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依据及模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投入不足与资源浪费并有一直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自SO年代高等学校数目大量增加之后,gO年代国家即把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放到了重要的地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并把提高高等学校的规模效益和办学效益当作重要改革方向来对待;《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远景目标》还进一步指出:"90年代的教育发展要把提高质量和效益摆到重要位置","要调整宏观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本文就此作一理论探讨。一、我国为实现高等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2.
推进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强力抓手,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抉择,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以及高等教育发展不充分的现实,决定了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西部高等教育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在"双一流""一带一路"和"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背景下,西部高等教育应结合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让中西部由改革开放的"末梢"变成"前沿";应努力打造优势学科和特色领域,实现西部高等教育的分层建设和特色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应深入挖掘西部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为此,西部高等教育要进行一次全新的战略设计,努力摆脱依附性发展模式,通过灵活的人才机制,构建具有创新活力的高等教育系统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学文化氛围,从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建设人才。后续工作应积极整合分散的研究力量,加强西部高等教育的研究合作,深入开展系统的研讨和对话。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精神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必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方向与新部署。一是必须站在思想的制高点,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高等教育实践指明的新方向。这个新方向就是,高等教育必须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服务,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新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为人民供给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新使命;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路。二是必须立足实践上的新作为,做实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要在转变观念上有新作为,要在转变作风上有新作为,要在提升能力上有新作为,要在立德树人上有新作为,要在人才培养上有新作为,要在落实内涵式发展上有新作为。  相似文献   

4.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理念引领高等教育现代化,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创新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要释放内生育人功能,发挥好文化发展、社会服务等外衍功能;以协调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要协调好区域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内外关系以及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以绿色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营造文明生态环境,创新体制机制;以开放提升高等教育现代化,要重点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以共享助推高等教育现代化,要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配置优化、创建学术共同体、追求"个性化"的教育、完善评价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张明 《科技信息》2011,(7):I0154-I0155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质应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两翼,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重人文"的特点被大大削弱,以至于在今天的现代高等教育中人文精神普遍弱化,甚至缺失,使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日渐荒芜、枯萎、凋零。本文旨在重申现代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比重亟待增加,人文精神亟待加强,否则,我们的教育初衷将很难实现。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时代,而与之相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国际型人才培养成为高等学校探索的热点问题。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从《财富》全球论坛七年内三次"握手"中国看高等教育发展,要紧紧抓住培养友好型、可持续、和谐以及中国本土化的国际化创业型人才的新机遇,实现人才培养向更高层次的跨越。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良好的高等教育是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基础.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显示,从经济增长到人的发展是新世纪的教育必然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应依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着许多矛盾,尤其是学生数量增加与保证教育质量的矛盾,曾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新世纪我国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得到巨大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1世纪我们正面临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和怎样建设的问题。吸收各国教育经验、学习各国之长,这一切都要结合中国自己的国情,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呢?主要要在道路、制度、思想三方面作出努力,特别是要在教育思想上下功夫。要积极地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建立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避免改革发展的盲目性、分散性。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首要任务提出来.我们认为要想把提高教育质量真正的落到实处,高校领导干部起决定因素.而提高教育质量不仅要靠务实精神,把有关政策落实到位,还关键在于一是观念的转变;二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三是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高校应更多的注重社会效益.质量是生命,高校要发展,教育质量必须要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百年发展历程中,联邦政府与高等教育认证机构的关系经历了建立联系、开启干预、恢复信任、提高问责的复杂变迁。双方围绕"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深刻反映了美国的教育分权体制,也逐步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的非政府性质,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革新发展。因此,在借鉴美国经验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统筹推进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时,应立足中国国情,统筹好政府与认证机构的关系,有效推进高等教育认证机构的自治和自我革新。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的教育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70年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很多成就,最大的成就是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具体包括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走向简政放权的管理体制,厘清了中央和地方,以及政府、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主要经验就是要坚持改革开放和改革创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推动了以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课程体系为重点的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5个方面的成就: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事业和教育规模的大发展、教育制度的创新、教育科研的繁荣以及教育从"请进来"到"走出去"。改革创新,一方面要坚持自己的传统,另一方面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推进包括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在内的改革。关于中国教育的未来,顾先生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具体而言:(1)通过发展经济,逐渐消除城乡差别,促进教育公平;(2)通过转变教育观念,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3)坚持以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4)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厘清政府、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5)辨证看待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不能将教育问题等同于教育的问题,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女子高等教育,灵敏地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现代化过程和现代化程度.1949年以后,女子接受高等教育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中国女子高等教育,还远未实现“男女平等”、“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应在21世纪获得巨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80年代,以潘懋元先生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学家提出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适应人的发展的思想,这被反对者概括为"适应论"。而支持"引导论"者认为,"适应论"思想是工具理性荼毒中国高等教育的产物,使得高等教育无法摆脱社会附庸的尴尬地位。要超越这种境遇,必须重新认识高等教育重视反思和批判的学术传统,对社会的发展加以引导和改造。然而,尽管社会与人的发展的时间延展性和适应的"无方向性"都意味着"适应论"仍处在未完成状态,教育的性质以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都充分表明"适应论"的提出有其必然性。二者之间的争论是一种二元对立思维的产物。从人类实践的特点来看,引导本是适应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应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寻求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王善迈先生进行专访。王先生认为,中国教育经济学经历了从引进、独立研究到蓬勃发展3个阶段;教育经济学发挥着支持国家教育决策和影响学科发展等重要作用;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应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中国教育中的经济问题,进行理论创新;要努力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理论与方法。教育经费投入要着力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二是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的制度保障问题。"三个增长"在保证教育经费投入和推动教育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将继续发挥作用。政府教育投入应和生产总值、财政支出"脱钩",要定标准、定责任、入预算,用制度来保证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改革开放和发展是一个非均衡的过程,"双一流"建设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区域间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这是一个发展战略问题。民办教育的核心是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教育是经济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出发讨论教育问题,不能只就教育论教育。  相似文献   

