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盛林 《科学通报》1980,25(20):937-937
要解开“类星体之谜”,研究类星体红移的性质一直是个关键问题。由于类星体的视星等与红移间的关系表现十分离散,因此以往关于类星体红移性质的研究中,大多数从对类星体的分类出发去寻找“标准烛光”,从而建立视星等与红移间的哈勃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最近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类星体的射电谱指数a和绝对星等M之间存在某些有意义的联系. 同文献[1,2]的作法一样,我们把类星体的射电谱指数a分为低频、中频、高频三段:a_L(178~408MHz)、a_M(408~1415MHz)、a_H(1415~5000MHz).在宇宙学红移的假设下,应用已作银河消光修正A_v和红移修正K_v的视星等、红移近似关系式来计算绝对星等:  相似文献   

3.
刘育林 《科学通报》1987,32(2):126-126
一、哈勃关系 目前关于类星体光度函数演化的证据已知为V/V_(max)实验。从而提出了两种可能的演化模型——纯密度演化和纯光度演化。关键在于绝对星等与极限红移Z_(lim)的关系如何而定。 M=f(Z_(lim))+C, (1)对于任何类星体由于极限视星等为常数,所以C是常数。对于每一颗类星体,如果其绝对光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天文学家的工作进一步证明,类星体能提供有关宇宙本质的知识。他们的工作补充了最近戴维森(Davidson)等人对类星体3C273紫外谱的观测(Na-ture,269,1977,203;News and Views,269,1977,195)。中国天文学家们已经对多种射电类星体的子集建立了哈勃图,他们所用的光度指标不同于戴维森等人所用,但却得到了本质上相同的结论。早就知道,为了判定宇宙是开放的(减速因子q_0小于1/2,宇宙一直膨胀下去)还是封闭的q_0大于1/2,宇宙最后要往回收缩),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哈勃图,即红移z与视星等m的关系(所谓红移就是由于恒星及星系的退行所引起的光的红向变化)。然而,仅在红移值超过目前星系红移极限值(~0.5)的范围时,不同的宇宙学所预言的z-m关系才有可能加以区分。具有较太红移值的类星体的发现之所以引起很大希望,原  相似文献   

5.
程富华 《科学通报》1988,33(2):111-111
研究类星体连续谱的特点,对于我们认识类星体的内部物理机制、建立模型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研究低红移类星体的紫外光谱时曾指出:类星体中可能存在着谱的演化,即从统计平均来看,类星体早期的谱要比晚期的平坦,这说明类星体演化的早期比晚期有较多的紫外辐射。本文将对这种可能的谱的演化及其可能的物理机制作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类星体0916+558的紫外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富华 《科学通报》1987,32(5):358-358
在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的哥达空间飞行中心,我们利用“国际紫外探测器(IUE)”对类星体0916+558作了紫外观测,类星体0916+558是一颗低红移类星体,红移z=0.1222,星等为16.15等,适合IUE观测。我们选择该类星体作为观测对象,目的主要为获得它的L_a、CIV发射线及整个源在UV波段的连续谱资料,从而结合已有的类星体在UV  相似文献   

7.
肖兴华 《科学通报》1981,26(6):357-357
一、前言Sandage曾用89个射电类星体、14个射电宁静类星体、5个赛佛特核、12个N星系的色指数作出双色图。在图上,只有N星系与类星体明显分开,其余各类天体都混杂在一块。我们对342个类星体(237个为射电类星体,105个为射电宁静及无射电资料的类星体)的色指数,按文献[2]作了K订正后,对类星体的色指数作K订正之后,其双色图与上述结果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
在宇宙大爆炸后10亿年以内的高红移(红移大于6)类星体为我们研究早期宇宙提供了重要的探针,这也使得对高红移类星体的观测研究成为星系宇宙学前沿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对高红移类星体观测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宇宙学意义,利用光学和近红外波段的观测发现早期宇宙中光度最高和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高红移类星体,以及利用亚毫米、毫米和射电波段观测对高红移类星体寄主星系所开展的研究等进行了较全面地总结,并对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前景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陈建生 《科学通报》1982,27(17):1057-1057
一、引言 在系统地进行南天射电源的光学证认工作中,Savage,Bolton和Wright于1977年发现了射电源PKS1448—232和—个具有紫外色超的16(?)4恒星状的天体的位置相符合,并给出它的光学证认图。他们利用英-澳3(?)9反光望远镜对这个天体进行了低色散光谱的观测,证实了它是一个发射线红移为Z_(cm)=2.22的类星体,并发现这个类星体的光谱存在有丰富的吸收线,其中大部分的吸收线分布在波长小于L_α的区域。因此,PKS1448-232被列入英-澳望远镜的《类星体吸收线光谱研究》的观测对象之一。该类星体的精确坐标是:  相似文献   

10.
双类星体发现已经一年多了.双类星体又叫孪生类星体,因为它们极其相象.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天文学家很感兴趣.一年多来,许多人对它们进行观测、探讨和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 1980年6月12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的通信栏里,发表了卢瑟福实验室的贡德哈莱克和伦敦大学学院的威尔逊的一篇论文《双类星体0957 561A、B的紫外光谱》,他们用卫星观测资料进一步证实双类星体的引力透镜模型. 一年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沃尔什等人报告说,他们用美国亚利桑那州基特峰国立天文台的2.1米光学望远镜,发现在大熊座有两个相距约6弧秒的类星体0957 561A、B,它们的红移值相近,约为z=1.405;光谱也差不多;亮度也很接近,红星等都是17等,蓝星等分别为16.7和17等.因而沃尔什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类星体在引力透镜中的两个像.  相似文献   

