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勰《文心雕龙》的篇首《原道》,历来争论颇多。本文认为,以单一的儒家之道或纯粹的道家之道来解释《原道》,都是不足据的,就“道沿圣以垂文,圣因以明道”一句来看:第一个“道”,当为道家的自然之道,是天道;第二个“道”,实则圣化以后的道,是圣人所体悟的并在文章里表现的道,是道家的天道与儒家的人道的统合。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早期儒家经典中对“人道”观的探索:人道的内涵是以仁义为主要内容;人道来源于天道;人通过“修道”来体现人道;人道的方法论原则是由内向外;人道中包含着形上之道的萌芽。  相似文献   

3.
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哲学乃美学之母。道家哲学主要是以“道”为本体的思维观、宇宙观、人生观对中国美学产生影响的。把握了“道”与中国美学的关系,也就说明了道家哲学与中国美学的关系。“道”决定了中国人对艺术的本体认识;“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定热;“道”的思维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发展;“道”奠定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老子第一个提出了"道"这一哲学范畴。"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基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系统中的核心范畴。"道论"是老子对中国哲学思想史的主要贡献之一,他的另一个杰出贡献是朴素的辩证法。"道"字在老子之前早就流行,它的本意是指行路,以后其字义不断抽象化、普遍化,同时也多样化层次化了。但在老子之前,"道"字还停留在形而下学的范围,其最广泛的应用是"天道"、"人道"、"地道"三者,但仍都是有限的事物。老子的《道德经》,首次阐明了道的无限性、超越性、自然性和普遍性,这就使"道"摆脱了感性色彩,上升为最高哲学概念。本文就将以"道"为中心简单阐述老子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孙奇逢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理学家,他在综合传统道德修养理论的基础上,对现实的道德实践提出了三个层面的理论要求,分别为处事之道、处人之道以及处己之道,从现代的视角来看,分别涉及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周易》是中国文化元典,蕴藏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它为人的生命、生存困境提供了两套解释系统,具有丰富的德性伦理思想,对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及伦理精神的建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伦理思想在阴阳哲学理论基础上始终贯穿“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一方面通过天道论证人道,确证道德的本源;另一方面以人道来体悟观照天道,人效法天德,成就己德。  相似文献   

7.
作为道家思想核心范畴的"道",具有三重意义:一是作为宇宙万物本体的"道";二是表征世界万物生成规律的"道";三是审美意义上的"道".老子的"大象无形"体现了道的这三种精神,并从哲学、美学的层面揭示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境界应是一种与道相通的虚实相成、超越形迹之美的大美境界.老子的这些文学批评理念对后世文学批评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实践观哲学的视域里,就全部的社会生活而言,实践其实就一种客观的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存在方式。中国哲学始终以实践观的态度看待全部社会生活,通过沟通人道和天道,以天道论证和服务人道,并以天人合一为根据,不断谋求改变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的形态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儒家与道家常被看作是一个出世,一个入世。其实,儒道二者在修身思想上有许多一致之处。通过对儒家经典《周易》与道家经典《老子》修身之道作一比较,可看出儒道两家在修身思想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把老子哲学简略地分为道与人两个层面的做法无法准确把握老子思想,必须加上道与人之间的两个重要环节"天地"和"万物",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对老子哲学整体结构的完整认识。老子哲学整体架构确定了人与物和道的基本关系,勾勒出人认识道的基本途径,其目的是使政治符合"道",或者说以"天道"矫正"人道",以使天下"自正"。  相似文献   

11.
儒学一直以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的儒学不仅是在中国,也在全世界的范围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处处体现着先人非凡的智慧。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西方管理的某些思想和中国的传统儒学有着一定的相似性,虽然两者分属不同的文化,这就给我们现代人以灵感,我们应从中国文化之根源去找到对现代管理有益的观点,以更好的适应中国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2.
学校素质教育的缺失,确实需要更多的社会科学知识来弥补;一代青少年学子,真切需要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来熏陶。被歌德曾经赞叹和敬畏的"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的哲学,对现代人类认知世界、理性世界和情感世界所发挥的作用日见重要和迫切。而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主流语境中,如何以中国经典和谐哲学引领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当然就成为社会科学进校园的一个重要话题。《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阐发,几乎是对中国哲学的概括和总结。沿着这条理路,我们正可探索中国经典"和谐"哲学发生与演进的历史轨迹。人类"轴心时期"的先秦,哲学的元始结晶出了"天道—人事"的真理颗粒。把握这一真理颗粒,应该看做大学生人生"人之为人的必修课目"。  相似文献   

