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只知道他曾经是统领全国科技大军的国务委要员,却很少提及他“两院”院士的头衔。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现在中国的控制论权威是宋健”。  相似文献   

2.
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晚年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个问题,钱老自己其实是有答案的.2005年7月30日,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学森之问和钱老自己的回答,振聋发聩,实际上指出了中国的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目前教育界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并进而提出若干化解之策和可操作的计划.  相似文献   

3.
在缅怀中感受大师的力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0月31日.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院士,走完了他的世纪人生。此前两天,中国现代生物学研究和教育先驱贝时璋院士以107岁高龄在京逝世。双星陨落,举国哀恸。两位耄耋之年的科学巨擘相继离世,象征着中国的一个科学时代在历史的景深中远去。  相似文献   

4.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他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理所当然的事,可钱老为什么“请辞”呢? 事情发生在1992年,当时钱老已到晚年,由于身体原因,不便参加中科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的各种学术活动。于是他向中科院院长周光召写信,中请辞去学部委员的称号。在信中,他引证  相似文献   

5.
钱学森传略     
钱学森同志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消息和他在授奖仪式上的讲话见报后,广大读者反响热烈,纷纷来函、来电对钱老表示敬慕;同时,为了更好地向这位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学习,迫切要求了解钱老的生平、思想以及他的学术成就和他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立的功勋。为此,我们特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中“钱学森”一章摘要刊载于此,以满足读者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少儿科技》2011,(12):42-42
为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于11月3日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崇高的民族气节、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和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除了这些称号外,钱学森是怎样的科学家?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重,名利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事业,他是先行者;培育英才,他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钱学森传》的作者娓娓道出钱学森的少年经历、留学归来的故事、"两弹一星"的故事等,为读者呈现一位辉煌而传奇的中国科学家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8.
《今日科技》2010,(5):25-27
竺可桢、钱学森、茅以升、严济慈、苏步青……在浙江科技馆西边的一个展览区,中国科技史上泰斗级的350余张名录镶满了十几面墙。这350余名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元素“浙江”——他们是浙江籍的,在浙江工作、学习过的院士;其中80%是浙江本土人。来到省一级重点中学——杭州高级中学,校史陈列馆的院士墙上展示了47位院士的风采:马叙伦、陈达、陈望道、陈建功、潘天寿、徐匡迪……  相似文献   

9.
诗与批评     
《少儿科技》2011,(5):8-8
钱学森1955年回国后,常年在国防科技战线从事领导工作。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很严谨;作为领导,他又很讲领导艺术。用念诗的方式批评人,可以说是他的"独创"。有一次,钱学森与在身边工作的专家汪成为谈起软件问题。聊着聊着,钱老突然对汪成为说:"你说得很好。要不,你先动笔把自己的想法写一写。"  相似文献   

10.
《蚕丝:钱学森传》是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创作的科学家传记,也是纪念钱学森的红色档案。张纯如以丰富的史料再现了钱学森的传奇人生,充分展现了一位中国科学家和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她以朴实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智慧非凡、个性鲜明的天才科学家形象,突出表现了钱学森身上特有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品质——爱国、奉献、求实、创新,为传承和发展中国科学家精神提供了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1.
他在辛亥革命爆发的那一年出生,科学救国是他不变的理想。他在美国学习工作了20年,但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却属于中国的科学事业。他不仅是一位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他的成就影响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他,就是钱学森——我国著名科学家。2009年10月31日,这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巨星陨落,划过天际时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光辉一生的钱学森在驾鹤西归后,带给国人是无尽的哀恸,而他生前的丰功伟绩和爱国情怀让世人更加钦佩敬仰。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5月23日,中国科协"弘扬科学道德践行‘三个倡导’奋力实现中国梦"云南报告会在昆明召开。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张勤出席报告会并致辞。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滇中产业集聚区(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培主持报告会。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分别作题为"钱学森的科学报国精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世界工程建设的伟大壮举"的报告,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和广大  相似文献   

13.
 概括了作为战略科学家的钱学森的主要贡献,如参与擘划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推动中国技术科学建制化以及组织创建中国导弹与航天科技事业等。分析了钱学森成为战略科学家的主要原因,即钱学森成长于开放的社会环境;师从著名科学学派,成为杰出技术科学家;新中国将钱学森推向创建现代科技事业的第一线,使其能够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出色的政治修养让钱学森能够娴熟地处理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亦文 《青年科学》2010,(1):35-35
一个98岁的老人离去了,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索空间。 钱学森当年的归国,是一段惊险的传奇。美国当时的海军次长金布尔称钱学森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事实上,钱学森的能量远胜于5个师,他的贡献是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15.
<正>有位哲人说,天底下一共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爷的事。而只有自己的事是由我们自己来控制和安排的。生活的精彩正是源于我们靠自己的双手来实现的梦,而生活的真实则来源于我们靠自己的肩膀承担下的痛。德国人卢安克已经在中国义务支教10多年,这期间,他和一群中国孩子生活在贫穷的山村中,用知识和关爱滋养着那些渴望欣赏世界的孩子们,虽环境艰苦仍孜孜不倦。"感动中国人物"栏目曾想为他颁奖却被他委婉拒绝。外界要访问他,他却以关闭博客来回绝。他说,我做的是我想要做的事,并发自内心感到快乐,因此不需要他人的褒奖和物质安慰。  相似文献   

16.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陆续颁发,咱中国公民依然没有份儿。不过,化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教授钱永健倒多少能跟中国沾点边,而媒体也刻意强调了这一点——他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  相似文献   

17.
吴文俊院士获得500万元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年逾八旬的他还坚持奋斗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上.同时,他还从获得的奖金中拨出巨款设立科研基金,支持多个科研项目.他为祖国的科学发展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他说这是“还债”,是科学上的“债”,是对党和国家的“债”.他的这些举动体现了一位老科学家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对科学的无私奉献.昊院士认为,中国古代数学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曾经处于世界的巅峰,他呼吁:中国数学不仅要振兴,更要复兴!吴院士还对年轻的学者们提出了希望,希望他们在艰苦的科研工作中,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开放的思想,有坚强的毅力.有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诺贝尔奖”□潘诚毅被誉为中国的“诺贝尔奖”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启动了。1995年1月12日,第一届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钱学森、黄及清、王淦昌、王大珩等四位世界级的科学家获得“杰出成就奖”,各获得100万元港币的奖金。众所周知,钱学森...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0月31日,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钱学森同志因病逝世。哀悼、追思之际,重新学习钱老1988—1990年前后有关“花鸟虫鱼”的3封信件,对钱老作为一名科学家关心文化事业和新兴学科发展的远见卓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学习《饯学森书信》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将钱老近半个世纪的书信经过征集、整理、编辑、加注释等,已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我们总共选出钱老3331封信,是写给1066人和单位的,分十卷印出。它的特点在于全部是钱老的亲笔手书,忠于原信,忠于历史,展示了一个全面而又真实的、原汁原味的钱学森。据说这在中国出版界是空前的。所以我在"前言"中写道:"一部《钱学森书信》捧在你的手里,犹如一个活生生的钱学森站在你的面前。读完这部《书信》,掩卷冥思,你不仅可以看到钱学森的‘外表',还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我想,这就是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道理。钱老的《书信》内涵十分丰富,本文只讲讲我们从《书信》中所感受到的一位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