15.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给予准确定位的。为适应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必须高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摆脱其“二等地位”,寻求自身发展的空间;要突出特点,坚持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进程 中,争取高职教育应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深水区,要求有效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一高等教育治理核心主体的根本领导。回望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治理高等教育累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突出表现在:以独立自主为特征的"自治"、以整顿重建为特征的"政治"、以施策立法为特征的"法治"和以立德树人为特征的"德治",形成了不断完善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治理特征。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的治理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逻辑基点,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逻辑起点,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事业"为逻辑终点,以"坚持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为逻辑中介,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治理的基本逻辑。当前乃至未来,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治理高等教育的新时代目标,亟须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治理目的;构建三维多层新格局的治理体系;促进"四治"治理技术的有机融合;探索效能主客观评价法的治理效能。基于此,这一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将为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提供"中国经验",有助于推动全球高等教育的良善之治,促进全球高等教育公共利益最大化,不断开辟高等教育"中国之治"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也是云南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桥头堡建设为以曲靖师范学院为代表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战略机遇.当下,应通过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加大留学招生力度;不断推进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范围;加快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高层视点     
<正>成思危: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于2008年1月14日下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题,进行十七大报告解读。在回答学生提问时成思危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同所谓"通才"教育变成"因材施教"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不同于学术性高等教育,而高职教育师资是高职教育办学成功的关键。"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师资的发展目标,江西应转型一些本科院校,按照高职教育师资的发展目标要求,培养高职教育师资。  相似文献   

20.
英国文化协会2012年的报告显示,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幅度较大的前5个国家分别是伊朗、阿联酋、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均位于"一带一路"国际沿线上。对5国的分析表明,经济快速增长或恢复、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人口政策变化和教育国际化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将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2020年的50%,在确保教育投入占GDP4.8%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增加来华留学生数、扩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