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开亚等人先后对我国无蹼壁虎和多疣壁虎进行了形态描述,Nakamura 等对无蹼壁虎或多疣壁虎的核型亦有报导,本文是笔者在研究陕西省壁虎类形态及核型特征的基础上,讨论无蹼壁虎和多疣壁虎的种群内不同地方种群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壁虎古今谈     
在动物分类学上,一般将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蜥蜴亚目、壁虎科的动物都统称为壁虎,它们是原始的夜行性或树栖生活类群。我国最为常见的壁虎是分布于华北地区的无蹼壁虎。此类壁虎因其趾、指间无蹼而得名。除此之外,分布于我国中部的多疣壁虎、分布于我国东南一带的无疣壁虎和分布于两广一带的蹼趾壁虎也较为常  相似文献   

3.
无蹼壁虎是一种季节性繁殖的爬行动物,出蛰后的雌体卵巢迅速增大,产卵期一般从5月中旬至8月,对产卵场所有一定的选择性,产粘性卵.在一个繁殖季节中,雌体产卵一窝,但部分雌体可能产第二窝卵。旧碉堡内的壁虎卵孵化期为45~65d。  相似文献   

4.
多疣壁虎静止代谢率的热依赖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非繁殖期多疣壁虎在5个实验温度中的静止代谢率及其热依赖性。动物体重量与耗氧量呈高度的正相关,因而是影响耗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多疣壁虎静止代谢率随环境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加,显示出外温动物的代谢率随温度变化的一般规律。体重设置为4.0g的静止动物在15℃、20℃、25℃、30℃和35℃中的静止代谢率矫正平均值分别为622.2、715.2、747.7、873.2和966.5mlO2/h,20℃和25℃中动物的耗氧量无显著差异,其余温度间动物的耗氧量均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中多疣壁虎的性别与耗氧量无关.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褪黑激素对视网膜功能的调节机制,本实验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法)观察了褪黑激素受体Mel1a在无蹼壁虎视网膜的表达与分布.发现褪黑激素受体Mel1a免疫阳性结果主要位于光感受器细胞层的内节和内网状层的细胞突起.在外网状层、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部分细胞的胞体或突起Mel1a免疫染色呈阳性.统计表明,视网膜中央区光感受器层阳性内节线密度(3.3532±0.6941/mm)较周边区(颞或鼻侧)(21.0186±1.5023/mm)明显小(P<0.001);光感受器细胞阳性内节面积占内节总面积的百分率中央区(15.8579±2.2908%)较周边区(43.8575±5.3839%)明显低(P<0.001).褪黑激素受体Mel1a在无蹼壁虎视网膜的分布特点,提示褪黑激素可能通过Mel1a的介导对无蹼壁虎视网膜生理功能的调节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褪黑激素受体Mel1a在无蹼壁虎视网膜的空间差异性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褪黑激素对视网膜功能的调节机制,本实验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法)观察了褪黑激素受体Mel1a在无蹼壁虎视网膜的表达与分布.发现褪黑激素受体Mel1a免疫阳性结果主要位于光感受器细胞层的内节和内网状层的细胞突起.在外网状层、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部分细胞的胞体或突起Mel1a免疫染色呈阳性.统计表明,视网膜中央区光感受器层阳性内节线密度(3.3532±0.6941/mm)较周边区(颞或鼻侧)(21.0186±1.5023/mm)明显小(P<0.001);光感受器细胞阳性内节面积占内节总面积的百分率中央区(15.8579±2.2908%)较周边区(43.8575±5.3839%)明显低(P<0.001).褪黑激素受体Mel1a在无蹼壁虎视网膜的分布特点,提示褪黑激素可能通过Mel1a的介导对无蹼壁虎视网膜生理功能的调节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无蹼壁虎     
在我国的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和浙江等地分布着一种小型爬行动物——无蹼壁虎,它是我国特有的物种,因其分布较广、数量较多,所以常常不被人们重视。无蹼壁虎喜欢生活在没有污染或污染程度较轻的环境中。辽宁省北镇市城区很小,其西、北和东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多疣壁虎摄食量和同化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温度对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平均日摄食量有显著的影响。当温度低于13℃时,动物不再进食,无粪尿排出。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平均日摄食量和温度成正相关,繁殖期和秋冬季动物平均日摄食量(Y(J/g.day))和温度(T(℃))之间关系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1179.79+59.38T和Y=-396.94+31.10T。除30℃温度外,同一温度平均日摄食量的季节性差异不显著。繁殖期和秋冬季,多疣壁虎均在23℃温度的同化效率最高,与30℃温度之间有显著的差异,23℃温度与其他温度,以及其他温度之间同化效率的差异不显著。秋冬季多疣壁虎各温度中的同化效率显著地高于繁殖期相应温度中的同化效率。不同季节粪尿能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多疣壁虎和纵斑蜥虎骨骼系统的解剖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剖、观察并比较了多疣壁虎和纵斑蜥虎的骨骼系统。结果表明,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特征:眼窝不完整,没有上颞窝,牙齿为同型、侧生齿,椎体双凹型,荐椎两枚,雄性具肛后骨。但纵斑蜥虎头颅骨块愈合程度更高,前颌骨鼻突较短,犁骨较薄弱,腭骨、翼骨相对较宽大等特征表现出比多疣壁虎来得进化。  相似文献   

