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钰 《科学通报》1964,9(11):1013-1013
广西中东部的泥盆系,发育完整,化石丰美,是研究我国泥盆系的主要地区之一。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时,曾经提出:必须在广西中东部进行更详细的野外工作,合理地解决下列三个问题,即:1.海相下泥盆统的确实性质;2.中泥盆统建阶,应两分抑或三分;3.“四排页岩”的时代。同时指出,解决了这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则其他地区泥盆系的对比,也将容易着手,更有助于各省地质图的编制。1960年后,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曾组织专题队,赴广西的贵县、横县六景、鹿寨四排、象县东岗岭、武宣二塘一带,测制剖面,采集化石。本文仅就那高岭组的时代以及郁江组的分层,提出一些初步意见,以供参考,并希指正。  相似文献   

2.
王钰 《科学通报》1965,10(12):1116-1116
在广西地区,郁江组以上的中泥盆世地层,过去统名为东岗岭组。1959年王钰、俞昌民编写“中国的泥盆系”时,分析了广西、云南、湖南、四川各地中泥盆统的化石组合,感到各地剖面的对比常存在矛盾,因而怀疑广西的东岗岭组与郁江组之间,或者有一个间断,或者有一套过渡性的岩层,于是提出中国南方中泥盆统似可三分的建议。在全国地层会议上,经过讨论,认为证据尚不充足。因此,1961—1964年,我们曾三次组队,分别到东岗岭组的标准地点——广西象州县东约2.5公里的东岗岭及武宣县二塘和北流等地(图1),详测剖面,细  相似文献   

3.
王尚启 《科学通报》1983,28(4):234-234
广西南丹罗富地区的上泥盆统榴江组出露完好,主要为硅质岩、泥岩、泥灰岩和扁豆状灰岩或条带状灰岩,以产远岸滞流海环境下的浮游或游移生物群落为特征,属典型南丹型沉积。通过近几年来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表明,自中泥盆统罗富组上部开始,直到下石炭统同车江组,均保存有丰富的浮游介形类化石。仅上泥盆统榴江组就可以划分出8个带和1个组合。  相似文献   

4.
王钰 《科学通报》1965,10(4):364-364
东岗岭组系乐森(?)于1928年所创立,当时称为东岗岭建造,代表广西东部中泥盆世晚期的沉积,与欧洲的吉微特阶对此;标准地点是象州县以东约2公里的东岗岭(又名斗蓬岭)。但象州一带,东岗岭组出露并不完全,底部被断层切割,下界不明,顶部为浮土掩复,与上泥盆统的关系亦不清楚。出露厚度约500米,中、上部以泥灰岩为主,夹泥岩及石灰岩层;下部以泥岩为主,并有少量的石灰岩。在武宣县二塘墟东北的六峰山一带,东岗岭组发育完整,顶底俱全。顶部与上泥盆统榴江组的硅质层,底部与容江组的白云岩层,均属整合接触。根据对该地剖面的岩性与所合化石组合的研究结果,我们建议把东岗岭组分为三个岩段。现自下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关系与时代讨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详细的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发现, 道虎沟化石层的分布并非仅仅局限在道虎沟村附近, 还断续出露于相邻其他几个地区. 道虎沟化石层角度不整合在复杂的基底地层之上, 岩石地层层序由三部分组成, 其中下部为夹红色页岩沉积, 这一地层曾经被误认为是下伏土城子组. 野外大规模化石发掘显示, 道虎沟层的化石主要富集在上部地层的湖相页岩中; 由于后期强烈的构造改造, 地层在多处发生褶皱倒转. 新发现的地层接触界线清楚地证明, 一直被认为是“上覆”地层的髫髻山组中酸性火山熔岩(同位素年龄159~164 Ma)实际上为其下伏地层, 道虎沟化石层的时代不可能早于这一年龄, 也不可能是中侏罗世“九龙山组”. 目前的化石发现和研究显示, 叶肢介和昆虫组合所反映的时代要早于脊椎动物化石所代表的时代, 如辽西螈、热河翼龙和带羽毛的手盗龙类等与义县组同一类群的分子非常相似. 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可靠的热河生物群鱼类化石, 但是这一地层的脊椎动物化石组合更接近于早白垩世热河群. 道虎沟层与热河群无论从沉积地层特征、火山活动和脊椎动物群面貌都很相似, 属于相同的火山-沉积旋回, 化石动物群可能代表了热河生物群最早的记录.  相似文献   

