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玫雅 《科学之友》2006,(10):26-27
盲肠到底有什么用?打哈欠会传染吗?真的有一种药可以让人说实话吗?人有可能被吓死吗?微波炉会致癌吗?……这些问题的答案有时可能会颠覆大家以往的常识,而在颠覆与常识之间,正说明了身体的奥妙。身体的怪癖为什么男人也有乳头?虽然只有雌性才拥有乳腺,但我们所有人一开始在胚  相似文献   

2.
你问我答     
《知识就是力量》2009,(7):80-80
问:打哈欠是因为困倦,还是让人更清醒? 答:此前人们普遍认为打哈欠是睡眠的信号,最近美国科学家提出的观点恰恰相反——他们认为打哈欠是人体冷却大脑、保持警觉的一种机制。它像心跳、呼吸一样,不为人的意志所控制。它对保护脑细胞。增加脑细胞的供氧,  相似文献   

3.
《科学通报》2021,66(24):3171-3181
看到周围有人打哈欠,我们自己可能也会跟着打哈欠,这种由他人哈欠诱发的哈欠被称为传染性哈欠.传染性哈欠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原因和机制的分析还非常有限.哈欠的社会功能假说认为,哈欠可能具有交流功能,用以传递威胁或预警信息,使得哈欠的传染具有一定的适应意义.然而,该假说更多的基于动物观察推测而来,少有实证探讨,在人类群体中相关考察更是稀少.基于这一假说,研究对60名大学生采用社会压力任务激活应激状态,监测心电反应并通过正性负性情绪量表中文版与放松状态主观评定问卷对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进行自我评定,采用眼中读心任务测量心理理论,同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斯坦福嗜睡量表控制睡眠状况和警觉程度,考察心理应激与传染性哈欠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心理应激会显著增强传染性哈欠,却不会影响自发性哈欠.同时,被试的心率变异性越高,对应影响越不明显;心理理论越高,对应影响则越明显.上述结果为哈欠的社会功能假说提供了支撑,提示传染性哈欠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可能承担着重要的交流功能,有着特定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狗也许可以感受人类的内心.当狗听到人类打哈欠的声音,也会跟着打哈欠,且如果打哈欠的声音来自主人,狗打哈欠的概率就会增加5倍. 不过,研究人员认为,狗可以轻易模仿人类行为,是否真的能了解人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葡萄牙波尔图大学的研究人员对29只与主人生活至少6个月的狗进行了测试.他们录下主人打哈欠的声音,然后播放主人的哈欠声、另一女人的哈欠声及一个控制声给狗听.  相似文献   

5.
典型案例: 正在紧张复习准备高考冲刺的高三学生小帆,学习成绩优秀,目标是进复旦大学或武汉大学之类的重点院校。原本充满信心的他.现在有如大祸临头.因为他最近正遭受失眠的困扰。而自从有了这个困扰之后.小帆每天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上床睡觉。他很怕失眠,顾虑睡不好觉,第二天会精神不振.没法学习。由于有恐惧心理,小帆往往头一接触到枕头反而会兴奋起来.越想尽快入睡.  相似文献   

6.
外界普遍认为,打哈欠是为了帮助提高血液中的氧气供应。然而,过去的研究并没有发现打哈欠与血氧含量的关联性。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尼昂塔分校的心理学家安德鲁·盖洛普领衔的研究团队发现,打哈欠能使大脑降温。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已经能对许多自然现象进行预测。比如,明天会不会下雨,明年小行星会不会撞击地球.某地的活火山会不会在下个月爆发。但是,科学家却很难预测一个人在下一分钟想什么:他会产生一个积极的想法.还是会冒出一个罪恶的念头?科学家的共识是,自然界中最复杂、最难研究的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在的东西,那就是人类的思维。科学家认为,如果能绘制出人脑活动图谱,就可以了解人脑的运行机理.从而可以监测人们的思维活动,也可以检测脑部疾病。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探索》2011,(12):5-5
科学家最近发现,打哈欠并非只是我们疲倦或厌倦的表现,同时也是我们的身体用来保持大脑凉爽的一种方法。与电脑一样,大脑在凉爽状态下运作最佳,如果施加太大的压力导致大脑过热,就会降低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打哈欠起着恒温器的作用,在我们的头部开始升温时,我们通过打哈欠让凉爽空气进入大脑,使大脑保持健康温度。  相似文献   

9.
异性交往是人际关系中最敏感也是最微妙的一种,异性间最简单的关系也比同性间要复杂。一个从小生长在与异性有交往、有正常接触的良好环境中的人更成熟,人格更完善,智力更发达。一个常与异性交往的人,会经常受到异性思维的启发,在异性身上学到自己可能缺乏的东西。我们常常可以  相似文献   

10.
心理咨询工作室: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就是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有时突然会听到心底冒出一个声音:难道这就是我要的生活?我每天往返于学校与住家之间,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一切只能用“一般般”几个字来形容:成绩一般,与同学关系一般,与父母沟通一般,对许多事情的兴趣也一般……总之,我就是那种在群体中最不容易被发现、最没个性、最普通的人。或许孩提时代的我也曾有过成为“大人物”的梦想,但现在这一切都已褪色。有时,我也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这样?我可以改变吗?面对将来的生活,我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准备呢?但我总…  相似文献   