10.
Carnoy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PAS反应、RNA反应,对无蹼壁虎消化道的组织学进行光镜观察.结果表明:其消化道由同心圆的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绒毛发达,绒毛的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上皮.消化腺为分枝管状腺.PAS反应显示柱状细胞纹状缘,杯状细胞和腺细胞呈强阳性,与分泌的粘多糖有关.RNA反应显示腺细胞呈强阳性,与腺细胞分泌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壁虎属(Gekko)世界报道有47种,中国是壁虎属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已记载16种.中国壁虎属物种多分布在秦岭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北方种类较少,少数物种可分布至温带,其中11种为中国特有种,荔波壁虎、太白壁虎、文县壁虎、海南壁虎、兰屿壁虎则为分布范围狭窄的地区特有种.目前基于部分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分子标记对中国壁虎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已解决许多分类问题,但仍存在较大分歧,种下关系及分类问题尚有待解决.因此,广泛收集中国壁虎属样本,尤其是广布种各地理种群样本,运用多基因联合分析,可有效解决中国壁虎属目前存在的分类和系统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用高速摄像得到大壁虎地面、墙面(向上爬行和向下爬行)和天花板自由运动行为.以壁虎肢体上分布的特征标示点建立在体坐标系,研究了步态周期、占空比、身体弯曲位移和身体弯曲角等反映壁虎步态和体态的参数以及在上述4种运动状态下四肢与体态的协调关系.研究表明:大壁虎身体上任意一点在其爬行过程中均作复合运动;大壁虎的身体弯曲位移和弯曲角幅度因所在状态的不同而不同,天花板和墙面垂直向上的弯曲位移相近较另外两者大50%,且前两者的弯曲角幅度较另外两者的幅度分别大55%和40%;大壁虎的身体弯曲位移和弯曲角相位一致,极值出现在支撑相和摆动相过渡时间;大壁虎的身体弯曲位移和弯曲角成线性正比关系,与所在的状态没有关系,线性斜率与大壁虎所在状态以及身体长度有一定关系.上述结果为设计具有柔性躯干,更加灵活高效的仿壁虎机器人的体态和步态规划提供了生物学启示.  相似文献   

13.
多疣壁虎个体状态及一些贮能部位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成幼体和雌雄成体的状态指数无显著差异,状态指数的月间差异显著,休眠开始时的11月下旬最大。雌雄成体躯干、肝脏和胃肠道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躯干、肝脏和胃肠道水分含量的月间差异不显著。雌雄成体躯干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躯干灰分含量的月间差异不显著。成雌脱脂躯干灰分含量显著大于成雄,雌雄成体脱脂躯干灰分含量的月间差异不显著。雌雄的肝脏指数和胃肠道数差异显著,成雌的肝指数、胃肠道指数及成雄的胃肠道指数月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唐业忠 《大自然》2013,(5):32-34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儿时的老房子或老街道的路灯下,时常能见到一种飞檐走壁的小精灵——壁虎。它们在天花板或墙壁上自由来去,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近年来,电影《蜘蛛侠》更是让我们对这种几乎无障碍的运动方式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其实,除了壁虎以外,还有其他许多动物能倒挂或附着在垂直于地面的物体上。树蛙、蜘蛛、雨蛙和蚊蝇等都有这个本领。这些动物的脚趾具有一种特殊结构,能够与固体表面快速黏附或去黏附,因而能在与地面近乎垂直或平行的表面(倒挂着)快速移动。自然界存在两种黏附机制,分别为干黏附和湿黏附。壁虎、蚊蝇和蜘蛛类具有的黏附机制属于干黏附,而树蛙和雨蛙等属于后者。  相似文献   