13.
陈亮的历史哲学对于浙东学派以及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陈亮的历史观却包含着一些复杂的成分,它注重历史,但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史学,他对事功的强调也不等同于纯粹的功利主义。他的思想与历史上一些相反的思潮都有着联系,以至于无法被归入确定的范畴。这种理解上的困难是由于其思想在较弱的意义上包含着一种反智识主义的成分,并作为一种与朱熹的理智分析的对立面而出现的。陈亮的思想与19世纪初欧洲的浪漫主义的历史哲学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它们都消解了理性的二元论,将抽象普遍的道和具体的经验事物看成一个不可分离的变化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多年来很多公务人员不熟悉马克思主义,不重视理论学习,提出公务人员应传承和恪守老子“以道蒞天下”的管理哲学思想.老子的“道”是指客观规律,就是指理论包括管理哲学.老子的“以道蒞天下”,就是认为要用“道”(客观规律)来指导国家社会的管理,并普及之.重新阐述老子经典著作《道德经》关于“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以道蒞天下”与学理论用理论的价值,特别是学习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管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玄珠喻与柏拉图的太阳喻都是在人类早期的文明源头以譬喻的形式对形而上学的本源所作的探究。通过对言辞辩论、机智、感官等认识方式的考察,他们认为这些不能够达到最高的道。由于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他们对于理性、物象、譬喻等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出于对感性事物的排斥和对以逻各斯为代表的辩证方法的推崇,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逐渐走上理念思维或者说相思维的理性思维道路,而中国哲学则因为"尚象"的传统,逐渐走向以象思维为中心的诗性思维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人不但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国美食,而且还把“吃”作为不可替代的一种生活享受乃至生活的艺术。中国的饮食文化是由中国民族文化的积淀而形成的,潜在地含蕴着大量的哲学因素,这就使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不仅可以直接从饮食中产生,而且也可以建立在这种生活基础之上。“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和为美”的哲学思想、“以食疗病”的哲学思想、“烹饪喻治国”的哲学思想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7.
从《道德经》外译的角度探讨了"和谐世界"理念的跨文化传播,认为一部《道德经》的外译史见证了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迭宕起伏的历程。近现代,《道德经》译本传播使其蕴藏的深刻隽永的"和谐世界"理念,无论在战后世界的文化反思还是在当代世界问题的思想探源方面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国应积极推动《道德经》翻译,推动其解决世界问题智慧的跨文化传播,从而使"和谐世界"理念无障碍地成为世界的主流话语,最大限度地彰显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8.
教化是指个体的精神转变,即用某种好的价值观念来对个体的精神进行潜移默化的启发和引导,从而实现从个别状态向普遍性状态的跃迁。在道德五千言中,言及"教化"二字之处并不多,不过,从整体来看,老子从"道"出发,以人性论为价值基点,开创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教化体系,特别是对统治者和民众的两种不同层次的教化道路的揭示,让整个体系更加严密和完整。老子的教化思想塑造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性和气质,在当今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石涛在哲学的高度上,赋予“一画”艺术本体论的意义,使之囊括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气”、“心”等三个重要的本体范畴所蕴含的积极的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并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融入了明清之际启蒙主义美学思潮追求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思想,为其理论的建构和变革创新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吴海伦 《科技信息》2008,(14):130-130
本文通过观与道的理论分析,得出结论:观是中国传统审美方式的基型,“观”,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直觉的,是融感性理性为一体的,道具有同样的特点,观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对事物的整体的把握,更把握到物象的美的本质,或者称之为“美的本体”,在哲学本体论上这亦可称为观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