6.
新元古代陡山沱期庙河生物群在贵州江口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国干和陈孟莪1978年首次在湖北秭归县庙河地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顶部黑色碳质页岩中发现了宏体藻类化石[1], 1991年, 陈孟莪等人[2]把该化石组合命名为庙河生物群, 并于1992年描述了包括宏体藻类和可疑的动物化石在内的11个形态属种[3]. 丁莲芳等[4]对该化石生物群进行了系统研究, 共描述了9大门类、140属的生物化石, 其中有微体藻类、宏体藻类、后生动物、海绵和遗迹化石. Xiao等人[5] 和袁训来等人[6]对庙河生物群宏体藻类及动物化石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 认为以往描述的化石多数属于宏体藻类化石, 并根据国际命名法规把它们归入18个形态属, 少部分化石的亲缘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它们有可能是后生动物或者是动物遗迹化石.  相似文献   

7.
朱怀诚 《科学通报》1997,42(3):301-303
塔里木盆地西南皮山、和田一带有一套巨厚的陆相地层,关于这套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时代确定,长期以来争论很大.早年被称为叶尔羌系,依据所产植物化石将其划归上二叠统到中、下侏罗统.1962年,斯行健等将叶尔羌系易名为叶尔羌群,并将涵义限制于这套地层上部的侏罗纪含煤地层.其下部原归上三叠统的部分因发现晚二叠世动、植物化石,遂改属上二叠统,后被另名为杜瓦组(新疆石油管理局编表组,1977).因此,本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缺失三叠系.1988年,刘淑文研究了李永安等在皮山县杜瓦地区采得的一批叶肢介化石,再次认为三叠系在这一地区存在,侯静鹏研究了该地区的晚二叠世孢粉.但这一地区二叠系和三叠系的接触关系以及杜瓦组的确切时代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难题.本文依据对皮山杜瓦地区杜瓦组19块样品分析出的孢粉所进行的研究,首次发现了该区早三叠世最早期地层的存在,论证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在该区为连续过渡.  相似文献   

8.
南京浦镇附近中新统地层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立文  方鄴森 《科学通报》1964,9(8):730-730
南京附近晚第三系中新统地层的时代,由于缺少化石证据,长期以来是个悬案,如南京方山的洞玄观组曾先后被认为是始新世(刘季辰、赵汝钧,1924)、上新世(程裕淇、沈永和,1948)。1956年我们在方山南麓洞玄观组内发现了化石,经周明镇、胡长康同志鉴定为安琪马(Anchitherum aurlia-nense Cuvier)化石,确定其时代为晚中新世,因而洞玄观组的时代争论始告一段落。但是,由于该组地层那时仅见于方山孤立的一个地方,所以在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时,还有人表示怀疑,曾提出“中国南方中新统地层存在与否”的问题。 1963年6月,江苏省地质局组织了南京附近古砾石层的现场会议,作者等前往浦镇一带调查,在  相似文献   

9.
腕足化石壳体结构不同,蕴含的氧、碳同位素信息有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心清  万国江  黄荣贵 《科学通报》1999,44(15):1651-1657
通过对四川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吉维持阶无洞贝科化石2种内壳层氧,碳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发现同一化石2种内壳层由于结构不同,保存程度也稍有不同:纤维层中含有沿纤维晶体长轴方向展布的后期改造显微裂隙充填物,而棱柱层中很少存在。  相似文献   

10.
王仁农 《科学通报》1980,25(16):741-741
一、前言微山湖西侧地区北至鱼台、单县一带,南至徐州,西南同皖北为邻.区内地层几乎均被第四系所覆盖.本区石炭二迭系煤系的上复地层的时代众说纷云(表1).1974年作者在该区作煤田地质勘探时,为解决该问题曾寻找动植物化石,结果在其中上部及下部分别采到动物化石及植物化石,据鉴定成果等资料将其中上部定为上侏罗统蒙阴组及下白垩统青山组,而将  相似文献   

11.
方大钧 《科学通报》1992,37(6):543-543
一、剩磁特征 本文古地磁样品剩磁测量采用英国产Minispin小旋转磁力仪,运用TSD-1样品热退磁仪进行磁清洗。 下志留统大白地组6个采点26块样品和安吉组一个采点7块样品及中下泥盆统唐家坞  相似文献   

12.
張席禔 《科学通报》1960,5(7):223-223
菊石是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个重要門类,是中生代地层的标准化石,是属于全球性动物羣。地貭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經过精密研究,认为菊石是分层分带工作中最好的化石。他們依据菊石化石把海相三迭紀、侏罗紀和白堊紀地层分成了許多个化石带。这种化石带的划分和对此具有极大的意义。中国中生代海相地层发育的情况,各紀是不同的。海相三迭紀地层在华南,尤其是在西南各省发育得特別完全,分布也很广。在中国海相三迭紀地层  相似文献   