11.
<正>笑、打呵欠和情绪传染提供了了解动物移情作用起源的一个窗口。笑为什么会传染?人类爱笑,成年人平均每天要笑17次。人为什么爱笑?实际上笑是在无意识中产  相似文献   

12.
布迪厄认为,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抑或多个摄影主体.即拍摄这张照片的人.而人之所以拍照,皆不能逃出以下这五种动机:抵御时间;沟通他人与表达情感:自我实现;展现社会威望以及自我解脱与逃逸。这五类动机几乎全面概括了所有最能打动人心的照片的价值所在。其中,抵御时间这一动机最引我遐思,正如布迪厄所言:“摄影给人一种征服了作为破坏力量的时间的感觉”。人类的情感如此细腻,情绪如此复杂,每个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有一点.相信是人所共有的.即我们希望永远活在青春、美好、幸福的时刻之中,  相似文献   

13.
人体各大肢体及器官,应用最广泛也最频繁的当数嘴了。人的嘴总是承受着过度的工作。别的动物用嘴做着许多事情——咬、舔、品尝、咀嚼、吞咽、咳嗽、打哈欠、咆哮、尖叫、低吼。但是人类嘴的工作项目就更加繁多,因为我们还要用嘴说话、吹口哨、微笑、大笑、接吻、抽烟等等。所以,有人说嘴是脸上战场,这是相当贴切的。  相似文献   

14.
心理信箱     
老师:您好! 不知道给您写信会不会收到。但我真的很想找人说说心里话。我今年读高二.有段时间没去学校了。学校真的很没意思!我中考成绩并不理想,但是家里人还是托关系把我弄进了我们这儿很好的一所高中。周围同学底子都很好,上课进度很快,我从一开始就听得很费劲。加上大家都知道我是托关系进来的.暗暗瞧不起我。老师上课提问,要是我答不上来.班里就会传出几声怪笑!我讨厌极了!  相似文献   

15.
姜朋涛 《世界科学》2009,(12):36-38
它是精神病中最吸引人的称谓之一。当儿童患有阿斯佩各综合征后——一种轻微的自闭症——其表现为不善社会交际,而且伴有行动笨拙,但其中很多人却有言语上的天赋。这些患者很小就会说较复杂的句子,5岁或6岁时可以非常流畅地阅读报纸:同时拥喜好诸如剑龙、快船和国道等这些使成人感到惊讶.而同龄人则觉得枯燥无味的偏爱。  相似文献   

16.
人体各大肢体及器官,应用最广泛也最频繁的当数嘴了.人的嘴总是承受着过度的工作.别的动物用嘴做着许多事情--咬、舔、品尝、咀嚼、吞咽、咳嗽、打哈欠、咆哮、尖叫、低吼.但是人类嘴的工作项目就更加繁多,因为我们还要用嘴说话、吹口哨、微笑、大笑、接吻、抽烟等等.所以,有人说嘴是脸上战场,这是相当贴切的.  相似文献   

17.
张文卓 《科学》2006,58(5):47-47
据美国Physics Today.2006.59(4):9报道,人的个体不断在空间重新分布的动态过程,导致人群形成一个地理尺度上的多样化时间一空间分布。这一过程可使人群分布短期内达到一个动态平衡,且很多事物会随这个动态过程得以扩散。例如,人们跨地区的旅行会导致各种传染病在广泛的区域内蔓延。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人口流动的增强,以及各种流行性疾病的威胁,人类旅行的动态统计学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如此.关于这种性质的定量分析依然十分混乱,不成体系。以往的各个数学模型都认为人类旅行动态分布近似于简单的扩散化。  相似文献   

18.
夜来香在夜间停止光合作用,排出大量废气,对人体健康不利。长期将其摆放在客厅或卧室内,会使人头昏、咳嗽,甚至气喘、失眠。此外,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还会感到烦跺不安。郁金香花中含有毒碱。人在这种花丛中呆上2h就会头昏脑胀,出现中毒症状,接触的时间越长中毒越深,严重者可能毛发脱落。  相似文献   

19.
《世界科学》2008,(2):F0003-F0003
美国Popular Mechanics网站日前预测72008年可能走进人们生活的十大概念科技。电子科技.网络技术、纳米技术等领域仍会如往年一样有新技术问世或应用:手机、网络、游戏等将带给你新的惊喜:在人类的抗癌之路上纳米技术有望做出卓越贡献。同时,网络安全仍然让人放心不下,新型计算机病毒或许会魔高一丈,不但力量强大.还懂得自我防护。  相似文献   

20.
马端 《科学》2012,64(6)
俗话云: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人生病了,就得看病吃药。也有人过于自信自己身体的康复能力,或出于经济原因.或是怕麻烦,硬扛着不就医。有些小毛病.比如感冒或轻度腹泻,的确能硬扛过去。但对大多数疾病而言,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会让病情发展,或转为慢性病变.到头来仍然不得不使用药物;而等到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再使用药物,疗效会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