11.
朱保如 《科学通报》1981,26(21):1343-1343
众所周知,类星体在哈勃图(视星等——红移图)上的分布颇为弥散。因而就出现了一些寻找“标准烛光”的工作,并由此求出了减速因子。 应当指出,这种确定q0因子的方法并不恰当。在上述有些工作中,采用下列二次函数  相似文献   

12.
去年D.Walsh和G.C.Pooley等人发现,双类星体QSO 0957 561 A、B相距很近,光学间距为5″.7,发射线红移都是Z=1.4,光学星等m_B(A)=16.7,m_B(B)=17.0,其他一系列性质也很类似.他们猜想这可能是同一类星体由引力透镜所形成的两个像,并认  相似文献   

13.
崔振兴 《科学通报》1982,27(24):1504-1504
对高红移类星体光谱中的吸收线所作的研究业已表明,在L_α发射线短波一侧的吸收线绝大部分都无法用现行的计算机搜索方法予以证认,而且,这些光谱中的L_α—L_β线的强相关导致了以下结论:这些未证认的吸收线中的大部或全部都是由不同红移的氢云产生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所有这些吸收线的波长是均匀分布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高红移类星体光  相似文献   

14.
类星体是天体物理重大疑谜之一,质量是其重要的物理参量。本文试从“爱因斯坦天文台”发射后第一批X射线类星体资料提出对类星体质量的一种估计。首批资料共42个,其中6个给出上限X光度。分析X射线与光学波段能谱指数α_(ox)与红  相似文献   

15.
程富华 《科学通报》1988,33(20):1565-1565
Malkan和Sargent曾对赛Seyfert Ⅰ型星系和类星体的连续谱用三个谱的合成来拟合。这三个谱是:(1)斜率α为1.1左右的幂律(f_vαv~(-a));(2)温度在23000—30000K之间的黑体;(3)Balmer连续。因此,若类星体中黑体成份温度改变,其峰值必定会移动,这就改变了合成谱的斜率。从文献[1]的图5,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紫外波段,Balmer连续对合成谱的贡献已相当小,可以忽略。此时,黑体温度的改变对于紫外波段连续谱斜率便有相当敏感的影响。因此我们自然想到紫外波段的谱指数可能是类星体黑体温度的指示参量。本文将以类星体3C273为例作讨论。  相似文献   

16.
方励之 《科学通报》1982,27(15):919-919
类星体引力透镜现象的证认和中微子静质量可能不为零的发现,给宇宙学带来了一类新的问题:宇宙中的非均匀分布的质量成分对宇宙天体的视性质或观测性质(如红移、光度等)有怎样的影响? 在标准宇宙学中,天体的视性质被认为是它的内禀性质受了宇宙膨胀作用后的结果,这相当于只考虑了均匀分布的质量成分的引力影响。而实际上,宇宙中的质量分布虽然在大尺度  相似文献   

17.
自然信息     
创记录的红移震惊天文界至今年年初,天文学家还未发现红移值超过4.0的天体,但如今已冲破了宇宙的“距离阻栏网”,他们出乎意料地发现了较大红移值的类星体。剑桥天文学院和亚利桑那基特峰天文台的研究小组报导说他们已测出红移值为4.07和4.43的两个类星体(《自然》)Vol 330,P 453),其中后一个类星体是已知宇宙中最远的天体。红移用来衡量宇宙的距离,由于光的速度是个定值,因此它也可表示光离开类星体的时间。如今我们能想象得出当宇宙仅为它目前年龄的10%到20%时这些天体是怎样  相似文献   

18.
江涛 《科学通报》1985,30(20):1561-1561
对于低红移类星体,已测到很陡的巴尔末减缩,这是多年来关于类星体的重要疑难之一。类星体各条巴尔末观测线的强度比与通常星云值严重不符,一般说,I(H_α)/I(H_β)常远远大于星云的观测比,而I(H_β)/I(H_γ)亦同样偏大,从而很难用经典辐射复合理论解释。表  相似文献   

19.
何香涛 《自然杂志》2015,37(3):215-220
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无线电技术,射电天文学在战后得以蓬勃发展。1963年,通过证认3 C射电源表,发现了类星体。类星体在各电磁波段都有辐射,因此有多种方法可以寻找类星体。作者利用无缝光谱方法,找到第一颗中国人的类星体,并首次使用美国的海耳5 m望远镜。  相似文献   

20.
天文学家们在20世纪50年代发现了类星体,类星体是"类似恒星的天体"的缩略语.类星体大约相当于太阳系的大小,可是它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照亮整个星系,可以燃烧1亿年.然而几十年来,天文学家们不明白是什么创造了这些宇宙明灯.最明显的怀疑目标就是超大质量的黑洞,它们稳居在几乎所有星系的中心,可以吞噬大量的物质,而且据了解,它们能够产生巨大的粒子和能量射流.但是很多星系--包括银河系在内都拥有超大质量的黑洞,然而并没有产生类星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