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仙信仰是道教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诞生于两汉时期各地墓室、祠堂等建筑材料上的神仙信仰汉画,是道家信仰文化与人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想作品。其艺术形象包括天界尊神,河渎、民俗和地祗诸神,琼台女仙,他们受到了汉人的虔诚信奉并深深地影响着汉人的生存欲望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2.
王媛 《科技咨询导报》2009,(12):196-197
现代企业文化管理需要以一定的思想作为理论指导。道家思想是我国悠久的历史中一个很有特色的思想流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内涵十分丰富,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学思想。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我们不仅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研究其思想所起的指导作用,而且在企业文化管理方面也有着很深的挖掘价值。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利用道家思想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力,更好的为创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相似文献   

3.
老庄思想及儒道互补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是以儒家精神为主导,以道家思想为补充的,儒家思想是入世的、功利的,道家思想则是出世的、超然的;儒家主张阳刚,道家强调阴柔。二者的互补与融合,对铸就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民族文化精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般来讲,封建社会的士人和官吏,处于顺境,儒家意识占上风;处于逆境,道家意识来抚慰。或儒或道,各取所需。道家的贵柔守雌学说作为儒家刚毅进取精神的补充,作为一种智慧,是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静制动,“无为而无不为”,强调的不是无为,而是达到“无不为”的手段和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讲,道家思想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政治策略,至今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阿城的文化之根--对儒道精神的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城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觉追求的作家.他的文化寻根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中儒道精神的探寻.这种探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作时渗入了儒家思想;二是作品中体现了儒道精神;三是作品风格融入了道家风范.  相似文献   

5.
奥尼尔后期自传性作品《长日入夜行》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渗透着齐物论、逍遥观和宿命论等观念。是非、爱恨、生死这些传统中的二元对立概念,在这部剧作中实现了“齐一”,主人公埃德蒙对神秘宁静的求索,以及文本中广为渗透的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都可以从奥尼尔的庄子情结中得到阐释。《长日入夜行》这部剧作是奥尼尔借用庄子思想探究并疗救美国社会病根的又一伟大尝试。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有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现着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堪称其中的典范,他的"自然之道"思想涉及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这些社会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造成的。道家老子"自然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这种思想在当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这些都是值得考察的问题。通过分析老子的"自然之道"理论,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当下社会发展仍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先生用自己的笔和文字在荒凉的都市里,为世人创造的一个充满着"天人合一的自然人性"和"道法自然的和平主义"的"湘西世界",这乃是源于一种道家思想的天然衍射。这里的人物性格,作品中的山水生命,社会理想的追求无不和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剧作家,也是一位具有深刻悲剧意识的剧作家。其戏剧艺术创作受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同时,他的戏剧艺术又对我国戏剧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奥尼尔的戏剧艺术促进了中美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汇。  相似文献   

9.
十六世纪,英国的农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革,这给当时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们开始了水深火热的生活。也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莫尔创作了有名的有关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作品——《乌托邦》,在这部作品中他描绘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密切相关的,首先理想社会思想的来源是基于莫尔对现实社会的极度不满;其次,两者的实际状况有着鲜明的对比。本文将在下面的内容中对这两个社会做详细的阐述,以此来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萧伯纳剧作的思想和艺术入手,主要分析了萧伯纳在中国现代文坛名声斐然,但作品在中国影响却远不如易卜生、也不如后起之秀奥尼尔的现象,指出萧伯纳创作戏剧的目的并不是着眼于作品是否能够流芳百世,而是致力于现时社会的改造。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新道家的理论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新道家思潮在20世纪90年代的兴起,既是道家文化适应当代社会的必然结果,又明显受到当代新儒家思潮的刺激。参照当代新儒家的定位理论,当代新道家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即当代新道家必须是道家、必须是新道家、必须是当代的新道家。同时,在当代新道家的未来发展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要坚持道家思想的本质特征;二要正确认识道家的人生态度与社会作用;三要对当代新道家在未来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进行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2.
在梳理《西游录》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宗教”一词在传统文化中与现代学界不同的含义,解读不同语境下“三教”词义的不同内涵及其在作品中的表述,辨明耶律楚材对老庄道家思想的尊重与对道教鬼神思想的贬斥,指出其“三教”观念中包含的是道家而非道教,进而厘清《西游录》中对全真教的攻讦无碍于他所表达的三教平等并行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D.H.劳伦斯的一生都在寻求自己的理想之地,在其作品中所塑造的逃遁者大多都发现了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却无力解决,在社会中找不到自我或是由于当时的生活所迫,于是以逃遁的方式来进行抗争,这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从他的作品中所塑造的人们的逃遁方式来看,他无疑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他讨厌当时工业文明带给社会及家庭的负面影响,他想要逃离出去,寻找自己理想之地以取得精神上的慰藉。  相似文献   

14.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由观”、“生死观”、“游戏观”是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庄子独特的思想内涵。运用庄子的这些哲学观点,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从而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5.
宋文玲 《科技信息》2011,(2):164-164
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作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提出许多思想,尤其是他的《培根论人生》,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充满了谙通人世的智慧,是作者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与道德理想的完美融合。然而培根本人却在1621年被指控贪污受贿而被罢免官职,并因此身败名裂。培根本人的人生轨迹与其精辟的警示作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性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6.
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的时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道家文化中的与时迁移的超越精神、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节欲尚俭的生活态度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维系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仍彰显着鲜活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徽州水口,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徽州人的保护神和心灵家园。从实用层面上来看,具有定界、防卫、交通导向、休息聚会场所等功能;从美学意义上来看,既有儒家的"比德"思想,又有道家的"师法自然"观念,还有现代意义上的"诗意地栖居"理想;此外,还有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纳张元无论在文学创作的理念还是表达的方式上 ,都体现着文明与传统的习俗或是古老文化之间的对立、冲突和依存的关系。他的文学作品以一种民间情怀来阐释社会和人生 ,来表达他的民间情感 ,在这种以民间的智慧来观察、思考和阐释社会和人生的文学写作之中 ,传达着他创作中矢志不渝的一种价值取向。纳张元在运用其作品为手段 ,艺术地揭示着他少年乃至青年都比较熟悉了的千里彝山的人群的生活本相 ,在思想与文化的冲突中来反映和表现着一种文化的感性与理性在实践中相统一的生存论。纳张元在充分地占有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 ,在描写中孤独地思索 ,在思想中孤独地叛逆其本民族的习俗文化和古老文化传统 ,但是 ,在他的作品的立意、角度和表达方式上 ,仍然体现着对现代文明的依存 ,在文化意识的渊源上展露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归依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是在发生了时空置换的文化差异中来解读屈原的。在史官文化的感召下,司马迁剖析了遗成届愿悲剧的社会和思想缘起,再以儒家的文艺理论对《骚》进行了文化定位,纳《骚》入诗,揭示了剖作主体的悲科心态和作品的悲剧精神。司马迁还从游士文化角度和道家观念出发,反思屈原命运的最后结局,寄寓了司马迁复杂的倍鳍和人生感喟。论文最后分析了司马迁作这种解读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在司马迁的思想中,道家思想占有主导的地位,正如白寿彝同志所说;“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其主导思想则是道家思想”。不过,司马迁的道家思想并不等同于老庄思想,而有他自己的独特性,体现着他思想的进步性。司马迁道家思想的进步性是多方面的,本文就其思想实质、处事为人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