15.
角蛋白包括α角蛋白和β角蛋白两种类型.迄今α角蛋白被发现存在于所有的脊椎动物中,而β角蛋白仅存在于鸟类和爬行类表皮及其附属物中.本研究通过同源搜索比对鉴定了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的1个β角蛋白基因:G.japonicus claw keratin-like(LOC107121854),暂命名为ge-gprp-13,和1个α角蛋白基因:G.japonicus keratinocyte associated protein 2(KRTCAP2),暂命名为ge-krtcap2.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分析了多疣壁虎ge-gprp-13和ge-krtcap2基因在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mRNA表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多疣壁虎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α角蛋白基因(ge-krtcap2)和β角蛋白基因(ge-gprp-13)的表达模式不同:在趾部发育的初期,α角蛋白基因先表达,而β角蛋白基因主要在趾部发育的后期进行表达,并且在趾部形成的整个过程中,β角蛋白基因的表达量远远高于α角蛋白基因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了解褪黑素对脊髓不同板层的调节差异,我们运用免疫荧光化学方法,观察了Mel1a受体在无蹼壁虎脊髓中的分布,并对阳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V和X板层的Mel1a受体免疫阳性细胞胞体形体较小,形态多为圆形;VII层的阳性细胞形体较大,形态不规则,呈圆形、三角形或椭圆形三种.统计结果表明,VI层(22.36±2.36个/mm2)、VIII层(24.07±2.05个/mm2)和IX层(30.56±2.87个/mm2)较I-V层(450.25±9.65个/mm2)阳性细胞明显偏少(P<0.05);VII层(476.90±11.26个/mm2)和X(480.64±12.98个/mm2)板层阳性反应细胞密度同I-V板层(450.25±9.65个/mm2)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褪黑素通过其受体介导除了对脊髓的感觉传输具有调节作用以外,还可能参与调节爬行动物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大壁虎线粒体12S rRNA基因片段的两种单倍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测定大壁虎5个个体的线粒体12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发现大壁虎明显地分为两种单倍型。结合染色体组型上的微小差异,这样的种内差异是否可能达到亚种级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电刺激大壁虎(Gekko gecko)中脑诱导转向运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大壁虎运动行为脑功能基础和人工诱导的可能性,用不锈钢微电极对头部固定状态下浅麻醉的大壁虎(Gekko gecko,n=20)中脑脑区施以生理范围内的电刺激.发现中脑被盖区域在电刺激下可诱导出大壁虎脊柱侧弯和四肢动(外伸、内收、抬腿迈步等动作)等一系列多肌群参与的复杂运动行为;根据急性实验结果,通过在中脑被盖特定脑区植入金属微电极对术后恢复一周的清醒状态下的大壁虎(n=20)脑区施加电刺激信号,可成功地诱导出左、右转向的运动行为.该结果发现大壁虎中脑与运动行为密切相关,而且通过刺激脑内相关的核团可能实现对大壁虎部分运动行为的人工诱导.这为大壁虎运动的人工制导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大壁虎运动行为脑功能基础和人工诱导的可能性,用不锈钢微电极对头部固定状态下浅麻醉的大壁虎(Gekko gecko,n=20)中脑脑区施以生理范围内的电刺激.发现中脑被盖区域在电刺激下可诱导出大壁虎脊柱侧弯和四肢动(外伸、内收、抬腿迈步等动作)等一系列多肌群参与的复杂运动行为;根据急性实验结果,通过在中脑被盖特定脑区植入金属微电极对术后恢复一周的清醒状态下的大壁虎(n=20)脑区施加电刺激信号,可成功地诱导出左、右转向的运动行为.该结果发现大壁虎中脑与运动行为密切相关,而且通过刺激脑内相关的核团可能实现对大壁虎部分运动行为的人工诱导.这为大壁虎运动的人工制导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体重8~12 kg长白仔猪12头,随机分成实验组(8头)和空白对照组(4头),实验组按60 mg/kg体重口服醋酸溶液,历时14周.每25 d采集仔猪耳静脉血,用不同方法测定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压积、血液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白细胞数量.结果判定仔猪实验性铅中毒为小细胞性、低血素性贫血,在血液中可见中、晚幼红细胞增多,并在濒死期实验仔猪血液中可视嗜碱性点彩颗粒红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