13.
张文堂 《科学通报》1965,10(4):362-362
在《中国区域地层表(草案),补编》(1958,科学出版社)一书内,第109表(云南东南部)内刊载云南东南部早泥盆世地层之下即为前震旦纪地层,其中缺失整个早期古生代地层。1962年,笔者与林焕令同志赴云南东部研究寒武纪及奥陶纪地层时,云南省地质厅何昌祥等同志曾把在云南东南部所采集的塞武纪、奥陶纪三叶虫等化石交笔者鉴定。嗣后,在1963年还曾把云南东南部的部分寒武纪及奥陶纪三叶虫等化石寄来南京交笔者鉴定。在初步鉴定这些化石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云南省东南部,亦即开远以东的南盘江以南及红河以东的地区之内,不仅寒武系发育完整,而且奥陶系分布亦很广泛。这一地区的寒武系主要分布在蒙自县东部、文山、马  相似文献   

14.
华南下-中泥盆统界线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志强 《科学通报》1993,38(8):741-741
自Lonsdale在英国Devonshire发现并定名泥盆系以来,有关泥盆系的划分和对比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下-中泥盆统界线的划分、对比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虽然该界线的国际层型剖面已经建立,但是它与其它地区地层的对比,特别是不同相区间的对比,仍然困绕着地层学界.近几年来,笔者就这一问题在广西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李延河 《科学通报》1994,39(22):2112-2112
秦岭泥盆系发育于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之间的秦岭古生代陆缘裂谷之中,近东西向展布,为一套沉积巨厚的类复理石建造,其中蕴藏有丰富的铅锌多金属矿床,区内矿床均产在中泥盆统古道岭组灰岩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细碎屑岩的过渡部位.矿体呈层状和似层状产出,并与地层同步褶曲.矿床的直接容矿岩石为一套含铁白云石和菱铁矿的硅质  相似文献   

16.
湘中泥盆-石炭系界线划分的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方晓思 《科学通报》1993,38(8):732-732
中国的泥盆-石炭系界线研究历时已久,其传统的下石炭统剖面位于贵州省独山城南五里桥与黑石关村之间.俞建章(1931)在此曾建立2个珊瑚带:下部革老河组Cystophrentis带和上部汤耙沟组Pseudouralinia带,并将以上两个珊瑚带与英国Avon Gorge剖面的Z带与C带进行对比,认为中国南部泥盆—石炭系界线划在Cystophrintis带底.1965年,侯  相似文献   

17.
桑干河中下游流域更新世介形类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宝仁 《科学通报》1980,25(6):277-277
1977年6月,笔者在河北省桑干河中游泥河湾盆地,下游怀来盆地,从泥河湾组及以上的地层中,采到许多介形类化石,经鉴定,计有13属,26种,其中10个新种,分属于Cyprididae,Candonidae,Ilyocyprididae,Limnocytheridae和Cytherideidae等科。产介形类化石的地层剖面,在泥河湾盆地9个,怀来盆地3个。  相似文献   

18.
云南澜沧老厂-拉巴的互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根耀 《科学通报》1991,36(1):44-44
互冲(interdigitation)是指两个大陆块体碰撞时因低角度的逆断层活动而发生的相向推覆构造。云南西部澜沧县老厂-拉巴一带(图1)盖层中即发育此类构造。 老厂矿区1985年进行二十万分之一区调时所建地层层序为:中-上泥盆统硅质岩及砂页  相似文献   

19.
华南新的寒武纪生物地层序列和年代地层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善池 《科学通报》2009,54(18):2691-2698
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是地球科学中最常用的划分地层的方法和地层对比的标准. 简要回顾了1978年以来我国华南斜坡相寒武纪生物和年代地层的研究. 介绍了1988年以来逐步形成的华南寒武纪生物地层序列和年代地层系统, 并对两者做了新的修订. 修订后的华南生物地层序列包含36个生物带和一个“贫化石带”, 所有生物带的底界都用单个物种(带化石)的首现定义; 修订后的华南年代地层系统由4统10阶组成, 其中包含了在湘西北建立的“芙蓉统”、“排碧阶”和“古丈阶”3个全球年代地层单位, 2个“金钉子”和2个被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接受的、定义全球寒武系阶的底界的“国际纽带点”. 华南的生物和年代地层系统是目前被国内外接受的中国划分标准. 对今后进一步完善这两套地层系统也提出了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云南元谋盆地古猿的系统位置、时代及生存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谋盆地的古猿自发现以来在其系统位置与时代以及生存环境方面存在较大的争议, 为此进行了新的野外考察和发掘工作. 根据对新出土的化石材料及考察中采集的相关资料所做的研究, 文中认为产于元谋盆地的古猿及所谓“上新世人科”化石属于禄丰古猿的一个种, 它与禄丰禄丰古猿(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及开远禄丰古猿(Lufengpithecus keiyuanensis)为同一属的不同种, 它的有效学名为蝴蝶禄丰古猿(Lufengpithecus hudienensis). 动物群的分析及古地磁的测定表明, 元谋盆地产古猿的地层在年代上早于禄丰石灰坝产禄丰古猿的地层而晚于小龙潭煤矿产开远古猿的地层, 为晚中新世. 蝴蝶古猿生活的环境总体属于亚热带山地森林景观, 有茂密的森林和局部过渡型灌丛, 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