒家的那种道德、修身的角度中解放出来,从民歌的角度理解"国风"。对现代人来说,要以诗心翻译《诗经》,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诗歌是唱谁的,谁唱的,唱什么东西,让《诗经》真正回到"诗"上去。  相似文献   

13.
党的纯洁性,包括思想纯洁、组织纯洁、作风纯洁等,与雷锋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雷锋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论;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对党无限忠诚、严格组织纪律性的"螺丝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傻子"精神,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中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与保持党的纯洁性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性,而且起着巨大的典范效应。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以丰富的思想内涵、严密的内在逻辑,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体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因而,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蔡锷感愤于近代中国对外战争的屡战屡败,认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中国国民缺乏日本、欧美等国的军国民精神,并从教育、思想学派、文学艺术、社会风俗、体育锻炼、武器等八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弱不堪战的原因;并大声疾呼要在中国实行全民皆兵的军国民主义,其核心就是陶铸"国魂",以新的"国魂"振奋全民族的军国民精神。蔡锷以军国民主义为基础,在近代革命战争实践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近现代革命军事思想与国防建设思想,对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与一大批杰出将帅的培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革命精神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八一精神和黄埔精神一脉相承,它们是华夏儿女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既体现了各自特色:"精诚团结"是黄埔精神最鲜明的特点;敢于斗争是"八一精神"最显著的特征。同时,又彰显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把"民族复兴"作为奋斗目标;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勇于牺牲的精神。黄埔精神和八一精神,与中国梦在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些精神力量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特质和魅力,必然迸发出无穷的正能量,成为引领实现中国梦的巨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的“民族精神”即民族伦理精神。“民族精神”作为一个国家的灵魂,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黑格尔认为其彰显着民族的特色和本质,决定民族独特的历史演进历程,形成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稀缺共同价值诉求的现代社会,探讨黑格尔“民族精神”的合理内核,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侵权责任法》颁行之后,对于我国适用民事法律有效调整社会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对我国现行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检讨,指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所存在的不足,并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立法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作为CCTV品牌栏目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其产生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其评选视角体现了对于当下中国社会最缺失因而弥足珍贵的感动这一品质的唤醒,其意义在于一个民族对于其社会脊梁所表达的崇高敬意与重构个体精神家因的可贵探索,在于对沉浸于大众消费文化所渗透的虚幻欲望叙事背景下的个体精神立足点的积极扭转。它标志着一种精神仪式的日益形成,一种社会共识的广泛回归,一种文化传播的可喜实践。  相似文献   

20.
论马援精神     
马援将军对于子侄们来说,是一个美其道,慎其行的严父良师。马援的“择君”思想是对国家的高度负责任的政治态度。它不仅为历代志士仁人所效仿,就是今天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马援一生中表现出的“老当益壮,马革裹尸”和公忠为国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