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以考古报告中记载的秦汉时期铁制农具为对象,通过对50多年来出土铁器和农具的数量、地域及种类的统计和分析,初步揭示了铁农具在秦汉时期的使用范围和推广程度,并指出冶铁技术的进步和铁制农具的推广是秦汉时期我国农业飞速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现代科技文明直接推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威胁,因此科学技术必须走向生态化发展的道路。高校的生态文化教育是生态科技文化的摇篮,树立大学生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培养生态型人才从而传播和发展生态文化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考察了丰城方言1的农具类、农事类和农作物类等三个方面的方言词汇,从方言学和词汇学的角度对赣地传统农耕文化进行探究,认为赣地传统农耕文化有以下三点内涵:(一)农具以传统农具为主,取材自然,分工细致且种类繁多;(二)耕作过程沿袭自古流传下来的耕作工序,遵循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重视施肥,农家肥的获取途径多样化;(三)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  相似文献   

4.
赫哲族人口总数在我国各民族中排第53位,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赫哲族民族文化特色正在逐渐消失。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保护赫哲族民族文化特色,需要保护赫哲族文化生态系统,从整体意义上加以保护,维持文化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是有效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5.
李翔 《创新科技》2004,(1):27-28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成果。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起点和归宿。从文化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文化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功用,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创新对策,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6.
看看今日的世界,那些最荒凉、最衰落、最困苦的地区,大多是在文明发展的不同时期曾经是世上最繁荣、最昌盛、最富裕的地区。曾经或现今仍然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民族,也大多是在文明发展史的不同阶段曾经创造过辉煌业绩的人民。历史早期文明人跨越地球表面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的大多数是贫瘠、干涸、令人悲凉的荒漠。文明发展史上那些*光辉灿烂的成就,几乎都导致了奠定文明基础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自然资源加速枯竭。享受文明成果最多的现代人的列祖列宗从来不曾像他们今日的子孙这样骄傲自豪,可是,往日的世界也从来不曾像今日的世界这…  相似文献   

7.
对生态文化的一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所积累和形成的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体系。它包含了这个民族围绕环境与人的生存而形成的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等整体文化系统。生态文化的创新在于能够按照生态规律的要求,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地反映生态系统运行的特性,引导自然-社会-文化复合系统向和谐稳定和繁荣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们江苏港鹰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纺织总会、省纺织集团公司的骨干重点企业,以生产化纤、化纤机械为主,资产总额1.1亿,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之一,去年产值超2亿元。在九五年度中,公司坚持"以工养农,以工补农"为农服务的工作方针,以优质、廉价的农具产品支援农业。一、两类产品一起抓,农具供应维修两不误。九五年度,公司始终坚持把农具产品的经营生产与工业产品放到同等的位置,从原材料组织到产品销售出厂等一系列工作抓在手里,抓住不放,抓出成效。去年,农具生产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农具车间10名员工,完成产值287.54万元,人均产值比九四年增长39.44%,比机械产品人均产值高30%左右。九五年,公司在机械产品锻造任务繁重情况下,作了合理安排,并采取职工加班加点,挤出时间生产农具产品,做到农具产品和机械产品二不误,保证了农具产品的供应和所需的品种,全年完成铁制农具总数7353件,销售8600件(包括九四年库存数),完成农具维修300多件,保证了农民的需求。同时合理库存,至九五年底累计库存农具2466件,保证每个季节都有货供应。二、两项技改一起搞,提高农具生产力。九五年我们公司在加大机械产品技改投入的同时,对农具车间围绕提  相似文献   

9.
刘雨春  卞炳生 《科技信息》2011,(36):I0020-I0020,I002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离和对立的思潮大约开始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发展在20世纪。两种文化分离和对立的后果是严重的。对于正在努力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来说,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两种文化的分离和对立显然不利于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繁荣与发展,不利于人类本身的全面发展,不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不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问题就在于二者都有片面性、狭隘性,都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是导致两种文化分离和对立的重要根源。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就成为一个十分现实的要求。生态文化融合了两种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为两种文化融合营造了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范晓丽  庞海青 《科技资讯》2007,(29):115-116
生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态文化是指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体系.在当代,生态文化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它与和谐社会所追求向善求和、互惠共存的社会发展目标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只有在人与自然矛盾缓解的过程中,人才能最大程度实现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11.
水田整地机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水田整地机研制的意义 ,对机具结构、主要工作部件设计及性能参数进行了分析论述。研制与推广结果表明 :使用本机整地 ,田面平整度、耙深、碎土率等均满足生产要求 ;在开发盐碱地种稻 ,实现机械化作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农业系统思想,对新疆垦区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第二个经营层次——小农场(职工家庭农场)的发展趋势做了大胆的探索,提出了建立家庭生态小农场目标模式的新观点,指出了新疆垦区农牧团场的小农场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是建立生态农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杉木及其林下时空特性、林套种模式和鼓励旅游发展政策,得出在杉木林下开辟休闲农场具有政策优势、保健优势和经济优势观点,论述在杉木林下开辟休闲农场可采用体验活动模式、CSA农场模式和保健休闲模式,通过充分利用杉木林的生长特性与林下生态环境,将其开发成为休闲农场,以取得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生态脆弱区(江西省上饶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农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基本特征.通过建立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马尔柯夫过程模拟模型,进行了农户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农业土地用途相互转换分析,并对土地利用变化演变趋势做出了预测.结果表明:上饶县在未来的10年内,耕地资源仍将继续减少,其中水田减少的速度有所减缓,但旱地减少的速度有加快的趋势;同时,在农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引导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户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各种地类的相互转换,如茶园变果园、桑园变旱地等,势必引起土地覆被的变化,从而可能导致生态脆弱环境下的水土流失;此外,由于我国正处于宏观政策改革时期,使得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的频率加快,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户忽视了农业生产的持续投入,造成土壤地力退化.据此,提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为基础,利用所获取的系列专题地图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讨论了依兰县先锋林场生态经济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方法,并针对课题目标对数据库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本研究对生态开发中的资源管理、评价与规划及动态监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定性定量结合分析法,在外部性理论基础上,构建现阶段耕地外部性价值测算框架,并以重庆市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耕地保护外部性价值主要包括生态服务价值、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价值和社会保障价值,重庆市耕地保护外部性价值为174.27万元/hm2;研究结果认为,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进行耕地保护外部性价值的准确测算,对设立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形成完备的经济补偿机制、强化耕地保护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优化了沿海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结构模型。结果表明,通过对经济林结构的调整优化,林业结构更趋合理,经济效益有显著提高,农业净产值明显增加,同比对照有所增长;优化方案将进一步改善林业生态环境,可获得比较明显的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邛崃波尔山羊场的生态结构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该场是一个以养羊为主,兼养猪、鱼的综合养殖场,生态模式合理;该场遵循种养加结合、生物立体组合、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养羊业技术含量高.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可在类似生态条件的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江苏、浙江、安徽以及贵州贵阳等地探索出了适合当地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浙江临安市白洋坞生态农庄的发展模式是典型案例之一。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因此,目前还没有开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省份可以结合自己的资源条件同时借鉴以上已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省份的经验来发展适合自己省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以此来促进农业发展走上良性循环之路,从而实现整个国民经济走向良性循环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鄱阳湖圩区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养分循环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合理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养分循环,可提高系统生产力,增加经济效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